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场历史文物古迹与现代文明的相遇。
南京是六朝古都,地下文物是其最为重要的“城市密码”;地铁则代表着现代文明,并有效地拉动着南京经济。两者相遇,怎么办?南京地铁二号线明故宫站与明皇宫遗址就曾经彼此严肃地“四目相对”过。在现代快报的推动下,二号线最终避开了明皇宫遗址。现代文明与历史文化相得益彰。但这并不意味两者之间就不会产生纷争。
目前,《南京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草案)》正在向市民征询意见。南京大学学者姚远向南京市人大常委会提议:当轨道交通和文物相遇,能绕道的尽量绕道,实在不行,就先考古。南京市人大相关负责人透露,姚远的建议他们已经收到,并考虑研究。
据介绍,新版《南京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将于青奥前颁布实施,届时,实施了5年半的旧版《条例》将正式退休。
现代快报记者 鹿伟 毛丽萍 胡玉梅 实习生 丁丽琼
建议
学者提交
“轨道交通条例”修改建议
4月16日,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十大杰出人物(2010)、南京大学学者姚远,向南京市人大提交了《南京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草案)》修改建议。
姚远提出的建议主要有三点:
首先,在第二章“规划和建设”单独增设一条,对协调轨道交通建设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关系提出总体要求,对地下文物保护重点做出规定。
建议规定:轨道交通规划和建设,应当符合历史文化名城规划的保护要求,不得损害历史文化遗产的真实性和完整性。
轨道交通的站点选址规划应当尽可能避开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因特殊情况不能避开的,应当事先委托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对选址地块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现重要遗址遗存的,应当取消或调整站点选址规划。六朝建康城、南唐金陵宫城、明代南京宫城的核心保护范围内不得设置站点。
轨道交通建设工程中发现文物的,应当立即停止施工,并及时向文物行政部门报告。
其次,建议第九条第一款修改为:轨道交通规划应当符合城市总体规划和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并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相衔接。第三款修改为:轨道交通线网规划由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会同市住房和城乡建设、交通运输、国土资源、文物等行政主管部门和轨道交通经营单位组织编制,报市人民政府批准。并增补一款:轨道交通线网规划涉及不可移动文物、历史文化街区、历史风貌区、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等文化遗产的,应当征求文物部门意见,商定保护措施,并纳入规划。
最后,建议第十二条第一款修改为:鼓励轨道交通的出入口、地下空间、通风亭、冷却塔等设施与周边建筑相互融合,整体设计。上述设施位于历史文化名城的保护范围内的,应当符合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的要求。
希望地铁站点设置考古先行
为什么会向南京市人大提交一份这样的建议?姚远解释说,目前的《南京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草案)》中,涉及了禁食、不能带自行车进入地铁等,但没有涉及文物。
姚远说,他提交的建议中,核心的观点是考古前置。希望地铁部门在设施站点前,先考古,根据考古情况,再来设置站点的具体位置。这是因为,地铁都在10~20米的地下穿行,地下铁穿越途中,并不会遭遇千年文物。“南京的文物埋藏点没有那么深,最深也不会到10米。”但站点设置就不一样了,站点是需要大开挖的,这就难免遭遇文物埋藏点。
现有的《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规定》中,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内的建设工程,在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后,必须经过考古调查勘探,方可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这是站点设置,先考古。而地铁设施,一旦站点选址好了,需要另外迁址的话,不论是资金还是工期,都要另外付出非常大的代价。”另外,现有的《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中,规定的是出让或者划拨地块,要先进行考古调查、勘探;而轨道设施是公益行为,不存在土地出让的问题。
姚远说,鉴于一系列的考虑,他认为,只有在《南京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中明确列出相应的条规,这样才会获得双赢。
在国际上,轨道交通让路文物的做法很多。比如:罗马的地铁在建设前,对经过区域进行详细的考察调研,在历史古城及地下文物保护区不设站点,它的地铁站点之间距离,有的只有两公里,有的则长达十几公里,目的就是为了绕过保护区域。日本奈良的地铁,很多是在地上跑的,不走地下,就是为了保护地下文物保护区。
回应
市人大:对建议会考虑研究
除了《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规定》中,涉及到建设与地下文物的保护问题外,《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简称“规划”)也有相关规定。比如在《规划》中,提到“改善老城市政设施”的关系时,规定:完善市政管线和设施,不宜设置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市政管线宜采取地下敷设方式。当市政管线和设施按常规设置与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及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发生矛盾时,应在满足保护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加以解决。
南京市人大相关负责人坦言,《南京市轨道交通管理条例(草案)》中,确实没涉及文物保护。“因为南京有专门的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条例,因此轨道交通条例草案中没有专门涉及。”目前,他们已经收到了姚远的建议,会考虑研究。
现实
三号线、十号线
考古无重大发现
《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规定》中,画出了南京的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工程建设,涉及这些埋藏点,都要先考古勘探,之后才能施工。
《规定》中,涉及的地下重点文物保护区主要有:汤山、薛城史前遗址区;石头城遗址区;六朝、南唐、明代西城及御道遗址区;内秦淮河两岸十朝遗存区;六朝陵 墓区;幕府山、雨花台、铁心桥、西善桥古墓葬群区;明代开国功臣墓葬区。
近年来,南京的轨道交通,不仅有一号线、二号线、三号线……还有地铁S3线、S4线、S6线……众多的轨道交通,难免和地下文物相遇。丁波表示,由于地铁主要在市区内通行,确实会靠近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
而三号线和十号线,丁波说,全部站点进行了考古勘探,并没有重大发现。下个月,十号线将开通;今年年底,三号线也将开通运行。
地铁走向,文物部门先定
“早在1999年,南京就出台了《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规定》,这在全国都是比较早的。”南京市文物管理委员会负责人丁波介绍,“不仅是轨道交通建设,任何工程建设项目都会遇到这个问题,目前南京已形成文物保护单位先考古勘探,后由轨道交通建设部门建设的一整套成熟的操作规范。”
那轨道交通建设是否必须为地下文物“让路”呢?丁波告诉记者,“建设项目不用怕碰到文物,文物保护要做,建设也要做。”
“地铁线路的走向,不是我们想怎么走就怎么走的,在敲定规划方案之前,我们就开始征求文物部门的意见。南京这座城市文化底蕴太丰富了,地铁线路既要便民又要避让文物,尤其是重要的文物埋藏区。”地铁建设部门负责人也说。
据介绍,南京地铁建设非常注重文物保护,规划阶段,就会邀请文物部门参与,线路设计尽量避开文物保护线。站点设置,包括车站方案确定过程中,也会邀请省、市文物部门参与评审,经过他们的认可后,地铁才会开工。该负责人强调,每条地铁开工前都会与文物部门签订一个相应协议,即从地铁施工开始,就对涉及的文物进行全程监测,有的文物还要请结构、文物、爆破专家一起到现场探视,给出良方。“进行监控,主要是防止地铁施工过程中造成地面沉降,影响到这些文物。”
案例
为保护鼓楼,4号线鼓楼站
至少多掏费用20%
明年,地铁四号线一期将通车。四号线最大、最难的站点就是鼓楼站,这个站点位于鼓楼公园与中心环岛之间,建设过程中除了要考虑到周边绿化、交通情况,还要考虑到文物的保护情况。
从地铁一号线鼓楼站3、4号出口出来,向西南方看去,在法桐遮蔽的缝隙中,隐约看到大红墙和黑色的屋顶,那就是600岁的鼓楼。
大红的鼓楼底部“穿着”蓝色围裙,鼓楼公园的正门上,挂着“鼓楼公园闭园公告”,两扇铁质大门紧闭。透过大门缝隙,公园内花草茂盛,大红的墙体四周都罩着加固钢筋脚手架,每个脚手架之间又相互牵连。三个门洞里,每一个都有钢筋支架,这些支架都“按点布置”,牢牢“托”着600岁的鼓楼,楼内的大红柱子也用钢筋辅助支撑……
“地铁四号线一期工程,鼓楼站暗挖段及单线隧道,从鼓楼公园所处山体下方北侧侧穿鼓楼,与鼓楼建筑垂直距离约10.98米。鼓楼站点与鼓楼的横向距离为30米。”南京地铁部门一位负责人介绍说,为了让600岁的鼓楼身体保持健康,地铁部门在鼓楼四周设置了6个钢筋脚手架,这些脚手架形成的布局,就像牙齿的加固牙套一样,确保鼓楼不变形。
同时,鼓楼“身体”上设置了近70个监测点,这些监测点包括水平监测和竖直监测。“以竖直监测为例,一旦监测到缝隙大于10毫米,监测系统就会报警。从去年5月15日鼓楼公园闭园以来,鼓楼身体一直都还不错,监测系统还没出现报警的状况。”
这些辅助钢筋支架、脚手架何时才能拆除?专家说,在鼓楼站点施工完毕,观察两个月,发现鼓楼不变形,就可以拆除了。之后,鼓楼将迎来大修,因为鼓楼已经到了大修的时间节点,楼体外表较为破旧,内部结构破损较为严重,难以继续正常履行它传承历史文化的使命,亟须进行大规模的修缮。
昨天,现代快报记者从南京地铁建设方了解到,鼓楼这个站点的位置,就曾让专家们焦虑了很长时间。当初为了这个站点位置,地铁建设指挥部还多次专门召开专家论证会,综合考虑了该站的周边交通、绿化及车站围管线、鼓楼公园的保护、鼓楼隧道的净高等,最终敲定鼓楼站只能布置于一号线西侧,即北京西路下方。考虑到这个站点比较狭长,最合适的施工方案是明挖,但是这么操作涉及“入侵”文物保护线,地铁建设方最终选择了难度较高的暗挖和盖挖,“为了保护文物,代价还是蛮大的,就这个点估计的话,不仅工期相比普通站点要延长30%~60%,而且建设成本至少也要增加20%~50%。”
保护文物的“南京方法”
二号线
为保护明故宫遗址
明故宫站点东移
南京地铁二号线明故宫站,一度备受争议,当年,在现代快报的推动下,最终,地铁站点东移,保护了明故宫遗址的完整性。
2006年3月,南京地铁二号线明故宫站选址一出炉,就受到各方关注。当时,明故宫站确定在明故宫中轴线上,即地铁将横穿明故宫遗址的“心脏”。 理由是,这样可以使二号线与将来的南京地铁六号线形成上下交汇点,不仅有利于地铁正常运营,还方便乘客换乘不同线路的地铁。但这一方案立即遭到南京文物保护部门和文物保护专家的强烈反对。专家认为,如果地铁出口处设在明故宫中轴线核心地带,势必要在遗址上挖开一个10000平方米的大坑 ,这将严重破坏地下丰富的文物区。于是,因为严重分歧,双方进入对峙。
最终,国家文物局做出裁判:故宫遗址现已升格为全国重点文保级单位,在该遗址上建地铁站对原貌、原址保护都是相当不利的,不同意在中轴线上建地铁站,建议移至明故宫保护范围之外。 再三斟酌后,该站东移至中山门内南京博物院附近,保护了明故宫遗址的完整性。
如今,人们从明故宫站点出来,向西望去,明故宫遗址就在眼前。它经历600年风雨,虽然沧桑,但明朝皇宫的庄严,依然能够呼吸到。
为抗震
下马坊穿上“铁布衫”
地铁二号线是一条东西向的“地下动脉”,穿过中山门后,经孝陵卫到马群,也不可避免地与下马坊打了个“照面”。由于孝陵卫站一开始离下马坊很近,怕伤及世界文化遗产,孝陵卫站特意向东迁移了。同时,中山门外几个站点全设的是地下站,原地面站钟灵街站也改为地下。昨天,地铁建设部门透露,当时城东几站采用的都是爆破作业,为了防止下马坊被“震伤”,他们还特意对它进行了加固,让它穿上了“铁布衫”。
据介绍,下马坊作为整个明孝陵的起点,至今还保存着三组石刻:下马坊、禁约碑、神烈山碑。地铁二号线下马坊站建设时,南京市文物局与中山陵园管理局联合地铁部门对这些石刻进行了加固保护。“首先用槽钢、工字钢对石刻进行现场加固,根据石刻的立体形状用钢材料进行包裹,框架式加固,用橡胶皮、木块垫实。”地铁相关负责人透露,“经过保护之后,这些文物在地铁爆破施工中毫发无损,一点都没受伤。”
三号线
为避开文物
夫子庙站站点东移
“选择线路上,我们都尽量避让重要文物。”南京地铁相关负责人称,地铁在线路走向、站点设置上,都会充分听取文物部门的意见。“三号线这么多的站点中,当时我们最担忧的是夫子庙站。夫子庙一带从六朝起就非常繁华,乌衣巷、江南贡院、大成殿等都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它们见证了古代南京的繁盛。如果要在夫子庙中心地带设站点,那势必大面积扰动夫子庙地面和地下,恐怕对文物保护不利。”
经过文物和地铁双方思量再三,最终决定,站点东移。“夫子庙站原本是在最繁华的中心地段上,现在改到了平江府路上。”
相关条例
2000年1月1日实施的《南京市地下文物保护管理规定》
第七条 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内的建设工程,在取得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后,必须经过考古调查勘探,方可取得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建设单位应当在接到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核发的建设项目选址意见书后的五日内,向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书面申请考古调查勘探,并协助做好地下文物的考古调查勘探工作;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建设单位申请后,按照国家规定或者根据上级文物行政主管部门的委托办理有关手续,并在三十日内出具考古调查勘探报告;市规划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在接到市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出具的考古调查勘探报告后,方可核发建设工程规划许可证。
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以外占地面积五万平方米以上的建设工程,应当按照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的建设工程程序,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工作。
2010年12月1日起施行的《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保护条例》
第四十条 汤山、薛城、石头城、长干里及越城等十五片地下文物重点保护区内,实施国有土地使用权出让或者划拨的,国土行政主管部门应当事先委托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对出让或者划拨地块进行考古调查、勘探。发现重要遗迹遗址的,文物行政主管部门应当出具书面意见并告知国土行政主管部门。
2012年4月26日施行的《南京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2010—2020)》
4)改善老城市政设施
完善市政管线和设施,不宜设置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市政管线宜采取地下敷设方式。当市政管线和设施按常规设置与文物古迹、历史建筑及历史环境要素的保护发生矛盾时,应在满足保护要求的前提下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