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杭州突然宣布“限牌”,引发舆论关注。笔者注意到,快报27日刊发社评,指出杭州限牌政策在民意方面的缺失。这项关系众多群体的市政政策出台,缺乏民意参与,备受指责,也在情理之中。
让舆论哗然的另一方面,是政策出台的背景。面对民众和媒体关切,此前有关部门还多次“辟谣”。一方面信誓旦旦“辟谣”,另一方面却“半夜三更”搞突然袭击,着实让人“惊呆了”。
笔者还注意到,搞“突袭式”限牌,杭州政府方面有关人士回应称,这是学的“天津模式”,并且称此前没有“辟谣”,“之前媒体采访的都是杭州市治堵办,这个机构因为没有参与限牌的决策,因此回答‘不知道’‘没听说’也很正常。但却被部分媒体和民众误读成了‘不会限牌’”,“杭州限牌的事情经过多次调研,历时久、参与人员多,很可能是在这些中间环节信息被泄露”。杭州“限牌”,还打着学习和借鉴天津的旗号,让人无语。是的,“突袭式”限牌再烂,杭州不是政策“发明者”,无需承担骂名。只是笔者不知道,还有多少城市会步天津后尘“突然限牌”?
根治城市拥堵,靠“限牌”是否可行,一直存有争议。因此城市出台“限牌”政策,公开征求各方意见,既是政府公共决策的基本要求,也是谋求共识,优化政策的有效捷径。遗憾的是,我们看到,杭州市政府,将本该公开征求意见的“限牌”政策,看成是“机密”,“经过多次调研,历时久、参与人员多”,但是政策影响最大的普通市民却一点都不知道。不知道这样的政策,这样的做法,用意何在。
由此,我们看到的是,除了民意受伤,政府自身形象和公信力同样受到了损害。这些年,一些地方政府的公信力一直在下降。究其原因,不是民众不相信,而是你不诚信。试想,如果政府总言而无信,不关注民生需求,群众又怎么会相信你?一些地方政府部门官员,推进公共决策,回应民众关切,解决百姓实际困难,总是缺乏应有的诚意,缺乏为民着想的观念。尤其涉及群众切身利益,一些官员想的不是为民谋利,而是与民争利。这样的官员,缺乏基本的诚信,群众又怎能相信你?政府公信力也必然受到损害。
不管是限牌,还是其他决策,除了多请教专家,还需问计于民。因为政府公信力,政策号召力,是政府行政过程中,与民众互动和谋求共识中形成的。南京读者 詹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