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提要:如果始终只有“承诺”和“签协议”,对收红包者只予以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多数时候只存在于纸上,那执意收红包或在“两可”之间摇摆的医务人员有什么好怕的?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近日,盐城射阳县人民医院接到网络举报,称一名麻醉科主任在手术台上向病人家属索要2000元红包。医院调查发现,医生并未索要红包,但收受红包的情况属实,对收受红包的4位医生进行了待岗、罚款等处理(详见今日快报封7版)。
而在网帖中,有这样的描述——麻醉科医生盛和标从手术室出来,索要2000元红包,否则不开刀,并称“他们医生有情绪”。“我拿出身上仅有的1500元钱,盛和标说钱不够就不做手术,让我们去借钱。5分钟后,我又借来500元交给盛和标后,手术才开始。”发帖人说。
如果这一“剧情”真的存在,那性质不知道要恶劣多少倍。按过去的印象,怎么都应该是一方“坚持”要塞,一方半推半就吧?
面对记者采访,发帖人坚称是“医生索要红包”,与院方回应的“医生并未索要红包”相反。而发帖人表示有录音证据。既然如此,主管部门对此事有进一步调查的必要。
由此事件,不难洞察当下红包问题的严重性。关于“加强医疗卫生行风建设九不准”的墨迹未干,国家卫生计生委主推的“拒收红包协议”又横空出世。主管部门屡屡出招,也印证了“收受红包”的流毒之广。
出招的积极性令人过目难忘,但招数却未出“温柔治理”的窠臼。
长期以来,我们应对和治理红包问题,过分倚重动员、承诺、经济处罚。即使是签协议,多少年前,就有地方推行过。而各种禁令,也频频出炉过。
但是不看广告看疗效,“后来”呢?“后来”就风清气正、红包消失?不是这样的。
射阳县人民医院官网2月27日有“我院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九不准规定”一文。更早前还有“承诺上墙”活动。但现在,一群可能“有情绪”的医生用实际行动证明,“认真学习贯彻落实九不准规定”,几乎成空。
而放眼国内,“横扫红包”风气一开,各种承诺、宣誓、动员此起彼伏。但收红包问题却也接连曝光。
公众不是一群要看“表演”的观众。公众要的是一个结果。
有消息说,一项针对上千名医生的调查显示,近九成医生表示不愿意签“拒收红包协议”。无论拒签是何原因,“协议”的遭抵触本身,就说明了“温柔治理”手段的短板:没有杀手锏,全凭医生良心。
“温柔治理”不必作废,但必须有铁腕相配套。
如果始终只有“承诺”和“签协议”,对收红包者只予以经济处罚,“情节严重的,吊销其执业证书”多数时候只存在于纸上,那执意收红包或在“两可”之间摇摆的医务人员有什么好怕的?至于摘去“无红包医院”的牌子,或令院方颜面无光,但能吓住胆大妄为者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