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提要:现在全国只有北京和成都在新车上牌环节实施了严格的监管,会一一查验车辆的配置,其他地方还仅仅停留在查看合格证和铭牌的阶段。“只看牌”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落后监管,轻易就会被戏耍。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央视报道披露了一个惊人的事实:假“国四车”充斥市场,整个河北都买不到真“国四”柴油车。
正规国四车尾气处理中的尿素的使用会增加成本,如果是常年跑运输的车辆,会多花近万元成本。假冒国四车大有市场,这很好“理解”,但令人不解的是,央视调查发现,不少品牌的货车都是国三套国四在卖,价格便宜销量很好,而且上牌和注册没有问题,就连国一的车上牌也很容易。
监管去哪儿了?
事实上,我们有着庞大的监管队伍。在管理环节上,工信部会同有关方面实施汽车准入管理,质检部门负责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产品质量安全强制检验,工商部门负责对汽车销售环节管理,环保部门负责组织制定各类污染物排放标准、制定机动车污染防治管理制度并组织实施。
但是庞大的监管队伍却制造了惨淡的成绩,销售环节、上牌环节,全然“失守”。
对具体的监管部门当然需要严责,但是我们更应该明白这样一个困局的存在:我们的排放控制在标准上已经“前行了3000里”,国四已来临,国五也很近了,但是监管不仅没有升级,反而还在原地徘徊。
这不仅体现在多头管理的低效上,也体现在管理的滞后上。据央视报道,现在全国只有北京和成都在新车上牌环节实施了严格的监管,会一一查验车辆的配置,其他地方还仅仅停留在查看合格证和铭牌的阶段。“只看牌”这种令人瞠目结舌的落后监管,轻易就会被戏耍。
而政出多门、文件打架,也给乱象提供了“机会”。据环保部2011年公布的92号公告,国四实施不能晚于2013年7月1日,但是工信部却在2014年4月出台了27号公告,允许国三车型销售至2014年底。
那么,究竟该执行哪个文件?究竟该听哪个部门的话?
这种人为造成的尴尬,会消耗监管力量,制造信息混乱,无形中也拉了排放控制的后腿。
无疑,现有的监管体系已经不能适应形势之需。排放标准的快速升级,已将监管“落”了几条街,而“假车”的横行无忌,也极大暴露了现有监管格局的漏洞。
监管机制需要改良,监管力量需要整合。如何改良、整合,需要通盘的制度设计。但一个最基本的要求是,今后的监管机构应当是权力与责任相统一的,那种问题发生后环保部门却无权监管和处罚车企的尴尬,该了结了。
与雾霾决战时不我待,“2014年将淘汰黄标车和老旧车600万辆”也显示着中央决心。
“淘汰”只能对应“升级”:标准升级、监管升级。如果明“淘”暗“留”,监“软”管“弱”,“假车”横行就会制造一轮环境悲剧,那不仅辜负中央期待,也违背民众意愿。
“假国四车充斥市场”是一记警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