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韩国“岁月”号事件的悲痛色彩中,还多了几分愤慨:船长李俊锡弃船而逃,这与“泰坦尼克”号船长爱德华·史密斯“船在我在”的骑士精神形成鲜明对比。
同样面对沉船这样巨大的生死考验,两位船长做出了截然不同的选择,一位令人愤怒,一位则令人肃然起敬。目前,弃船先逃的船长和船员们因涉嫌失职已相继被批捕,船长李俊锡更为千夫所指。相比于“泰坦尼克”号船长爱德华·史密斯的形象,公众无法接受船长居然会做出逃跑保命的举动。对公众而言,海难是一场悲剧,在剧中,船长应该只有一个角色可选:与船同在的英雄。
而李俊锡说,“失事海域水流湍急,水温很低”,他担心判断失误:如果乘客没有穿救生衣会有危险,且即使穿了救生衣也可能会被洋流冲走。他还辩解之所以推迟人员疏散时间,是因为当时水面情况不允许这样做。最终,当乘客按照要求等在原地时,李俊锡却已逃离船只,眼睁睁看着“岁月”号沉没。这让我们不得不怀疑这一灾难就是人祸。
美国退役海军少将约翰·帕吉特三世更是认为,李俊锡的做法让“任何有过海事指挥经历的人都感到难堪和耻辱”。“泰坦尼克”号的史密斯船长的伟大举动是一种下意识的动作,在这背后一定是受到长期养成的职业责任感的趋使。日积月累的职业意识,化为瞬间的职业反应。
在西方漫长的航海史上,被尊为船长的人,所承担的责任和受到的尊敬,远远超过其他任何头衔。船长通常以他丰富的水上经验、过人的领导能力和坚韧的毅力而得以任命。在遇到海难和战争的时候,船长永远要运用他的能力,最大限度地保证属下人员安全,让船只遭受最小损失。
“船长与船共存亡”是自不列颠价值观纵横海上后才被世界所默认的职业伦理。“荣誉先于利益”、“与其背弃信任你的人,毋宁死”,这些是构成维多利亚时代之后欧洲“绅士”价值观的社会伦理基准,同样也是构成从那时开始的“船长与船共存”伦理的社会荣誉基准,但这些“荣誉”现在几乎已是逝去时代的过时观念。现在,在人们谈论职业伦理的时候,几乎很少提及“荣誉”。“职业伦理”的古典和荣耀的意义已被去除,只留下一个形式主义的躯壳。
所以,有些船长,本该是紧盯海面状况的时候,却在电视机前观看足球比赛;有些船长,为了问候同事而让轮船改变航线紧贴海岛航行……发生严重事故后,他们大多弃船而逃。这次,轮到了韩国“岁月”号船长李俊锡。不过,我们仍然相信,由于人类的道德规训和专门训练,坚守岗位、将乘客利益放在第一位的船长要多于那些弃乘客于不顾的船长。
有媒体问:如果你是“岁月”号船长,你将如何选择?大多数人在答案里选择了荣誉。其实如果没有亲身经历,你也许没有资格回答这个问题。“岁月”号船长李俊锡真的就是一个懦夫吗?是不是还有我们无法了解的内情?船长们被我们迅速划入道德的“红黑榜”,看似简单,其实是一道复杂的人生选择题。 现代快报记者 王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