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上午10点,“上林清韵——张筱膺中国画展” “见素抱朴——朱友舟书法展”将在无锡博物院举办隆重的开幕仪式。展览由无锡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无锡市文联、无锡市文化艺术管理中心和南京艺术学院美术学院共同主办,由无锡博物院、无锡国画院、无锡市书法家协会、无锡市美术家协会和江苏尚嘉文化投资有限公司承办,南京同福轩文化传播有限公司和江苏艺加文化投资有限公司协办。本次展览将展出张筱膺、朱友舟近期山水作品120余件。展览时间将从4月19日持续到4月24日。
顾丞峰
著名批评家,南京艺术学院教授
雏凤清于老凤声
——对张筱膺水墨作品的期待
我并不看好当今中国画能够产生像“长安画派”那样的绘画流派。原因很简单:画派所赖以生长的土壤最主要的因素——“师承”和“地域性”,在当今社会土壤里都遭受了致命的冲击。地域性,在信息化泛滥的当代谈地域显得有些可笑;师承,在农业社会中的艺术教育缺少公共性,个人拜师求学、师徒手把手地教学,学生的绘画技能学习以老师的作品为典范,学习方式以作坊课徒式为主,那是画派产生的重要条件。20世纪的中国引进学院的教育系统后,非标准化的教学模式逐步消退,在师承方式上,点对点的师塾式被一种学院化的辐射式所取代。
中国传统水墨画特别讲究师承,传授的不仅仅是笔墨技法,更重要的是教师释放出人格魅力以及通过作品流露出的气息感染学生,正所谓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当然老师必须要“言”的,张筱膺有幸,先后聆教方骏、王孟奇二位名师门下。二位当年是“新文人画”的领军人物,人格、气质皆体现在他们的作品中,方骏作品之尖新轻巧、王孟奇画之奇崛闲散,皆似为其人写照,起码是他们形象的一个补充。
二位之作品都偏“出世”,这方面张筱膺可谓得其精髓,不遑多让。应该说她的山水,得方先生作品的骨骼、气质更多;王先生的真传,只是隐在内里,偶露真容。其造景之熟稔以及气息传达之闲适,令人过目难忘,展卷而视,气息若兰,用这样的字样描述感受,并不为过。
唐李商隐在《韩冬郎既席为诗相送因成二绝》中有:“桐花万里丹山路,雏凤清于老凤声”之句。长江后浪推前浪,这本是自然而然之势,然雏凤清于老凤,并不是一个必然,师不必贤于弟子,弟子若贤于师,特别是名师,那是要付出艰苦努力的。在这个众人争先的社会里,要贤于师,哪怕是不负师名,更是要付出超于常人的努力。对于中国画家来说,张筱膺还很年轻,我看到了她所付出的努力,我也希望,她能够一以贯之,在未来的创作中不负师名。这也算是我对张筱膺作品的一个期待。
方骏
南京艺术学院教授、中国国家画院研究员、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
千江月色印丹青
张筱膺曾把“月印千江”作为她在2013 年南京个展的名称,说是取自宋僧雷庵正受《嘉泰普灯录卷十八》的“千山同一月,万户尽皆春。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的意思。佛家的偈语,总有令人无限遐思的禅意。
“月印千江水,千江月不同。”对于画家来说,可以把“月”喻为万象,江水喻为画作。千条江水上不同的月色,是月印在千条不同江水上的幻象,画家描绘在画面上的物象,已不是原来现实中的物象,那是每个画家印在画面上不同的心象,所以同一景物,千人表现到画面上,千人不同。这很禅意,很哲学。
十四五年前,张筱膺于鲁迅美术学院本科毕业,从东北来到南京,报考我的山水画研究生,她说她喜欢江南的山水画。考取后住在黄瓜园。过惯了东北冬天室内有暖气的她,南京冬天教室内那时没有暖气或空调取暖,使她感到彻骨的寒冷,三年的苦读生涯,切身体会到真正的“寒窗”之寒冷。
也然而,南京不仅只有冬天,江南的春天是很迷人的,每当春风沉醉的江南夜,望着窗外印在秦淮河上的“淮水东边旧时月”,一定不同于辽东大洋河上的月色吧!
她那时随我研习新安画派。江南三月,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带着她和一群学生去皖南,住在齐云山上的月华街,每晚都可以看到印在横江上的齐云山月色。去樟潭、许村写生,登上歙县南山拜谒渐江墓,在博物馆观摩垢道人程邃的篆刻印章、焦墨山水。印在新安江上的月色当然又是一番景致。她回校后便以《纸上山河金石声》为题,撰写了研究程邃的论文,并且用焦墨浅绛完成了她的毕业创作。
九年前我和学生在江苏省美术馆做过一次师生展,我为张筱膺写的评语是:张筱膺从传统中国山水画研习前人的笔墨技法,从对景写生中提炼出富有表现力的笔墨。她笔下的皖南山村、浙东田园、武夷景色,都是以枯笔焦墨勾皴,用淡墨浅绛渲染,枯笔与淡墨,浓淡相宣,焦墨与线条,苍润相济。
近十年时间转眼即过。在这十年光阴里,筱膺从事艺术教学已积累了很多经验。她带学生外出上课,游历了更多名山大川。远至云贵甘南,近则苏鲁浙赣。已经历尽千江月色后的她,笔墨更加成熟,风格更加鲜明。
近几年,筱膺又借丹青与佛家结缘,得以出入丛林,成为许多高僧大德的水墨老师。她的画面上又出现了松间的寺庙、绛色的院墙、半开的山门、殿前的石幢、寺后的古塔、塔旁的山月。丛林中的月色照着佛禅文化的光辉,正为她的水墨丹青开辟出一片前所未有的新境界。
陈克年
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江苏省书法家协会会员、南京市书法家协会理事
胸藏丘壑笔挟风云
——朱友舟及其书法印象
朱友舟是个相当有定力的人,相对于当今书坛的热闹与欢腾,友舟似乎有些充耳不闻的样子,一方面,我们很少见到他在一些热闹的场所出现,比如,此起彼伏的展览中我们就很少能见到他精干的身影和友善的笑容。
另一方面,偶尔见到他的作品,也都是素面朝天,从来没有时下那些时尚的展厅元素,他的作品总是那样固执地厮守传统,似乎少了些现代艺术的气息,但却常常让人在眼花缭乱的展厅中觅得一息安静与纯粹。这些当然也表明了他对书法和人生的一种态度,自甘淡泊而又矢志不移。
友舟作为一个从湖南山村里走出来的书法博士,身为南京艺术学院副教授,我相信,他是优秀的,优秀不仅体现在他幸运走出了那个令他魂牵梦萦的山村,更在于他对艺术的虔诚和能够时时以开阔的视野来观照文化与书法本身。我个人以为,一个曾经生活在山村里的人可能更容易接近艺术,虽然在某些时候山村缺少一种自觉的文化支持,但在那种人与自然十分亲近与质朴的关系中,人的内心也会更加容易与艺术结缘,故乡的丘壑和溪泉都会成为滋养我们内心艺术种子的温床与甘露。在他的作品里,我们就能感受到一种非常质朴的山野气息,当然,这并不一定是以外在形式上的粗陋来表现稚拙与荒疏,而是一种自然情感的流露,不做作,不矫情,不虚伪。
明人董其昌曾言:“作书所最忌者位置等匀,且如一字中,须有收有放,有精神相挽处。”于此,读他的作品,我们能感受到他对传统把握的深刻。从他当下的状态来看,已然有了些自家格局。
一是有古法。我们知道,书法是最讲究根性的艺术,显然,从艺术传承和发展的角度来说,书法自然有其本身的基本语言体系,它关乎理解力,直接心性根本,这种能力的体现甚至决定着艺术的高下。读博士时,他的研究方向主要是在书法创作的材料方面,书法艺术的表现与存在,与材料的性能有着最为直接的关系。
二是多新意。友舟书法以二王一系为主,尤其在米芾的尺牍中得意最多,但他去除了米氏欹侧积习,又杂入章草,并吸收了一些当代名家作品的意趣,指挥如意,一任自然,故能时见新意,格调亦高,既跳荡生动,又蕴藉清古,在丰富而纯粹的点画中充分展示了他的审美品格。在这次展览的作品中,其中多件丈二幅的巨作,翻转腾挪,浩浩荡荡,气势夺人,当我们把目光聚焦在笔下和点画之间时,会有一种细腻与精心让我们叹服,大而不空,不是简单意义上的放大,在大笔纷披中注入了一些碑的意味,却又有着朱氏一以贯之的高手作法,如此,自然可观!
三是富文心。书法之所以动人心魄,在于明心见性,超然大千,高情独步,化古为我。东坡有言:胸罗万卷,书卷之气自然溢于行间。当然,并不是所有的饱学之士的书法一定高明,这样的例子显然很多。
友舟好读书,寓目甚富,又勤于思考,临池不辍,故其所作自然多见逸笔文心,胸中藏丘壑,笔下起烟云。
一次,几个朋友在江苏路聚会小酌,大家正在谈笑,他最后骑着车姗姗来了。坐下的刹那,他那撮小胡子让我们一下子都笑起来,原本没留胡子的友舟现在也挺艺术派头了。这个印象之所以深刻,是我原来以为友舟和我一样迷恋传统,说这个细节,大概也说明友舟对当下艺术观念的并不漠视与排斥,或许,蓄须明志便是他对未来是充满理性思考和自信的一个回应罢。这些,当然也是我们更多人对他充满期待的理由!
上林清韵——张筱膺中国画展
见素抱朴——朱友舟书法展
展出日期:2014年4月19日至24日
开幕时间:2014年4月19日(星期六)上午10时
展览地址:无锡博物院(无锡市钟书路100号负一层展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