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南京,时常感觉到幸运,这座十朝都会的城市,实在为我们留下了太多值得探究的历史。可是,身处都市之中,我们却常常和历史擦肩而过。
这个清明小长假,如果你想和南京来一次亲密接触,不妨带着我们的踏青人文地图出发。中山陵、玄武湖、总统府游人太多,那么我们就“另辟蹊径”,带你去发现你可能错过或忽视的地方:一条路、一座山、一处公园、一所学校、一段城墙、一幢老宅……它们都蕴藏着时间赋予的故事,并且毫不张扬,静静伫立。很多时候,它们与繁华都市只有一墙之隔,你稍稍一转身,就走进了历史。
还等什么?“古今名人”为您做导游,与我们一起“穿越”南京。 实习生 赵红星 现代快报记者 白雁 王凡 文/摄
绣球公园
逛绣球山,寻找马娘娘“脚印”
对住下关一带的市民来说,绣球公园早已是家门口的一个休闲好去处,但也有很多人还不知道这个闹市中的好地方。
绣球公园因绣球山而得名。那么绣球山是谁命名的呢?问起常来这里的市民,答案立马揭晓:是明太祖朱元璋赐名的。因为朱元璋的结发妻子大脚马皇后常来这座山,有感于此,朱元璋给山起名绣球山。绣球山是狮子山的余脉,与北面的狮子山成“狮子盘绣球”之势。
记者才说到马娘娘,马娘娘的“粉丝”们便热心地介绍起绣球公园最著名的传说——马娘娘脚印。马娘娘脚印位于绣球山顶小亭旁的一处岩石上,长八十余厘米,宽处二十余厘米,深四十余厘米。脚印的传说很多,流传较广的一种说法是,相传明太祖朱元璋在狮子山指挥大军与陈友谅作战,当陈军迫近龙江时,朱仍按兵不动,“大脚婆马皇后”在绣球山看得真切,急得狠跺一脚,在脚下巨石上留下一个深深的脚印。马娘娘脚印前立有石碑,旁边还有一铜铸凤鞋,巨大无比。
其实,这脚印是大自然的造化,一个天然的小水潭而已。由于地下泉水源源不断,所以即便酷暑久旱也不干涸。马皇后生性叛逆,在以放足为耻的年代坚持不裹脚,人们将此与绣球山的“脚印”联想,生出传说,世代在民间流传,足见南京人对这位贤后的敬仰之情。
在绣球公园走一圈,发现这里动静相宜,东湖位于公园中部,与山形成依山傍水之态,湖的一侧颇有市井气息,市民在此游玩,高亢的歌声中夹杂着叽叽喳喳的鸟叫,而在湖的另一侧,可以沿着城墙行走,从挹江门漫步到仪凤门,十分安静惬意。
幕燕滨江风光带
幕府山登高,一览“古金陵六景”
幕府山在长江之滨,山峦延绵起伏,西起上元门,东至燕子矶。幕府山的名字据传是因为东晋大将军王导建幕府于山上而得名,但根据近年考古发现证实,早在东吴时期就已有莫(幕)府山之名了。
今天提及幕府山,会因为地处偏远而忽略了它的历史。其实,在明清时的“金陵四十八景”中,“幕燕风景区”上榜数量在当时南京地区风光带中名列首位,足足占了六景(幕府登高、嘉善闻经、达摩古洞、永济江流、化龙丽地、燕矶夕照),而当时“钟山风景区”只占四景。
记者此次登幕府山的时候,开始时并没有踏上已经修建好的登山道路,而是从野道开始登山。不过也十分庆幸,因为从野道出发,反而看见了幕府山别样的美。满山都是迎春花,转过山脚,偶尔还能看见几株怒放的桃树。整座山十分静谧,鲜少有人,只有鸟语花香。
因为刚刚下过雨,从山顶俯视,江面上雾气缭绕,江上的船只三三两两地在行驶,耳畔阵阵船鸣声传来,油然生出一种豪迈之情。如果有雅兴或喜欢“野游”之士,不妨前往幕府山走悬崖峭壁看五马过江,探探“沿江十二洞”,寻找历史的印迹。
清凉山
随“扫叶楼”主人
避世清凉山
清凉山公园距离石头城公园并不远,但似乎后者的知名度要高得多。其实在20世纪80年代之前,没有虎踞北路,清凉山与西面的石头城是连为一体的。清凉山古名石头山、石首山。孙权在此建立石头城,作为江防要塞。
清凉山的得名是因为始建于南唐的清凉寺,佛教敲击“幽冥钟”的起源就在清凉寺,“清凉问佛”更是流传久远的“金陵四十八景”之一。李煜在位时,这里曾为李后主的避暑离宫。
在今天的清凉山公园中,还能寻到一座五开间平房,红墙黑瓦,四周翠竹茂密,门上书“古清凉寺”四字。房后有六角亭一座,亭内有一口南唐古井,称“还阳泉”,因为相传寺僧喝此井水,虽年老却须发不白。此外,明清两代江南最大的书院崇正书院坐落于清凉山东麓。清凉山后坡,则相传是诸葛亮的“驻马坡”。
到了清凉山,不能不去位于清凉山西南麓的“扫叶楼”,那是明末清初著名画家、金陵八大家之一龚贤昔日的居所。龚贤出生于昆山一个家道中落的官宦之家,幼年随家迁居南京,13岁开始习画,师从董其昌。后来因为战乱,龚贤离开南京,等他再回南京时,已经年届五十,几经搬迁,最后定居清凉山。龚贤曾自写小照,着僧服,手持扫帚,做扫叶状,悬于楼堂,以示与清朝统治者格格不入,后人因此将他的旧居称为“扫叶楼”。清凉门公园门前的“清凉山”三字就是龚贤所书。扫叶楼现在改建为龚贤纪念馆,楼前绿树掩映,景色怡人,与山下的车水马龙仅一山之隔,却是另一个世界。
朝天宫
沿着乾隆足迹
登冶山
许多南京人对朝天宫的记忆也许还停留在古玩市场,路过莫愁路时,只看到宫殿红墙在绿树掩映下露出的一隅,看到临街“道贯古今”的牌坊,知道南京市博物馆建在这里,却并不知道里面的世界是怎样的。
阔别多年,记者“入宫”一探究竟。从东侧的“德配天地”牌坊下买门票进入,一进广场,儿时的记忆立刻浮于眼前。棂星门前石阶两边的青石条,是多少南京孩子儿时玩过的“滑滑梯”?
虽然明初洪武年间重建后这里才改名为朝天宫,作为朝廷举行盛典前练习礼仪以及官僚子弟袭封、文武官员学习朝见天子的地方。但查阅资料会发现,它的历史早在春秋时期就已经开启。当时,吴王夫差在这里建造城墙,并设置冶铸作坊制造兵器,把朝天宫所在的山称作冶山,城墙合围的城市叫冶城。朝天宫附近的“冶山道院”小区正是得名于此。三国时,孙权在冶山设置冶宫,铸造铜铁器;南朝时,这里是中国南方最早的科研机构总明观的所在地……清初,这里曾是道观,咸丰年间毁于战火。我们现在看到的朝天宫是清同治年间在原址重建的,东边是江宁府学,中部是文庙。
置身其中忍不住感叹,朝天宫不愧是江南规模最大、保存最为完好的一组古建筑群,一座座典型的明清殿宇式建筑林立。不过十余分钟,就能走到冶山的最高处“敬一亭”。
明清时期南京有“金陵四十八景”,其中“冶城西峙”就是指朝天宫。不少文人雅士都曾留下足迹,南巡的乾隆皇帝也喜欢朝天宫,御碑亭内留有乾隆皇帝四次来朝天宫所题诗的碑刻。
东水关遗址公园
与朱自清俞平伯同游
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
作为连通南京南北的交通干道,龙蟠中路每天车水马龙,忙碌不已。但紧挨着龙蟠中路的东水关遗址公园,却另有悠闲自在的景致。
早在六朝时期,这里就是南来北往的商贾必经之地。杨吴时期,金陵府被扩建为“高坚甲于天下”的大城,东水关就是在这次扩建中建成的,起着通关和控制秦淮水位的重要作用。东水关后经历代修建,最终形成了一座高3层的拱券式水关。我们现在所见的东水关遗址,主要是明代所建。
东水关遗址公园集“古桥、古河、古墙、古闸”四古于一体。“古桥”指的就是遗址公园内的古九龙桥,古河指的是古老的秦淮河,古墙自然是明城墙。
东水关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成为了十里秦淮的“龙头”。当时,人们如果想坐船游览秦淮河,往往从这里上船。当年,朱自清和俞平伯就曾是这里的游客,十里秦淮的景色,都被他们写进了名篇《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在今天的遗址公园内,有一处雕塑,主角正是身着长衫的俞平伯和朱自清,一人斜倚栏杆,一人右手扶腰,游兴正酣。
清明时节,古河两岸的迎春花黄得鲜艳,岸上几树桃花悠闲自在。你要是愿意,可以喊一条船来,沿岸有飞檐翘角的人家,回首有高大巍峨的城墙,在秦淮河的潋滟波光里,俞平伯和朱自清当年的微醺与诗意触手可及。
黑廊巷&望鹤楼
从繁华大街拐个弯
感受明朝风情
知道黑廊巷的人大概不多,这里距离水游城不远,是一条和升州路相接的小巷。记者也是偶然闯入了这里,起初是被它的名字所吸引,黑廊巷这名字听上去实在有些古怪。
一查《南京市地名大全》才知,明朝时就有黑廊巷。走到巷尾,向右一转身,一条狭长的小路吸引了注意,它叫望鹤楼。望鹤楼原本叫望火楼,明代在这里建高楼以望火警。清代“火”讹传为“鹤”,想必与一个仙鹤的传说有关。传说朱元璋登基后,在此造望鹤楼,用来迎送仙鹤送来的皇帝玉玺。果真有一仙鹤从天而降,结果因为朱元璋没有亲自到现场拜接,仙鹤衔玉玺向北飞去。有人说,看来大明京都要向北移了。朱元璋死后,朱棣果然迁都北京。今天水游城的位置就是朱元璋当年的旧王府,惊觉这一带的明代印记都是如此深厚。
走在望鹤楼,青石路、马头墙,巷内有蹒跚的老人,有学步的孩子,时间似乎一下慢了下来。望鹤楼1号的居民热心地介绍,望鹤楼是明代老街,路的纹理一直没有变过,宅子也是明代时就有了,后来翻修过。巷口的建筑上挂着“望鹤楼古建筑”标牌,每户都是四合院。在1号院内还有一口古井,据说是明代的。居民们听闻记者打听历史,却十分淡然。
这个隐藏在闹市的老街,可以说是城南的一个缩影。虽不像老门东、老门西那样有名,但是从繁华的大街上拐个弯,来这里走走,可以体味一下明代的风貌。
复成新村民国建筑群
漫步马路街
听听民国往事
常府街南侧有一条巷子叫马路街,这是一条很短的巷子,市井气息浓厚,一眼看不出来什么名堂。不过,如果稍加留意,就会发现在马路街的西侧,有一片青灰色的建筑群。这里是复成新村民国建筑群,虽不如颐和路有名,但一个挨一个的小院,或院门紧闭、或大方敞开,自成一景。
位于小区中间位置的复成新村14号,门口挂着一方显眼的“身份证”:上世纪40年代中后期,抗战胜利后,这里曾是国民党高级将领邱清泉的公馆。当时,与邱清泉同住这片区域的,还有其他国民党高级将领和政府要员。试想当年,八年抗战结束,在这片幽静整肃的公馆区,邱清泉和他的邻居们是怎样规划未来岁月的?出入这些院子的,除了各家的主仆,又有些什么人?答案似乎已经没有意义了。因为,邱清泉他们入住这里仅仅一年多时间,内战就开始了。战火越烧越猛,复成新村的大员们渐次撤离,院落里的其他人也各自散去。
1949年1月,邱清泉在淮海战役中被解放军击毙。他的名字也因那次战役而被很多人记住,贴在姓名之上的标签是败军之将。
物是人非,如今,小区是一家单位的宿舍区。孩子们在学着走路、老人们在打麻将、年轻人开着车一溜烟地飞驰出小区……与其他小区并无二致。只是,你要是肯停留下来,走进一个院子,有幸遇到一位健谈的老人,他就会跟你讲讲邱清泉,讲讲那一段早已被翻页的往事。
1865创意产业园
重温清末国人的“强国梦”
从中华门地铁站向东,大约20分钟,就能走到金陵制造局原址——现在为南京晨光1865创意产业园。
1865年,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失败后,两江总督李鸿章移署金陵。为了强固国力,将苏州洋炮局迁来南京,建造厂房数十间,成立了金陵机器制造局。园区现在的大门是按照金陵机器制造局老大门原样复建的。
在大门的一侧就是一排民国建筑,灰色的墙面,拱圆型的窗户,脚下是青石板路,仿佛回到了民国时代。在路的一边是一座小山丘,山丘上遍地都是盛开的二月兰。沿着山丘的路上走时,如果你够细心,还能看见脚下有用鹅卵石铺成的文字。
从山丘上下来后,转个弯就能看见一排排砖墙结构的建筑。木房梁、青砖墙、黑鳞瓦,清末国人的“强国梦”在这里落地生长。这里有中国“民族军事工业摇篮”的美誉。1948年底,国民政府将从金陵机器制造局改造而来的60兵工厂向台湾搬迁,只留下无法搬走的厂房,还有一些破旧的机器设备和少量物资。1949年南京解放后,第二野战军部队接管了南京60兵工厂,更名为华东军械总厂。在抗美援朝期间,工厂生产了多种大炮及炮弹,为战争胜利做出了贡献。
园区内目前拥有清朝、民国、建国后不同年代各色建筑40余幢,总建筑面积达9万平方米。其中清代文物建筑9幢,民国建筑19幢。如今这里环境清幽,艺术氛围浓厚,是休闲观光的好去处。
雨花台
体会仁人志士的
“木末风高”
提起雨花台,脑海中的第一反应是革命烈士,庄严而肃穆。近年来,雨花风景区新建和复建了雨花阁、木末亭、甘露井、梅岗等20余处名胜古迹和楼台亭阁。
天气晴好,从雨花风景区北门进去后,看到有不少晨练的市民。爬山、遛鸟、练声,清晨的园区内热闹非凡。沿着一侧的山路向上走,不一会儿就能看见在古雨花阁遗址复建的雨花阁。这是一座三层四檐的仿明清古代园林建筑。这里环境清幽,阁内佛教文化厚重,令人心生虔诚之意。这也是雨花台得名的源起。
从雨花阁一侧下来后,沿着山上的小路行走,二月兰和迎春花交相辉映,虽不像南理工那样整片花海,但也是错落有致,别有风味。经过南宋杨邦乂剖心处,明代大学士方孝孺墓和明太监义会碑,有一座二层的亭子,名为木末亭,也是“金陵四十八景”之一的“木末风高”。“木末”二字,最早见于屈原的《九歌·湘君》,意为高于树梢之上,在雨花台建木末亭,还有另外一层含义,因为在木末亭畔有众多历代仁人志士,“木末风高”有称赞历代志士仁人高风亮节之意。去的时候正好遇见附近的居民在此学唱歌,歌唱红军的声音缭绕于山中。
复建的亭台楼阁虽不是文物古迹,可至少能给我们一点线索来寻找历史的踪迹。
中央体育场
回到短跑王刘长春
刷新百米纪录的地方
一到假日,钟山风景区就人潮涌动,其实那里也有闹中取静的地方。
紫金山南麓有一条平缓的山路,叫灵谷寺路。沿途路的东侧,灵谷寺路8号,是南京体育学院。走进校园,远远地,一座气势恢宏的牌楼式建筑映入眼帘,牌楼式建筑上面刻有五个金色繁体大字——中央体育场。这里,是民国时期的中央体育场。门前的一座石碑,简单讲述了体育场的来历和曾经见证过的盛况。
1927年,蒋介石定都南京后,非常重视发展体育事业,承蒋介石之命,1931年8月在中山陵园界内、灵谷寺南部1200亩的土地之上,建起了一座规模完备、坚固耐用的中央体育场。体育场有田径赛场、游泳池、棒球场、篮球场、国术场、网球场六个部分。总共可容观众六万余人,当时堪称“远东第一”。
1933年10月10日,中央体育场迎来了建成后举办的首次运动会——第五次全国运动会。尤其令人瞩目的是,来自东北的运动员刘长春分别以10秒7和22秒1的优异成绩创造了100米和200米两项短跑全国最好纪录,而这两项纪录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才被打破。
如今,80多年过去了,原中央体育场仅有田径场和国术场保存比较完好。其中,田径场在几经返修后,仍旧在正常使用。国术场位于田径场西侧,有台阶直通其朝北的正门。拾级而上,八角形的场地、古朴典雅的石栏,尽收眼内。如今,这里已经废弃不用,唯有门前的文保石碑镌刻着它的光辉历史,周围高大苍劲的榕树,环绕俯瞰着寂寞的国术场,一如从前。
中山门
明故宫遗址公园
午朝门遗址公园
爬城墙
忆康熙南巡拜谒路
南京的明城墙在城市里绵延,中山门一段颇为低调,却不失为一个休闲好去处。城门内侧的南北两面都有台阶通往城墙上。上城墙的台阶相当陡峭,儿童和老年人最好不要爬台阶,可以沿着平缓的小坡上去。
中山门的历史得先从洪武年间建成的朝阳门说起。朝阳门是明初南京的十三座城门之一,是国都南京的东大门,虽然是东大门,但因为紧挨着皇宫,并不作为居民进出的城门,而是专供皇家使用。清朝,紧挨着朝阳门的明皇城变成了清军驻防城,成为军事重地,依旧与普通市民无关。清初,康熙六次南巡到南京,五次亲自拜谒明孝陵。从城内前往明孝陵,朝阳门是必经之门。到了晚清,朝阳门总是不太平,洪秀全的太平军和曾国藩的湘军在这里数度激战。辛亥革命时,革命军与清军也曾在这里激战,并最终从这里长驱直入。上世纪30年代,国民政府为孙中山奉安大典修建贯穿南京城的迎陵大道,将大道路线上的朝阳门及瓮城拆除,另建三孔券门,也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中山门。
上世纪90年代,中山门下方两侧开辟隧道,中山门成为沪宁高速公路进入南京城的入口。远观中山门,古代与现代、破坏与重生,光怪陆离地交织着。登上城墙,在明媚春光里向北望,紫金山青黛可人;向南望,沿着城墙东侧,月牙湖波纹不兴,宁静得像一幅画。
中山门向西不远处,有明故宫遗址公园、午朝门遗址公园,如果兴致够好,可以一并参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