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80岁的父亲在老家县红十字会的遗体捐献书上正式签字,虽然我们都很支持,但村里人却议论纷纷。说我们作为下辈的不孝,让自己的父亲百年后都无法“入土为安”。我们听后只能装作没有听见,因为,此前就有这样的议论,我们解释过,可没人认可。
这让我很是感慨。捐献遗体是爱心之举,是大德至善,然而,受到伦理观念的影响,捐献遗体还没有形成社会氛围。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入土为安是根深蒂固的“共识”,也正因此,若将遗体捐献,感情上接受不了。村民们议论父亲捐献遗体,原因正在于此。可见,改变传统观念是遗体捐献的首要前提,只有改变传统观念,人们才能在感情上接受捐献遗体。
现在的问题是,如何转变人们的传统观念。传统观念固守在人们的意识中,发生转变不可能一蹴而就,一夜之间就让人们接受捐献遗体,不现实,也不可能。这就需要多筹并举,实实在在从多方面下力气、做工作。既要运用补贴、奖励等政策杠杆,对捐献遗体进行鼓励、引导,也要通过网络、报纸、电视等全媒体,深入持久宣传捐献遗体的意义,对实际遗体捐献行为进行广泛宣传报道,更要在捐献遗体具体服务上细化、创新,让遗体捐献的渠道“四通八达”,畅通无阻,为捐献遗体真正落地创造便利条件。只有多筹并举,持之以恒,形成社会氛围,固守在人们思想意识中的传统观念,才能在潜移默化中慢慢发生改变。当遗体捐献深入人心,自然会成为人们的自觉行为。无锡读者 山海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