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春四月天,正是梨花盛开的时节,江苏省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生态果林景区里,数以万计的梨树吐蕊绽放,争奇斗艳,景色格外美丽,吸引了省内外许多慕名而来的踏青者。
4月6日,滨海籍著名书法家管峻一行来到家乡的梨花园里赏景留影,与他同行的还有生活在外的滨海籍当代艺术家、书画名人顾宝新、林彬等人。不仅如此,就在清明前后这几天,他们通过座谈、走访等活动,在滨海展开了一段充满温情的寻根、感恩之旅。
“春风书苑尽芳菲,挥毫落纸如云烟”,滨海书画界人士以这样的诗句来形容书画艺术在滨海的盛况。确实如此,在县委、县政府全力打造“艺术之乡·书画名城”的大背景下,滨海的大街小巷、公园、广场等公共活动场所,随处可见书画艺术的踪影。
滨海的书画艺术人才辈出,无论是从滨海走出去的管峻、顾宝新、林彬、刘春,还是留守家乡的周崇华、范广仁、陈立民、顾正军、李世晋等,都正值艺术的巅峰期,在国内具有很大的影响。为什么经济发展并不超前、历史文化也不算悠久的滨海会出现这么多优秀的书画家?为什么苏北小城滨海,会有这么浓浓的艺术氛围?
现代快报记者通过走访发现,诸多问题的答案都指向一个地方——滨海县文化馆。
现代快报记者 倪宁宁 姜振军
梨花树下偶遇“崇拜者”
江苏省滨海现代农业产业园区生态果林景区,位于古老的废黄河畔。每到春天,延绵数公里的桃花、梨花、苹果花竞相开放,芳香沁人,是人们春游度假的好去处。
4月6日上午,滨海阳光明媚,书画家们来到大套乡生态果林景区。千树万树梨花开,连绵数里的梨花竞相开放,令人陶醉。
“这不是管峻嘛,他可是我小时候的偶像啊。”花海中,一位从滨海县城举家来看梨花的宋先生认出了管峻。他告诉记者,在他的印象中,管峻在20岁出头的时候就在县文化馆搞个人书画展,才华横溢,“当年我只有12岁,好羡慕他这样的天才书法家。”
在滨海,像宋先生这样与书画有缘的人比比皆是;在滨海大街小巷也无不透露出浓浓的书画艺术气息。在县城港城路上的正鑫小区里,记者看见几堵石头墙横卧在小区大门南侧,上面都刻有文人墨客诗句。物管人员介绍,开发商是浙江人,受滨海当地书画人士的启发,他舍弃了几套门面房的位置,搞起了文化墙,“这里的房子很好卖,开盘没多久就卖光了。”
在海滨大道和富康路交界处的景湖小区,里面合欢、茶梅等植被绿色葱葱,开发商不仅装点了文化长廊,还专门开辟了公园角,围墙上还专门刻上了李敦甫、周崇华、管峻等滨海籍书画大家的介绍。而在一些酒店和公司的醒目位置,大多都悬挂着高雅大方的书画作品。
“滨海人对书法情有独钟,男女老幼都能亮出一招、露出一手。”在滨海县新闻宣传中心工作的郭先生告诉记者,在滨海,春节期间看门对、比书法是一桩雅事。平日里的开业庆典、红白喜事等,人们也喜欢请名家题词,写上一副对联渲染气氛。茶楼酒肆店堂商铺,更是弥漫着书法艺术的浓浓墨香。
书法艺术之乡名家辈出
“滨阜响,穷得叮当响。”在滨海,许多年长的人都记得这句顺口溜。由于靠近黄海滩涂,自然环境恶劣,滨海县一度处于经济社会发展的洼地,历史也并不悠久,但是滨海的书画艺术气氛浓厚,人才辈出。
早期有庞友兰、沃朝阳、钱石如、李宗绛、杨润吾、庞曾以、张晓山、马公鲁等书坛名家。建国后更是出现了李敦甫这样的书法大师和顾乃深这样的绘画名宿。即便是在文革这样的文化荒芜时期,仍然有一批滨海人在坚持书画艺术的创作和传承。
改革开放后,滨海的书画艺术得到了全面的发展,在不长的几十年间,从滨海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书画家,管峻、吴为山、顾宝新、林彬是其中的佼佼者,而周崇华、范广仁、李世晋、顾正军等像李敦甫一样坚守在家乡,以自身的创作带动和影响滨海的书画不断向前进步。
1996年,滨海县被命名为江苏省唯一的书法艺术之乡,2005年先后被命名为“中国楹联之乡”和“中华诗词之乡”,2008年又被命名为中国书法县。当前,书画艺术已经成为滨海文化生活一个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全县现有书法国协会员18名、省协会员40余名,书画队伍超过万人,参与书画培训的有8万多人。“县城人口近20万,书画人口占到了二十分之一。”据滨海县文联负责人介绍,这近万人的书画队伍经常参加书画方面的活动。
协会活动促进书画繁荣
滨海书画人才济济,滨海的书画组织也很给力。“当年滨海书画界一盘散沙,一个人也成立了协会,有好几个所谓的联谊会、研究会。”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滨海书画家协会主席周崇华告诉现代快报记者,1999年县委、县政府决定成立滨海县第一个书画方面的官方协会,即滨海县书法美术协会,后更名为滨海县书画家协会。
当年从滨海县粮食局局长位上退休的周崇华被推选为主席,李敦甫、管峻等三人为名誉主席,理事30多人,会员就达1000人左右。在书画家协会的组织和引领下,滨海的书画家们集体活动增多,大家一起办展览,利用春节、国庆甚至周末走进工厂、学校、敬老院,到农村、单位采风,相互学习交流之风盛行。
据不完全统计,仅1999年至2009年的10年间,滨海全县共举办的书画展览和其他书法宣传推广活动超过几百场次。每年春节,全县书法名家书法爱好者都自发主动地开展对敬老院、老党员、老模范 “赠春联,送温暖”活动,现已成为滨海春节的一大特色和亮点。银行还把“送春联”作为吸储的手段加强与储户的联系。县文化馆每年都举办“迎春书画展”,丰富春节文化生活。
自滨海县书画家协会成立以来,加入协会的成员达3000余人,全县书法教育基地10余个,同时各镇区均成立了书法协会。这些组织的成员不仅潜心书法创作,同时又悉心传艺,培养新秀。
校内外培训有声有色
受书画大环境的影响,滨海中小学的书画培训也办得有声有色,学校很早就将写字课列入正常教学程序。据滨海县教育局负责人介绍,全县所有中小学都把写字教学作为素质教育的重要部分,有专职教师,固定课时。“班班有兴趣小组和书画专栏,还不定期地举行书法比赛。”
“近年来,滨海中小学生已有几百幅作品被各级报刊刊登,十多名儿童获得过全国金奖。”每年在县实验小学操场上都会举办滨海县小学生千人书法大赛,近千名艺术新苗一展身手,场面壮观。不仅如此,滨海港镇第二中心小学自编书法教材,系统教学书法,被省教育学会评为“中国书法(写字)特色学校”。
据统计,仅2005年,全县参加高考的学生5100多人,其中报考艺术类的就达1200多人,被北大、清华等名校录取的书画特长生达10多人。
校外的培训机构也毫不示弱。记者在滨海县城和一些镇区的学校附近看到,各式毛笔字、钢笔字和铅笔字方面的书法培训,儿童画、国画的美术培训点比比皆是。在滨海县永宁路实验学校东侧,在一个名为“淮东书画院”的培训中心内,记者注意到一楼教室的墙上挂着醒目的大标语:写好字、提素质、做好人。负责人张天宇告诉记者,他今年租赁了600多平方米的地方,投入了几百万在少儿文化培训上,还聘请了几位滨海的书画方面的大家给孩子们上课,“滨海的书画氛围很浓,学这方面的孩子也多,所以几年前从其他行业转过来的。”
不过张天宇也有担心,“现在这行饭不好吃了,滨海的少儿书画培训机构太多,光县城就有几十家,每个镇区都有几个,大家拼的就是实力和教学效果了。”据记者了解,滨海书法家纷纷办学办班,在滨海县城就有“紫石斋”“曹琴画室”“芦花草堂”,等等。
值得一提的是,为提升办班层次,滨海的许多单位和镇区还聘请国家书协、省书协会员周崇华、范广仁、陈立民、李世晋、顾正军等担任辅导老师,带出了一批高才门生。滨海县书法函授大学自1987年创办以来,共培养1500多名具有专科水平的书法爱好者,有一百多人成为书法家。通过不断办班培训,使书法爱好者的书法技能有了很大提高。
个体老板投资数千万办美术馆
滨海艺舟美术馆位于滨海县的城东,远远望去,一个陈旧的大烟囱高高竖立,大门口上方写着“滨海发电厂”几个大字,从门口根本看不出有艺术馆的“范”。走进美术馆,则让人豁然开朗,一个高大宽敞的展览区正陈列着许多名人的字画,一些居民正在漫步欣赏。走进去,一些艺术家的工作室被一间间隔开,屋子外面有假山、花鸟树木和凉亭,散步锻炼的居民穿梭其中,俨然一幅春季的人文美景。
“这里面可有文化亮点了。”在里面徒步锻炼的刘大爷笑着说,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时候这里是滨海的老发电厂,可是后来关闭了,一直废弃不用,大门紧锁,里面杂草丛生,连伸腿的地方都没有,是县城里最脏乱差的地方,“这两年突然装潢改成了美术馆,里面不仅环境好,还经常搞书画展。”如今,刘大爷每天都会带上老伴来这里散步,顺便还能看看书画展,陶冶自己的心情。
现代快报记者了解到,滨海艺舟美术馆的投资人名叫陶福岗,是一位60岁的个体老板。
陶福岗的老家在滨海县八滩镇农村,小时候受到家庭和环境的影响,他非常喜欢书画。1977年,考取驾照的陶福岗在当地的酒厂当了一名司机。“一天开下来很累,也没有时间拿笔练书画了。”1989年,陶福岗被分流到了县自来水公司工作,两年后,社会上流行搞“三产”,陶福岗通过自己的努力,开了自来水公司和一家汽修厂,后来又办了加油站和汽训队。随着自己的事业越做越大,陶福岗开始重拾自己儿时的喜好,也与滨海的书画名人周崇华、陈立民和顾正军等成为了好朋友。
2011年清明,陶福岗和顾正军等人去邻近的阜宁县庙湾古城参观游玩,看到当地的许多文化协会和书画创作室都集中在里面,便于大家相互交流学习,于是几个滨海的书画家就随口说了句,“陶总,你不能在滨海也搞个文化园,让我们也聚在一起吗?!”说者无意听者有心,回去之后,陶福岗翻来覆去睡不着:“到哪里找这么大,而且合适的地方呢?”
陶福岗想起自己曾在1997年前后花了近千万元买下的老发电厂,有60多亩呢,地方是有了,如何进行改装,陶福岗在听取书画家们的意见同时,也去上海、南京一些类似的艺术馆参观学习。一切就绪后,陶福岗从外地聘请了专业的承包队,进行装潢改造,“拆除的难度很大,爆破又影响安全,拆4个煤斗就花了80万,费时一个多月。”
“当时家人和亲友都不理解,他们说我傻。”执拗的陶福岗花了近2000万元对旧厂房进行改造,给书画家们留了创作室,休息交流区,连硕大的展览区都是免费给艺术家们使用。如今这里不仅成了书画家们交流的场所,也成了滨海老百姓休息游玩的好去处。“投资文化园虽然不赚钱,但我年轻时下海赚钱了,回报社会是应该的。”陶福岗说,如今自己非常满足。
在滨海,有许多像陶福岗这样的社会精英和个体老板热衷投资文化产业。滨海书画院院长顾正军说,目前滨海书画培训、装裱、销售自成一业,产业链初步成型,县内共有20多家书画装裱企业,10余家书画销售公司。
盐碱地上的传奇
4月5日,一个由中国书法院、江苏省书法院、现代快报社联袂举行的名为“打造‘艺术之乡·书画名城’”的座谈会在滨海举行。
参加座谈会的有滨海本地的书画名家,有主管和分管滨海文化艺术工作的县委领导,有从南京赶来的一批滨海籍书画名家。有一个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和关注,就是:为什么经济相对落后,历史文化也并不悠久的滨海,出现了那么多书画艺术家?为什么书画艺术在昔日的盐碱滩上那么有人缘,那么充满活力?
著名书法家、中国书法院院长管峻表示,寻找这个问题的答案,正是本次南京滨海籍书画家联袂回家乡的目的之一。“可以说这是一次寻根之旅,也是一次感恩之旅。”
在管峻看来,这些走出滨海的书画家的艺术之根就在滨海。但具体体现在哪里呢?
几乎所有的与会书画家无一例外地提到“两个一和一个两”:一个文化馆,一个大画廊;两个人,李敦甫和顾乃深。
在书画家们看来,滨海县文化馆就是一个小小的艺术圣地,是他们向往和实现艺术梦想的地方;滨海曾经有过的长达三四华里的大画廊是这个小城的骄傲,是独一无二的文化景观。而李敦甫、顾乃深这两位文化馆的先生,他们的创作和教学,直接影响和带动了滨海书画的快速发展。
“书画人才辈出的滨海现象背后是滨海文化馆,它就是一个独特的文化传奇。”从滨海走出去的著名画家顾宝新认为,“在传奇背后是滨海人对书画艺术的热爱和敬畏之心。”
陈立民今年78岁了,这位大学毕业后即离乡背井来到滨海,并曾在滨海文化馆参与创造传奇的著名书画家表示,只要还有力气,就会一直画下去。据悉,目前他正在无偿地向滨海书画爱好者传授自己的画葡萄技法和心得。
(本版标题为管峻先生题)
对话“滨海现象”
滨海县委书记李逸浩:
发展滨海文化
需要请进来 更要走出去
为了近距离地接触滨海的书画艺术,解读书画艺术人才辈出的滨海现象,不到10天,现代快报记者接连两次来到滨海。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滨海县委书记李逸浩表示,滨海现象的形成是地理、人文、经济条件合力的作用。
“笔握的时间长了,就不会去握酒壶和酒杯了。”李逸浩说。
现代快报:滨海书画家层出不穷,艺术氛围浓厚,原因是什么?
李逸浩:从地理上看,淮河是中国的南北分界线。而淮河从滨海穿过,滨海县城以南就是淮河以南,以北就是淮河以北。有一种说法是,淮河以南聚吴越之灵气;淮河以北集楚汉之雄风。不同文化在交汇地碰撞,有可能会产生新的东西。
从人文上来看,在特殊时期,一批苏南的能人来到了苏北,对当地会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我在射阳读的中学,当时数学老师、化学老师都是苏州的。苏南那批人,文化教育程度高,他们对苏北的文化、教育,甚至生活习惯都有好的影响。
和滨海一样,射阳文化馆也是人才荟萃。苏州的陆文夫就下放在射阳,后来被调到县文化馆。就陆文夫的能力,他一定会发挥他的影响力的。
从经济上来看,滨海穷啊,穷则思变,就会想着用学习、读书来改变命运,而写书法、画画就是一种学习。
另外苏南苏北的融合,使双方产生了很深的感情。苏北的老百姓对他们很真诚,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是苏北的老百姓在帮遭遇挫折的他们渡过难关。
现代快报:如今,李敦甫已经成为了滨海的一张名片,你怎么评价这个人物?
李逸浩:李敦甫为滨海的书画艺术做出了别人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是他的书法成就很高,另一方面他培养了许多滨海书法家。这是他让人钦佩的地方。
为了纪念李敦甫,激励后人,我们会做一些专题性的资料陈设。
现代快报:滨海出现了李敦甫、顾乃深、管峻这样顶尖的书画高手,在艺术普及上也做得很好,无论是学校、乡村,都体现出对书画的浓厚兴趣。
李逸浩:书法教育在滨海做得很普及,中小学都有书法课。如果你看了小学生参加比赛的作品,你一定会感到惊讶,不相信是小孩子写的。
现代快报:书画是一种艺术形式,同时也是一种文化。这种文化有哪些作用?
李逸浩:书画是一种雅趣,能够陶冶人的心灵。在滨海,有许多官员在练字,被称为“官员书法”,在严格执行八项规定的今天,书画艺术起到了它的作用。有一种说法,笔握的时间长了,就不会去握酒壶和酒杯了。
另外,一个人字的好坏,会影响别人对他的看法。滨海很多人字写得很好,所以很多人做了秘书。这也是滨海现象啊。
再有,我们出国和外商谈判时,有时候会尝试把书法作为礼品送给对方。外国人对此很喜欢,会认为这个作品最能代表和诠释东方艺术。
现代快报:滨海书画文化特点鲜明,层次高,有没有想过让滨海文化走出去,让更多的人了解滨海,欣赏滨海?
李逸浩:目前走出去的不多,主要是缺乏产业的支持。不走出去,价值就不会被人发现,被人发现了,艺术和经济价值会更有生命力。我们正在谋划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把生活在外地的滨海籍书画家请进来,请他们对滨海的文化建设多提建议。在这个基础上,把我们的文化推广出去。
现代快报:提到滨海的书画艺术,人们就会想到李敦甫,想到老的滨海县文化馆,想起独一无二的大画廊。目前大画廊已经消失许多年了。您觉得有没有合适的方法,将大画廊恢复起来?
李逸浩:可以把画廊安排在公园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