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6版:核心报道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4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辛德贝格小医院旧址将纳入规划保护
“南京的辛德勒”后人8年后重访江南水泥厂难民医院
玛丽安娜打算写一本书,还原辛德贝格的一生
  玛丽安娜与丈夫在“小黄楼”前面留影
  本版摄影
  现代快报记者
  邱稚真
  (除署名外)
  陈克潜送给玛丽安娜夫妇一把折扇
  玛丽安娜的丈夫在水泥厂拍照留念
  工作人员在介绍保护规划
  玛丽安娜带来了更多关于舅舅的资料
  玛丽安娜在展示辛德贝格的照片
  新华社记者 李响 摄

  77年前,26岁的丹麦小伙辛德贝格来到南京,在东郊的江南水泥厂参与建立难民营,庇护了两万多名中国人免遭屠戮,并向国际社会揭露日军暴行,被称赞为“中国之友”。

  昨天,随丹麦女王来访的辛德贝格外甥女玛丽安娜与丈夫,重访江南水泥厂。栖霞区相关负责人表示,江南水泥厂民国住宅区历史风貌区规划已初步成形,具体的规划编制将于今年年底前完成。届时,辛德贝格当年救治难民的小医院、京特故居和新建的塔楼将成标志性建筑。玛丽安娜听完后连说“好消息”。

  实习生 赵书伶 现代快报记者 金凤

  与水泥厂创始人后代见面

  “我舅舅好像在这里住过一小段时间,那段时间很艰苦。”昨天上午,辛德贝格的外甥女玛丽安娜和丈夫奥莱,受邀再次来到江南水泥厂小黄楼。

  小黄楼西侧是一栋两层圆锥顶小楼,东侧是一排平房。在国际红十字会南京委员会主席约翰·马吉拍摄的有关南京大屠杀的纪录片中,就有以小黄楼为背景的画面。

  “2006年我们来过这里,之前这里还有个小房子。”那年,玛丽安娜的母亲比滕80岁生日,全家十多口人曾一起前来参观。

  南京栖霞两座难民营研究者戴袁支先生,此次受邀携妻子与玛丽安娜夫妇会见,他说,1937年12月,辛德贝格受丹麦史密斯公司的派遣,与受德国禅臣洋行派遣的京特、日语翻译颜景和、启新公司总技师王涛,一起从上海抵达南京江南水泥厂工作。

  当年12月9日,日军攻下栖霞山后,附近不少村民逃到江南水泥厂一带。辛德贝格和京特在厂区外插上丹麦和德国的国旗,还有铁丝网,让难民前来避难。1938年2月,难民区最多时收容了2万多人。

  戴袁支说,南京大屠杀期间,京特和辛德贝格曾在这里与日军斡旋谈判,“当年西侧楼下的沙发茶几下,藏有拍摄难民区现状的照片,这些照片现收藏在美国。”

  此次会见,玛丽安娜还首次见到了江南水泥厂创始人之一、陈范有的儿子陈克潜。

  “辛德贝格和京特挂上丹麦和德国的国旗,日本人就不敢进厂骚扰,保护了很多难民,我们要对辛德贝格的正义行为表示感谢。”陈克潜给玛丽安娜夫妇带来了两份礼物,其中一件是写有“厚德载物”的折扇,另一件是用苏州传统的丝织工艺织就的卷轴,上面绣的是普利兹克建筑奖得主王澍设计的苏州大学文正学院图书馆。

  辛德贝格故居有待确定

  小黄楼南边一栋砖混结构的“U”字形平房,如今已经人去楼空。戴袁支告诉玛丽安娜,“美国传教士马吉拍摄有一部反映南京大屠杀的电影,镜头里有农民抬着伤员进入小医院,在小医院的走廊上,还有护工在给伤员换绷带,处理伤口。当时,是你舅舅辛德贝格为马吉开车,把他接到这里来拍电影的。”

  戴袁支说,这栋建筑在建厂初期是员工宿舍,解放后成了工厂办公用房。经考证,这里就是辛德贝格和京特在水泥厂开设的小医院。

  玛丽安娜关切地问起:“舅舅住的地方在这附近么?”

  戴袁支介绍,水泥厂的老职工依稀记得,辛德贝格的故居就在后来做幼儿园的那一排房子中间。不过,江南水泥厂会计科副主任徐莘农的女儿徐尔欣,小时候生活在厂里,据她回忆,辛德贝格故居可能就在小医院。

  戴袁支说,辛德贝格1938年3月离开江南水泥厂后,6月份,另一位丹麦人尼尔森住到厂里,现在,学者们还没有充分的证据证明,究竟哪栋建筑才是辛德贝格故居。

  难民医院旧址将纳入保护

  在昨天的会见中,栖霞区政府相关负责人向玛丽安娜夫妇透露,未来,包括小医院、小黄楼在内的16栋民国建筑,将纳入民国住宅区历史风貌区,在栖霞山文化休闲旅游度假区统一规划,“未来风貌区的标志性建筑包括小黄楼、京特故居和新建的塔楼。”

  栖霞山文化旅游休闲度假区管委会副主任叶宁介绍,未来将采用4种方式保护:质量较好、风貌独特的历史建筑,将按原样并使用相同材料修缮;一些质量较差的历史建筑,将修复;对于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造的一些建筑,采取整饬、出新的方式整治;而对于乱搭乱建的、质量较差的建筑将会拆除。

  叶宁表示,根据这一原则,小黄楼将进行修缮,屋顶烧毁的京特故居将进行修复,小医院东侧的厂办办公楼将被改造。

  听完规划,玛丽安娜连连点头,“Good news,Good news(好消息,好消息),很感谢大家的接待,谢谢为我们所做的一切。我回家之后将会提供材料。”

  叶宁说,目前江南水泥厂历史风貌区的规划还在编修,估计今年底能拿出方案。

  采访期间,现代快报记者发现,江南水泥厂的这些民国建筑已经“伤痕累累”,有的外皮脱落,有的门窗支离破碎,有些已在多年前的火灾中焚毁。戴袁支呼吁有关方面加强对它们的保护,“这些建筑是民国建筑,又见证了南京大屠杀,还是中国早期水泥工业的遗存,有足够的分量值得我们保护。”

  准备为辛德贝格出书

  玛丽安娜此行还带来了辛德贝格年轻时的多张照片、丹麦报刊刊发的关于辛德贝格在中国事迹的报道、当时在奥胡斯市展览时的报道以及两张光盘等资料。

  随着有关辛德贝格的资料和历史照片越来越丰富,玛丽安娜也酝酿为舅舅结集出版图书,“我正在搜集相关资料。”

  玛丽安娜说,她搜集了辛德贝格写给她母亲、奶奶、父亲的书信,还有他小时候的照片以及曾经住过的房子的照片,接下来还会去美国搜集更多资料,“我们现在谈论的基本都是他20岁到30岁之间的生活,我需要更多的数据,来更好地了解他,我想还原他晚年的生活。”

  玛丽安娜还送给现代快报记者一张她自己制作的纪念单页“永远的南京—辛德贝格黄玫瑰”上面有几行小字,“辛德贝格是见证这场战争的少数的外国人之一,在他的积极努力中,他拯救了很多人的生命。他的信件和图片对于理解那场战争非常重要。”

  座谈前先默哀

  2011年,玛丽安娜85岁的母亲比滕逝世。从2000年开始,母女俩及亲属开始搜集辛德贝格在南京大屠杀期间的史料,无偿赠送给中国,由此为南京大屠杀的历史再添新证。

  昨天的正式座谈前,戴袁支提议,为比滕女士默哀一分钟。所有在场人员起立默哀,悼念这位丹麦友人。

  

  辛德贝格基金

  用于人道主义救援

  

  27日,现代快报记者采访玛丽安娜时,她介绍在丹麦设立了辛德贝格基金会。昨天,她坦言,该基金会现在由辛德贝格家属与史密斯公司和其他丹麦公司合作建立,“我们正在会见其他人,以舅舅的名义提供人道主义救助,包括中国人。”

  

  “我不喜欢这些画面

  但我们必须记住”

  

  接连两天参观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和江南水泥厂后,玛丽安娜感慨,“我印象深刻,但是心情也很沉重。这些东西很重要,它告诉了我们1937年到1938年发生了什么,这场大屠杀,我了解了,也收获了很多。我不喜欢这些画面,但我们必须记住。”

  接下来,她打算在南京走走看看,看看这里发生的变化。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