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嘉(广东美术馆副研究员)
生于“天下三分明月夜,两分无赖在扬州”的才子佳人之乡,一向为人厚道的大庆,尽管在他的绘画中看到的不是那种才华横溢的铺张,却也在含蓄内敛中,寄寓了酣畅淋漓的灵秀之态。他绘画中的江南小景,往往使人想到十七八女郎,手执红牙板,浅吟低唱“杨柳岸,晓风残月”。而他绘画中的层峦叠嶂,就算不像关东大汉抱铜琶铁板高唱“大江东去”,至少也在“山从人面起,云傍马头生”的几分险境中,呈现出一番大气磅礴的恢弘气派。
超然物外又充满生活趣味
不同于在当代都市文化中寻求视觉刺激的“新潮”艺术家,大庆在绘画作品中表现出的趣味和信念,总是那样古意盎然——山中的白云、溪边的古树、月下的草庐、轻盈的小舟,还有那些蜿蜒而上的山峦,以及在漫山遍野回荡的水气和雾气……看大庆的绘画,可以忘记市井,可以忘记都市,可以忘记自己。
听琴作画,继而舒放心声,这是大庆在绘画中给人带来的最直接的感受。他在作品《清音释怀》(2004年)中题道:“清音释怀。甲申初冬,大庆听琴作此幅于古城金陵。”这是一件古意盎然的小青绿山水画作品,主体的山峦,盘桓叠嶂于画面的前部和中部。而在画面的后部,描绘了一脉远山,影影绰绰地绵延到画面的深处。正如画题中所说的那样,这件作品意欲表达的正是“清音释怀”的意境。
如果说大庆的听琴作画,在某种程度上借助了其他艺术领域中的感受方式,藉以激发其内心的感受和表现力;那么大庆的《芳甸春暖》(2007年)则是在大自然的天籁中寻求艺术的本源。
与《清音释怀》的不同之处在于,如果说前者还是在“山中无甲子,寒尽不知年”的群山万壑中寻找与自然的对话,那么在《芳甸春暖》中,则是在既超然于物外又充满了生活趣味的环境中与自然共鸣。
形式上遥追古典,精神气韵上回归古典
回归古典的精神,是贯穿在大庆的绘画创作中的一条主线。尽管作为画家,大庆的才华并不是最突出的,他甚至在不少方面比起那些喜欢“炫技”的哗众取宠者也要逊色一筹。但就像他的为人一样,大庆的绘画总是扎扎实实,并且是在中国古典绘画中有选择地吸收营养。
大庆喜欢在画面的中部安排一株或数株这样那样的树,这种创作思路,在构图方式和审美效果上,都有着倪云林的影子。不同的是,大庆在对这些树的形象表现中,并没有局限于倪云林的那种“遥怜玉树秋风里,静看冥鸿落照间。草木萧萧云更碧,山川漠漠鸟飞还”的悲慨孤绝与萧凉自寂,而是在幽亭秀木、悠然自得中,更多地注意并发掘其中的闲吟之意。
大庆在他的《古渡春深》(2007年)中题道:“自古丝竹乱耳,案牍劳形。然尘嚣之外,见此佳境,不为乐事哉?”这段题跋表明了大庆对古典的回归,不仅是技术语言上的借鉴,更为重要的是精神意趣的吸收,是以佳境为乐趣的内心情感的表达。大庆在绘画作品中描绘的春风秋月、杂树烟波,在这个都市化的喧嚣之外,给人带来内心深处的安宁。
大庆在视觉形式上的遥追古典,以及他在精神气韵上的回归古典,为他的绘画艺术带来了别样于当代都市风景的真实感受。如果说大庆在这些山林飞瀑间意欲传达超然于物外的精神追求,那么大庆在《山外有山》中所说的“人在画中”,则是以其超越时空的想象力,把自己的化身置身于画面底部的那一叶轻舟。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大庆正是携同这一叶轻舟,在众山一览、江河同在的理想境界中自由往来。
祝愿大庆在这群山万壑、洋洋江河的艺术之旅中,不断取得新的收获。
任大庆
1970年生于扬州,先后毕业于苏州工艺美术学校绘画专业、南京艺术学院中国画专业与中国画论专业,2005年获文学硕士学位,2008年获美术学博士学位,现为南京青年美协副主席,任教于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文物系。
近年参展:
2014年5月 “境随心生”——任大庆山水画展(诸子艺术馆)
2014年4月 书画艺术发现之旅特展(韩国首尔Palais de Soul画廊)
2014年3月 青奥艺境——南京优秀青年画家提名展(南京图书馆)
2013年8月 魂与迹——中国当代绘画特别展(日本东京中国文化中心)
2012年9月 O.N.E青年水墨展(太原市景峰艺术中心)
2011年5月 第二届全国徐悲鸿奖中国画展(江苏省美术馆)
境随心生
——任大庆山水画展
展览时间:5.10~5.22
展览地点:南京诸子艺术馆
展览主办:江苏省中华文化促进会、南京艺术学院人文学院
展览承办:诸子艺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