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5版:新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4月26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现代快报网
郑和下西洋的经济学解释

  “郑和下西洋”无疑是一段值得我们骄傲的历史,但它其实并不是我们最值得骄傲的古代航海记录,甚至不是最远的航程。赚钱最多的时代当然是宋代,南宋鼎盛时期每年从海外贸易中取得的关税就有一千六百万两白银,约占朝廷全年总收入的10%;而中国古代最远的航海记录发生在元代,有一个叫汪大渊的商人曾经两次横穿印度洋,船队到达的最远处是非洲东岸的桑给巴尔岛,比郑和船队去得还远,并著有《岛夷志略》。

  那么,为什么偏偏“郑和下西洋”这么如雷贯耳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先要梳理大明帝国海外贸易发展史。

  “郑和下西洋”的首要价值是什么?

  最初是为了寻找建文帝,后来变成了给朱棣挣面子

  明太祖朱元璋其实是一个很单纯的人,帝国即我家,我只要为子孙守住这片国土,子子孙孙都能成为这片土地上至高无上的统治者就可以了,至于经济发达不发达,不是我的职责。海外贸易确实能赚很多钱,但人有了钱就会有很多想法,就算不去造反,起码也不好管理!所以,洪武年间任何人下海都要有朝廷颁发的特许经营牌照——“票号文引”,否则,私自出海贸易与贪污六十两白银以上的贪官同罪——枭首示众、全家充军;买船、造船卖给外国人也不行,也要枭首示众。

  明成祖从建文帝手中夺得天下,朱允炆却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所以,他要寻找建文帝,哪怕是跑到天涯海角也要抓到他。当时,有传闻建文帝“行遁海外”,郑和下西洋目标应该就是寻找建文帝(关于这一点历代史家已经有了很多论证,又以当代吴晗为代表)。建文帝虽然没找到,郑和却做了很多大事:击溃海上巨寇陈祖义、活捉锡兰王亚烈苦奈儿、以武力平息苏门答腊内乱并生擒苏干刺,还带来三十多个国家的朝贡使臣。

  对朱棣来说,有了万国来朝的荣耀,能否找到建文帝已不重要了。

  当然,为了让全世界都知道有富强的中国,朱棣还颁布了一项“通四夷”的政策。所谓“通四夷”顾名思义应该是与四夷通商,朱棣是要打破太祖成规,让大明帝国的人远航海外做生意吗?当然不是,“通四夷”是鼓励诸藩来大明帝国赚钱,至于大明帝国能否赚到他们的钱,就不得而知了。

  有人对《明史》、《明实录》中郑和在海外做生意的内容进行了统计,在不考虑两者存在重复的情况下,一共找到十一句。就这十一句,所涉物品全部都是皇帝享用的专供产品,即吴晗先生讲到的香料、染料、珠宝、珍禽异兽。

  ——但凡来大明帝国做生意的人必须厚待,衣食住行全由大明帝国包了,贩卖来的商品也由大明帝国官府全包了!什么,关税?外夷来我大明是冲着我们的名声来的,你却要收人家税,蚊子腿上刮油能有多少,却“亏辱大体万万矣”!

  ——凡我大明子民,一律不准私自去海外做生意,除了皇帝和皇帝的使者,谁也不能下海!朱棣甚至下令把所有民间船只都改为平头,于是,在很多人印象里中国古代舰船的头很宽,这样的船绝对无法穿破海上风浪!

  ——最无厘头的是华侨政策。郑和下西洋没找到建文帝,却找到很多华侨。于是明成祖下令:但凡居住在海外的中国人,皇帝给你一次改过的机会,哪怕是元朝时祖先就逃亡海外、也无论出门做生意还是海盗,都必须立即回国(永为良民)!否则,如果被郑和抓回来,那就要杀头(悉行剿戮)!

  郑和下西洋,是我们最好的机会吗?

  与西方航海家迥异的经济学逻辑,注定我们与机会擦肩而过

  很多人扼腕叹息,六百年前,曾经有一次机会,就差那么一点点我们就能率先成为第一世界大国!郑和下西洋,是我们最好的机会吗?

  答:不是。郑和与哥伦布等西方航海家遵循着迥然相异的经济学逻辑,经济学内涵已然如此,注定我们与机会擦肩而过。

  如果用恩格斯的话来解释,西方人航海的目标,“黄金这两个字变成了驱使西班牙人远渡大西洋的符咒”。这些所谓的“西方航海家”不过是一群彻头彻尾的海盗!大名鼎鼎的哥伦布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骗子。但即使有以上瑕疵,西方航海却有着最为珍贵的动力:钱、赚最多的钱。发现新航路,是改变世界的创新,必然有着极高的利润。在这种经济理性支持下,会有无数人前仆后继去海洋探险,绝大部分会葬身浩瀚无边的波涛,但是,总会有人能取得最终的成功!

  反过来看郑和下西洋,这种行为在经济学上也有一个专属名词,叫做“朝贡贸易”。不考虑盈亏,所有贸易来的商品只供一个人消费,只为皇帝!普通人绝不能涉足朝贡贸易,哪怕有勇气经历海洋的风暴,到头来也难逃杀头之罪!郑和有整个帝国作为强大的经济后盾,可是,这种航海有连续性吗?任何重大的创新都是小概率事件,并非源自某个天才的突发奇想,大明帝国能支持郑和七下西洋,还能支持大明帝国所有具备航海梦想的人去乘风破浪吗?让所有人有动力去追寻这个目标,惟一的方法,就是让创新者赚到钱、赚到比别人更多的钱!

  有人会问:“朝贡贸易”不能与“经济理性”兼容,毕竟两者都是出海远航,总会为后来人留下航海技术吧?

  答:所有科技的最终目标都是转化为利润、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既然在经济学逻辑上不能兼容,没有利润支撑的技术也注定无法传承。

  明成祖死后,明仁宗罢黜下西洋,郑和被放在南京混日子。两万多久历风浪的水手则承担了一项新的光荣任务——背砖头,在南京修城墙!至于郑和下西洋的宝船,鉴于维修费用实在太高(每年的维修费用相当于新造一艘的一半),被全部毁掉!数十年人才、数十年积累,可以真正统治世界的秘籍,就这么毁于一旦!

  很久之前,在对比了中西古代航海史后,一册非常流行的历史教科书这样解释郑和下西洋的结局:我们至少查明了当时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

  查明了世界上最重要的商路又能如何?由封建权力主导的行为,衡量成败的结果断然不会是利润,而是公共经济学中所谓的“效用”。对封建统治者来说,他们需要的是统治帝国的权力、是号令四夷的威风,这种封建统治者一个人享用的“效用”与创新带来的经济利润完全是风马牛不相及的。

  陈雨露 杨忠恕《中国是部金融史2天下之财》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