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6版:核心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5月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万吨轮撞长江大桥沉没
时隔一年,终于捞上来了
  碰擦长江大桥的桥墩后,“鑫川8号”在八卦洲洲头附近沉没 资料图片

  用了6条吊船,花费上千万元

  附近水厂的水质合格,未受打捞影响

  去年5月12日,满载石灰石的“鑫川8号”轮船从安徽铜陵开往福建罗源途中,与南京长江大桥六孔和七孔间的桥墩碰擦后沉没,当时船上的18名船员全部获救。由于各种原因,这艘万吨轮就此在江底“睡”了一年,昨天,它在起吊机的帮助下,重新浮出了水面。据介绍,事故原因已初步确定,是驾驶员操作不当所致。

  通讯员 戴凌 现代快报记者 毛丽萍

  打捞究竟有多难?

  大吊机过不来,穿钢缆也只能用“土办法”

  打捞队今年1月1日进场,1月21日沉船打捞作业正式展开。经过2个多月时间准备,2个多月打捞,昨天才正式把船吊出水面。

  记者了解到,打捞方案曾两次调整。一次是由于船舶在泥沙中倾斜角度发生变化,而导致起浮方式被迫由浮筒起浮改为工程船起吊;另一次是由于江水中的泥沙大量进入沉船内,造成沉船重力增大而使起吊力量不足,又紧急从外地调工程船协助起吊,并将船艉部分甲板室割除以减轻单次起吊重力。

  负责打捞的江苏蛟龙打捞航务南京分公司经理韩才香坦言,难度主要有两点:一是受长江二桥净高的限制,2000吨大吊到不了现场,后来只能采用6条小吊,最大的1200吨,最小的只有300吨;二是穿钢缆,“开始我们找了专业的上海打捞局,他们采用的是先进的打孔穿缆,但是由于泥巴硬打不动,穿了半个月也没成功;后来,我们就用了土办法:把船倾斜吊起,然后从吊起那头,把钢缆往船肚子里套,“两个月才把12根钢缆穿好。”

  长江水质是否受影响?

  抽样检测结果显示:附近水质合格

  “鑫川8号”机舱油箱存满油可达几十吨。昨天,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当船艉浮出水面后,南京海事专门对沉船附近50米范围及上、下游200米处分别取样进行了检测,监测数据一切正常。

  据介绍,在此次事故中,南京海事局共协调出动各类船艇400余艘次、2000余人次参与应急处置,布设围油栏2340多米、吸油拖(围)栏6520米、绳索1500米,使用吸油毡6.515吨,回收含油污水155吨、处理含油垃圾167.39吨。市环保局分别于沉船打捞作业前、作业期间及作业后对沉船打捞位置下游和水厂取水口的水质进行了抽样,检测结果均为合格。

  为何花了1年才将它捞起来?

  据悉,打捞这艘沉船,成本达1000万元。这艘沉船已经报废了,为什么还要打捞?南京海事局称,主要是保证长江航道的畅通。为什么一直拖到现在才打捞?相关人员解释说,沉船最深处到江底30几米,水下情况全靠潜水员下水探摸,“每年的七八月份,都是长江洪水期,下不去;等到去年十月份枯水期,潜水员才能下到沉船底部,探摸后,拿出打捞方案,而且方案还要根据各种因素来调整。”据介绍,仅潜水员“探摸”就花了2个多月。“12个潜水员,每天只有七八个小时可以潜到江底,一天下去两三个人,探摸江底沉船情况。”最终才于今年正式开始打捞。

  事故原因

  初定驾驶员操作不当

  南京海事局副局长姚文革透露,已经初步确定事故原因是由于“鑫川8号”驾驶员操作不当造成,不过,他强调,船拖离水域上岸后,南京海事局还将邀请专家对沉船的具体原因进行剖析,“专家和上级部门对调查报告认定后,将依照《内河交通安全管理条例》追究相关人员责任。”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