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8版:艺+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4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繁花皆入景 依然香如故
“依然香如故——何多苓、李强、罗发辉三人作品展”明天开幕,重量级当代艺术作品引关注
  《杂花写生》
  《石榴》
  《杂花写生》
  《杂花写生》
  《2013 No.27》
  《2013No.15》
  《风景2014 No.2》
  《玉兰2014 No.6》
  《牡丹2014 No.1》

  参展艺术家

  之

  何多苓

  1948年生于成都,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研究生班。现居成都。近年个展包括“士者如斯”,中国美术馆(2011年北京);“士者如斯”,上海美术馆(2011年上海);“何多苓2007新作展”,环碧堂画廊(2008年北京);“忧伤的诗歌”,中国美术馆(2006年北京)等。

  油画家的“晚年写作”

  王娅蕾 / 采访(节选)

  何多苓在成都蓝顶艺术区的工作室后院有狭长的游泳池,池边草坡上遍布花草灌木,坡顶树下摆着沙滩椅和画架、茶几,隔着落地门窗若有似无地飘出几缕古典交响乐,循声走进玻璃门是开放式的厨房,随时有热水来冲泡茶和咖啡——听起来,这是个很有“退休气质”的所在,因为太适合养生休闲,而不是工作。但何多苓在这里完成了他一组大型巡展“士者如斯”的几乎全部作品,近几年的 “杂花”系列也从这里生长并蔓延。

  王:您之前提到过,大概从2006年到2008年开始尝试把国画和油画进行结合,现在又几年过去了,有没有新的想法产生?

  何:最早开始引入国画手法是在90年代,作为尝试在油画里引入了宋画山水画的肌理,包括把春宫图和园林图的人物直接引入画面,形成拼贴样式,这当然不是我的本意,后来就放弃了。到2000年以后我开始考虑对传统的学习应该从精神上而不是形式上入手,比如文人画的形式,其用笔和精神是结合在一起的,我觉得这才是中国画的本质——表现手法和表现的内容是有机的结合,我应该学习这些。所以2008年以后我开始学习写意画的笔意——用笔意表达思想不是油画的传统。传统油画善于表现、塑造,但不能直接表达画家的思想。到这两年又开始在画里引入国画的类型,比如花鸟写生——这次的四条屏采用了仕女画的形式,“野园”系列更是仕女和园林构图的结合,把构图抽象出来,用油画的方式加以表现。现在不仅用笔传统,形式也传统,不再是90年代的拼贴了。

  王:看来传统对您影响很大?

  何:非常大。90年代我从来不看国画,后来开始看,但不知道怎么入手,跟油画太不一样了。中国很多画家对国画的学习是直接把山水画成油画,或者用油画的方式去复制传统的作品,进行新的解读等等,我觉得这都不是我的路子。我希望找到一种自己的方式,追求画面的整体气质,不是拼贴的、复制的,就是我的画,但传统的气质都能在里面体现。

  王:您追求的传统气质还是隐士式的?

  何:中国的绘画跟中国哲学关系密切,跟西方油画对自然的分析解读是不一样的,中国画家觉得人就是自然的一部分,完全融于自然,在这一点上我们和西方人有很大的区别。我们不是颠覆性、对抗性的介入,我想在我的新画中很自然地表现这一点,从以前有点对抗性的表现到慢慢地融入。

  王:所以古人表述一个人从年轻到老年的画会用“火气褪尽”这样的说法。

  何:没错,我很喜欢这句话。我就是追求一点火气都不要有,把火气褪尽——不是人的火气褪尽,而是画面上的火气褪尽,颜料的使用不要像以前那样比较燥、比较强烈。毛焰的画就是比较公认的火气褪尽,他那么年轻就能做到这一点,所以我觉得这件事跟年龄没有太大关系,就看你能不能“悟”。火气褪尽并不是说画面变得平淡呆滞,而是在表面的平静之下有一种新的东西,不同于年轻时的气盛,逐渐进入作家所说的“晚年写作”的境界。这个境界在很多中国画家身上能看得很清楚,我希望自己也能慢慢进入。

  王:您的画越来越出世,人反而越来越入世,比如您会去参加教儿童画画的公益活动、经常参加比较公开的诗歌朗诵会,以前很少听到您出席这些活动的消息。

  何:画对我来说是另一个世界,但生活还是平常的生活,只是可能比起大多数人来说我不太喜欢人多的场合,有些活动邀请实在推不掉只能去,但在那种场合做不到如鱼得水。诗歌会这种跟文化有关的活动本身就喜欢,可能参加得多一点。平时更喜欢和学生、老朋友在一起。我并不期望像古人一样,家里有万卷书、有酒,一年都不用见到一个“俗人”——我不向往这样的生活,我觉得自己就是个俗人。

  参展艺术家

  之

  李强

  生于1962年。1981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附中,1985年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现为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教授,油画系系主任。近年个展:2010年 “返境”——李强个人作品展,2008年 “壮美的梦想”——李强个人作品展。

  绘画是对自我的挑战

  ——李强近作谈

  文/王林

  李强最近画了一批色粉风景,从材料角度看,显然色粉使用起来要比浓稠的油质颜料更为轻松。这和李强希望自己走出样式化的创作心态有关。

  李强以前画过两类题材:一类是花卉,一类是灾难。花卉从强调肌理笔触的厚重到描绘虚幻意境的朦胧,经历过风格的转变。灾难题材则是一种尝试,让自己的画法和当代社会问题接轨。其作品各有意义,但从总体上讲,都比较倾向于样式化。即是说,画家总是预设好画面效果,然后再进行绘制。这也是学院派画家常见的情况,从集体语言系统中提炼出绘画风格的某种特点,然后造就属于自己的绘画图式。老实说,一个画家要走到这一步,也殊为不易,有些人甚至为此弄得心力交瘁。但坦率地讲,这只是绘画堂奥的第一层面,并未深入其核心场域的生命体验。李强说他以前画画是“做了一个局”,他现在想破局、出局,正是其创作心态的根本改变。

  其实,一个画家进行创作,并不只是自我表现或表现自我。艺术个性不能抽离于创作过程的在场性,正是对绘画发生过程中那些个别性、偶发性、瞬逝性与机遇性的不断把握,才能使艺术个性具体化,才能使之呈现于作品中,成为不可取代亦不可复制的身体经历与生命体验。李强曾指着他的《风景2014No.3》这样讲:“比如这幅红紫色调的作品,画面有很多色点,我用这些细节的笔触、色块,把原来一个很完整的画面给分割了,而恰恰是这种残破,可以把我心里说不清楚的那种感觉给勾引出来,有一种让我想继续画下去的冲动。”这正是一种在场发生的状态,不是完成而是经历,是画家和绘画同时被释放的过程。

  这种绘画自由从何而来?我以为和画家自我边缘化的内心需要有关。当一个画家形成成熟风格之后,就仿佛被关进了一个自我划定的圈子,在其自我欣赏与技艺习惯的核心是很容易凝固与板结的。要想出格出局,既非完全走出去,亦非固步自封,坐享其成,而是始终让自己处于圈子的边缘,去寻找新的可能性。不是去做什么改天换地的大变,非要弄些让人惊诧莫名的噱头不可。有时候就是那么一点点东西在改变视觉反应,从而构成对于惯性心理和惯性动作的挑战。中国人讲柔弱胜刚强,渐变的东西如果是内在的,有如化学反应,可以是很微妙、很深入、很根本的。画家不断挑战的东西,也许就是那么一点点可能性,但它是不断发生的因而也是无限的。由此,李强放松了自己的诸多障碍,是美还是丑、是写实还是抽象、是观念还是技艺,其实都没那么重要了。他可以在画面中坦然描绘一片树林、一棵松树,又能很自如地出入形态而涂抹点染,以自由发挥的虚实关系改变和重组透视法所规定的逻辑空间,使绘制过程返回画面本身,成为临场发挥的界面与界域。李强画画的优雅是天生的,其作品品位自在,只怕文不怕野。构图的充盈饱满、造型的舒展轻逸、色彩的温润协调,都是李强之所长,但如果在此空灵意境中晕染太过,则容易沉湎于优美而缺少力度。这批色粉画,“强哥”算是强了一把,关键是点线与空间的胆大妄为。其书写性的线条不无紊乱与冲动,加上点状重色,如同钢琴曲中对比的动机与突然敲响的琴键。其实李强再怎么乱也有序可循,但这种有序性不同于以前样式,乃是包含着现场冲突感的丰富秩序,和预设作画的“正确性”不可同日而语。其正在发生的跳宕与鲜活,不光是娱人的也是动人的。其对空间的处理,因其点线描画的放纵,于对象形态的透视关系有了进出无拘的自由,可以更多地汲取中国传统绘画平面性的表现手法,引动画家内心潜藏的母语认知方式,让东方文化思维的审美倾向重新在场,即以个人的、现场的、正在发生和不无矛盾的方式呈现于画面之中。

  古人说“绘事后素”,此话不对,当改为绘事同素。同者,同时、同在、共同发生之谓也。对绘画发生学的探讨,让我们把对于艺术样态的宏大叙事转向微观研究,李强近作可以作为一个很好的案例。

  依然香如故——何多苓、李强、罗发辉三人作品展

  ■主办:现代快报 成都商报 成都市推广成都画派领导小组办公室

  ■承办:艺加文投 岁月艺术 先锋当代艺术中心

  ■协办:尚嘉文投

  ■特别支持:恒基·富荟山

  ■酒会开幕时间:4.27下午3点

  ■展览时间:4.27~5.4

  ■展览地点:先锋当代艺术中心(南京市秦淮区应天大街388号1865创意园)

  南京曾经是当代艺术的发源地,在85新潮时期孕育出很多当代艺术家,也出现过很多重要的活动和理论观点,并为中国的当代艺术迈出了重要的第一步。而成都作为当下当代艺术发展最好的地区之一,诞生了许许多多的当代艺术大家。此次现代快报与成都商报合作,共同举办“依然香如故——何多苓、李强、罗发辉三人作品展”,三位参展艺术家均毕业于四川美术学院油画系。

  “作为艺加文投承办的首个当代艺术展览,‘依然香如故’还未开幕就引起了业内外广泛的关注。何多苓、李强、罗发辉这三位艺术家的作品代表了中国当代油画的高水准,此次展览展出的三十余幅作品都是以花作为主题,无论是何多苓的‘杂花系列’、罗发辉的玫瑰还是李强的玉兰,都是他们极富张力的作品。”艺加文投总经理李谷介绍。

  何多苓作为85新潮时期“伤痕美术”的代表人物,自1982年油画《春风已经苏醒》面世,他的作品就受到了收藏家的热烈追捧,形成了一画难求的局面;而李强和罗发辉是经过当代艺术的大浪淘沙后,最终积淀下来的艺术家。“去年,‘依然香如故’在上海参加了‘上海国际艺术节’,受到了热烈的欢迎。此次,在南京这样的文化大省再次举办,我相信会更加受到关注。”展览策展人、成都商报艺术投资总监王奇说。

  见习记者 杨於佳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