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5月1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傅二石:云山得意丹青妙
  《拨云寻古道》
  《富士山远眺》
  《躲警报》
  《赤壁舟游》
  《黄山晴云》

  说起绘画,傅二石的故事里离不开的人物便是中国近现代绘画史上的巨匠——他的父亲傅抱石先生。傅抱石是中国画的代表人物,也是新金陵画派的开创者。傅二石说,他的绘画生涯,就是从幼时在家中受到的耳濡目染开始的。

  绘画启蒙从如何用毛笔开始

  “小时候,父亲的绘画工作是我们全家的生活重心,每天,一家人都会一起协助他,裁纸、磨墨。父亲喜欢喝酒,我那时候每天跑几里路,去帮父亲买酒。父亲的画用墨很多,屋里有个炉子,画到一半,我们要把湿漉漉的画拿到炉子上烤,烤到半干半湿的状态,他再继续画。很多人说,傅抱石的作品给人一种水分没干的印象,这也是属于他的独特艺术效果。”傅抱石的言传身教,成为了年幼的傅二石最好的老师。

  “我的绘画启蒙,从父亲教我怎么用毛笔开始。他先给我讲解毛笔的用法,然后画帖给我临摹。我七八岁的时候,就开始临《芥子园画谱》了。”

  抗日战争时期,傅抱石举家来到了重庆金刚坡,在巴山蜀水之地生活了八年。那八年岁月,成为了傅抱石日后创作的巨大宝库,也为傅二石走上山水画之路打下了基础。

  “那是一个山区,景色很美。我经常跟着父亲出去看风景,观察农村的生态。拿着铅笔做速写。我现在还记得,傍晚太阳西落的景象,崇山峻岭之间,有牧童牵着牛回家,梯田变化了颜色,家家户户升起袅袅炊烟,真是美极了。这些情景也都进入了父亲的画中,我也受此影响很深。”

  写生画的是改造后的风景

  傅抱石的创作和他的写生经历密不可分。对自然的热爱,构成了他笔下磅礴大气的山水风景。傅二石说,父亲有一枚印章“我用我法”,强调的就是“师造化”的意义。

  “1961年,父亲应邀去杭州画画。我与他一起,从钱塘江走到富春江再走到新安江水库,才结束了这次行程。这一路的风景,包括了《富春山居图》上的山山水水。沿途,父亲告诉我应该怎样画画、怎样观察自然、怎样创作山水。”傅二石回忆,那次旅行,他与傅抱石每天白天都在江边看风景,哪里风景特别好就多呆一会儿,拿本子画速写。“我发现,父亲画写生和别人都不一样。别人画得很仔细,这里有棵树,那里有块石头……父亲更多的时间则是在观察,东走西走,把周围的细节都看遍了,才拿起本子开始画。他的写生很简单,几根线、几个圈。这就算一张画吗?可是晚上回到休息的地方,父亲就是在这么简单的草图上,画出复杂的完整的画来。”

  傅二石说,一开始他画写生就像照相机一样,而傅抱石告诉他,中国画与西方油画不同的是:不需要完全记录大自然的具体形象,而是要在大自然中发现美,寻找灵感。“有灵感的时候,要先动脑子,考虑这个风景怎么最美,如何改造表现,把多个地方的风景合成一张画,之后才动笔。”

  傅抱石在速写时打圈画线的方法,也让傅二石受益匪浅。他不仅自己以此作画,在日后数十年的教师生涯中,他也把这个方法教给了自己的学生。“不光眼睛看,还要用脑子想,要发现别人没有发现的美。”如今,傅抱石的写生作品早已集结出版,傅二石说,每每翻开那本写生集,“我就想起当时与父亲一路走一路画的情景。”

  “面向生活”激发无穷绘画灵感

  傅抱石的一生,有四个字与他不可分割:其命惟新。傅二石告诉记者,彼时,对中国美术史有着深入研究的傅抱石,深深感觉到中国画面临着危机。面对保守派的重重压力,傅抱石毅然决定改革,在毛笔使用、绘画观念上都进行了深入的改革。这一创新的意识,也深深影响了傅二石。

  “我跟着父亲学画,别人看到我的画都说,一看就是傅抱石的路子。一开始我当然很高兴,可渐渐地,我开始思考自己在绘画方面应该走什么样的道路。”上世纪八十年代,傅二石前往香港参加一场展览会,而一位老画家对他说的话,让他有了新的启发。“他说:你画得不错,但没有自己。你现在要走哪一步决定了你的前途。如果你能脱离你父亲的轨道,也许你能画出属于自己的风格,会觉得这辈子没有白过。”

  此后,傅二石开始有所改变,“面向生活、观察生活”成了他探索自己道路的开始,也激发了他无穷无尽的绘画灵感。翻开傅二石的作品集,深厚的文化积淀、生活中独有的气息从他创新的笔墨章法间蓬勃而出。他画黄山、漓江、庐山,还画自己的生活。

  回忆起当年在金刚坡的日子,傅二石画了一张《躲警报》:画面中是山石自然形成的浅洞,一位老者坐在小凳子上,一个孩子蹲在她面前。“那时候外婆失明不能走远,每次警报声响起,我都与外婆躲在这个浅浅的洞中,拿着茶壶与扇子,听外婆给我讲故事。画中穿黄衣服的孩子,正是我自己。”

  1936年出生的傅二石先生,如今已年近80,可他对中国画的坚守和创新,仍在路上。他通过画笔,向古人致敬、向自然致敬、向生活致敬。这落在宣纸上的敬意,正是中国画坛前行的一份最好的笔记。

  丹青解我意 共赴云山游

  ——傅二石山水画中的自我意识窥探

  李蓉君

  甫一打开傅二石先生的画作,很意外。眼前宽阔的境界、宽厚的情怀、稳健的笔致、明朗的情绪、内敛的气质,全然不同于从潜意识里迅疾蹦出的傅抱石山水画中笔致放逸、气势纵横、水墨淋漓、激情贲张的艺术符号。

  在人人争相趋附于大师光环之下的今天,评价傅二石的作品,要连同其父傅抱石并以之作参照,这于傅二石先生是不公平的。因为,他是一个有强烈自我意识和自我主张的人,他的作品已是一种自我的声明。对于一个有“我”的人,任何一种强加的依附,都是对他的不敬。在第一瞬间将傅二石与傅抱石作一关联,出于潜意识和不自觉。然而,此刻将之付诸文字,却属于有意而为了。因为,读傅二石先生其人其画,绕不过傅抱石先生,这倒不是要将傅二石先生置于其父的巨大光环下以增其辉,或者刻意较其长短,而是想通过傅二石先生对“我”的执意,看到画家寻找自我、实现自我的价值和意义。

  关于“我”,字典里是有这样一种解释:“古代王室一年到头只做两件事:祭祀与戎战。所谓‘国之大事,在祀与戎’。所以他们把自己这个统治天下的部族命名为‘手持战戈的人’,即‘我’。”可见,“我”是要统治自己的思想王国并为之奋斗的。这个解释用于傅二石身上相信最为贴切。生为傅抱石先生之子,傅二石比谁都幸运,从小耳濡目染,使他对中国画有着得天独厚的感知与认识。然而,身处巨大光环之下,傅二石比谁都艰难,父亲成就巨大的艺术经验,也一定最直接地干扰着他对“本我”的发现。人们在盲目复制“傅石皴”的时候,他一定在抗拒“傅石皴”和“任情挥洒”的创作姿态。今天呈现在我们面前的画,证实了傅二石的成功——他走出来了。他一反其父才情四溢的水墨挥洒,而是诚实笃厚地表达着对烟云山川的真实感悟。人们都说,对自己的认识是最大的难事。认识自我,把握自我要的就是智慧。

  从傅二石先生画作里,我们能够看到他“本我”中的诚笃与细腻。傅先生的画,虽然是为山川传神,需要大的视角、大的气势、大的意境,不过先生却没有因此大而化之,而忽略细节的表达与作用。他真诚地感知着自然与时代,也真实地表现着自然山川、烟云雨雾的自在与变幻。

  傅二石先生的自我,体现在他对艺术路径和方法的选择判断中。石涛和尚的“我用我法”及“搜尽奇峰打草稿”的艺术观,启发了傅抱石,也影响着傅二石。他说:“山水画家创作灵感来源于大自然,大自然的千变万化决定了画家作品的千变万化。”他说:“我们山水画追求的是独特之美和新鲜之感。哪怕每天都在画松树,你今天画的松树要与昨天画的松树有所不同——姿态结构的不同、笔力的不同和松树所处环境的不同等等。只要有此不同,就能使人感到画面的独特和新鲜。”这是他对山水画“新”的来源的认识和经验。因此,他的画里不缺与观者气息相同的“时代感”。

  师造化,吻合了他心性;师古人,把握了自己的笔墨语言,傅二石先生的笔底不仅有石涛、石溪等清人的山水情味,也有元明山水大家的营构方法,当然,其父的抱石皴也成了他的表现语言之一。不过,他从其父那里得到的最大价值应该是对古人和师造化的理解。

  傅二石先生喜欢用对立与统一的法则指导山水画创作,他认为:“真正的艺术永远是矛盾的统一。在艺术创作中,有加就有减,有多就有少,有大就有小,有黑就有白,有虚就有实。明白此道理,就不会画出平淡无奇之作了。”因此,他寻找矛盾,又力求统一。统一需要的是技术和能力,而在傅二石的画里能发现,他更是在用一种人格化的精神力量统领着山川河岳,他的画里通常都有一个主体,或者一棵松树,或者一个山崖,或者一条泉流,或者一种色调等等,都会给人一种向上的象征力量与精神指向。这种明朗向上的力量,不正是傅二石先生“超我”的展示吗!

  本我、自我与超我共同组成人格。傅二石先生的画作,就反映了他从本我体认,到自我实现,再到自我超越上升超我的完整人格。有着完整人格的画,不管是否有天赋的过人才气,其画格一定不俗。

  [诸家评论]

  邵大箴(著名美术评论家)

  傅二石继承了他父亲的传统。中国画讲究笔精墨妙,傅二石的画有这个特点:笔精墨妙。他的笔墨的修养还是很高的。

  

  孙克(著名美术评论家)

  二石先生早年也有很多波折,最后赶上改革开放年代,一直在画院工作,在艺术上很有成就,尤其近十几年来,我看到他在艺术上埋头苦干,这次展览的作品大家都可以看到,非常有个性。他的艺术已经像一棵大树,这棵树已经很大,很难分出树冠和下面。他通过自己的努力能够达到这样,我觉得是非常可喜的。

  

  李起敏(著名美术评论家)

  二石继承的是父辈艺术上宏大的气象,人格上博大的气度与胸怀,以及豁达深邃的历史观与宇宙观。因此他体悟到,如何巧妙地处理好画面的空间,如何突破画面的限制,在有限中创造无限,做到小中见大,咫尺千里,这始终是山水画成败的关键之一。

  

  刘曦林(著名美术评论家)

  一般来说,大树底下好乘凉——但是要从大树底下成长成一棵新的大树就不容易了。他需要坚强地自立,把从树根吸取的营养变为自己的,然后再把自己的个性得到自我的发挥。我想这对任何一个艺术家来讲都是一个重大的考验。给我感受最深的是他的作品比较凝厚,比较坚实,很有鲜明的气势。

  

  薛永年(著名美术评论家)

  今天我看傅二石的画,一个总的感想,就像他父亲研究过的顾恺之一样,画的是大气象。“千山竟秀,万壑争流,草木蒙笼,云蒸霞蔚”。他的画不是哪一处的云山,实际上是表现祖国河山的总体。他是把南北方的大自然,他心中的大自然,每一个景色的长处结合起来,创造一种和自己的精神结合起来的画面。我觉得这还是很有特点的。

  

  夏硕琦(著名美术评论家)

  二石先生的画活脱、松秀,不拘于笔墨。另外,他的山水画多数用全景山水,孕含着山水画的磅礴气概。

  特别感觉到,他确实用写意的笔墨来画山水。有一句话叫“醉笔写真情”,他看起来画画的速度还是很快的。从中可以看出对激情的一种传达。《泉落青山出白云》里面,长泉、短泉、直泉、曲泉、明泉、隐泉多种处理,画得都有自己独特的表现办法,使人感到雨季到来,自然山川水量充沛,水势奔涌的自然景象。这种自然美的传达,很有生气,让人有身临其境的感动。

  

  陈履生(著名美术评论家)

  二石先生的作品主要特色就是大——二石先生没有恪守家法,而是画他自己的山水,闯出了一条他的路。

  他用浅绛画法画的《黄山朝晖》,那一张画画得很亮,中国画画得这么亮的不多见。浅绛画法的用色要凭感觉,像黄山朝霞这种感觉,把它画得这么亮的,还是很少的。在家学的影响下——二石的山水画得非常严谨,山、石、水、树,来龙去脉交代得非常清楚。

  

  黄鸿义(著名画家、美术评论家)

  傅二石的中国画,不仅不克隆他父亲,也不克隆自己,这一点是很优秀的品质。

  他继承了他父亲的遗志,用画笔来描绘祖国的美好山河,他将父亲走过的路,都走了一趟。他吸收父亲的文艺思想、文艺精神,他没有去搬他父亲的笔墨,他有自己的笔墨,形成自己的面貌,大家一看有二石自己的模子,对一般画家而言可能容易,但对大师的儿子就难了。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