第A3版:声音·看法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5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是谁搅浑了“清水衙门”的那汪清水

  机构衙门化,则官员老爷化,吏属衙役化,于是“衙门”所在,浑水泛滥

  新华社报道,近年查处的腐败案件中,有的一笔扶贫款从市到县被侵吞40%,从县到乡又被克扣40%;一张国家补贴2毛5分的农机具,农技站克扣1毛8,站长还要贪3分;售价数百元的骨灰盒,民政干部拿走15元回扣。报道说,“清水衙门”的腐败现象,要引起足够重视。

  我想,这些案件,不过是表明了腐败行为的疯狂性而已。下拨资金,市里接到十成,到乡里只剩下两成。而我们还不知道,市里接到的,是不是国家拨款的全部。国家拨款的资金,被层层截留,这我们是知道的,但我们不知道截留达到了这个程度。2毛5的农机具补贴,4分钱才会补到农机具身上,可以说明腐败分子细大不捐,过手就要拿钱,积腋成裘的做法,显示了贪婪的彻底性。骨灰盒回扣,面向丧户和死人,你的悲伤他的幸福,腐败并不照顾谁的情绪和基本的人伦。

  平心而论,现在人们对腐败大案已经见多不怪,对腐败问题已经有足够强的“心理承受能力”,不管案子有多大,都不会有人“不敢相信”了。那些贪占几千万几亿的,巨大的数字听起来就像只是一个符号。巨大的款额,堆满房间的赃款,超出生活的经验,也超出人们的理解,只好用数坏的点钞机有几台来表示其不可思议。

  “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给人何其深刻的历史印象。不过,十万雪花银,好歹还要做三年知府才能到手。现在官不必做到知府,时间也未必需要三年,一些腐败分子的进账是贪婪的知府们难以企及的。“日进斗金”的形容词从来只与成功商人或者不法商人联系在一起,而今天,则由极少部分“人民权力”的掌握者“书写奇迹”。

  我们可以发现,曾经,“上面是好的,下面也是好的,坏就坏在中间那一层”是一种普遍的认识,“上面急,下面望,中间一根顶门杠”的顺口溜,说的就是这样一种认识,当每一个案件之后几乎都会归结出“一把手”问题的时候,还有谁会认同这个顺口溜吗?

  确实,我们已经习惯于听到落马官员顶着交通厅长、公安局长、开发区主任、国企经理、书记市长之类的头衔,这些头衔在人们脑子里构筑起“实权部门”的群像,而另有一些部门便归为“清水衙门”了。但其实,“清水衙门”与“浑水衙门”的无形划分,似乎也是一种不公平的做法。

  腐败不过是权力寻租,不过是将公共资源转化为个人或小集团的私利。一切掌握权力和公共资源的部门,当其成为一个“衙门”,则必然具有“浑水化”的动力,也有“浑水化”的能力。计划经济时代,甚至菜场服务员也会拥有腐败谋私的机会,而现在,有哪一个掌握权力和公共资源的部门会比过去的菜场更加“手中无权”呢?而宣传部长、纪委书记、学校校长一类人物因腐败问题被查处,现在也并不鲜见了,有什么“衙门”还可以天然地归为“清水衙门”?

  “清水衙门”、“肥水衙门”,当欲望是一致的,当行为力度是一致的,收获或有不一致,但情节上是没有什么差别了。一个地方既然成了“衙门”,就必然会遵循“有理无钱莫进来”的演化逻辑。机构衙门化,则官员老爷化,吏属衙役化,于是“衙门”所在,浑水泛滥。权力不受约束,导致“衙门化”、“老爷化”、“衙役化”,这乃是腐败的土壤。“清水衙门”,不过是权力不受制约的状态下最后的神话。

  □时事评论员 刘洪波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