即使是住在北阴阳营的居民,也很少有人知道,这里是考古人员第一次在南京发现的人类遗址,也是古南京人最重要的居住地、活动地之一。
“这里,可以称得上是‘南京历史的黎明’。”退休考古学家罗宗真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他希望有更多的南京人知道,这里是南京城市的起源地。
现代快报记者 仲茜 王颖菲 钟晓敏
中学生在土丘上玩耍,发现6000年前的石器
北阴阳营8号,是南京大学的一个宿舍区,而6000年前,这里曾是古南京人最重要的居住地、活动地之一。
回忆起当年发现这个地方的过程,84岁的考古学家罗宗真忍不住感叹,“太巧了。”发现遗址是1954年,罗宗真刚到南京博物院考古部工作。
罗宗真回忆,上世纪50年代,北阴阳营那里是个大土墩,也是片荒地。 附近就是宁海中学,学生下课没事,就会跑到那里玩。1954年,有学生在刨开的土里捡到了石斧、陶片。学生们好奇,又不太懂,便送给历史老师。巧的是,这位老师刚好和罗宗真是大学同学,他立即打了个电话,让老同学赶紧来看看。
挖掘三年,遗物年代从新石器时代直到西周
“我们一看,这不是新时器时代的东西嘛。”罗老说,因为这是他们第一次在南京城发现新时器时代人类用的石器,考古学家立即意识到了这些物件的重要性,异常激动。他们断定,这里曾经有古人居住过,但遗址究竟有多大面积、多深的层次,他们一时还不能判断。
“每年一般只挑气候最合适的一个季节挖掘,从1955年到1958年期间,一共进行了4次发掘。”罗老说,整个遗址的面积,估计约有7000平方米,而他们的挖掘范围大约只有1/10。整理出四段“文化层”。其中第二层质地较密,出土的遗物显示出了西周早期的特征;第三层质地松软,出土遗物显示出商代早期的特征;而第四层质地较硬,经过鉴定为新石器时代文化层。
那时的人们,已经开始欣赏雨花石
根据挖出的遗物,考古人员渐渐还原了6000年前人们的生活。在当时,干活的基本上以中、壮年妇女为主,她们使用的工具主要有石锄、石刀和石斧等,这就是母系氏族的繁荣时期。为了补充农产品的不足,人们还到附近的小河或池沼里捕捞鱼、龟,同时饲养猪、羊、狗等动物。她们中有些人手艺很好,能制作精美的玉饰品和画彩陶器。有意思的是,考古人员还在遗址中发现了76粒“花石子”,也就是今天的雨花石,“有的可能被用来玩赏,有的则被放置在逝者身边或口中。”
罗老将北阴阳营的这一发现,称为“南京历史黎明时期的最佳见证”。“按历史算起来,南京的汤山猿人年代最早,但是从有活动、文字和文化保留算起来,北阴阳人可以算是南京最早的人。在这里,他们成为了‘真正的人’。”
专家
希望更多南京人知道
这里是城市的起源
鼓楼区文化局调研员张国防,关注北阴阳营遗址已经有十几年时间。“这里不仅仅是6000年前的人类遗址,或只是古人类的一个居住区,”他一再强调,“在这个地区发现了四段‘文化层’,这就说明,在这里生活的人一直没有断过,南京的城市文化在此传承,这里也和南京的建城史紧密联系。”
张国防表示,几年前,他们一直在考虑开发这块遗址,但由于如今遗址上方建了很多住宅,没法轻易移动,因此他们曾考虑过其他几个方案。比如,在周边建立北阴阳营博物馆,或以浮雕、绘画等形式打造历史文化街区,把历史文化和社区人文结合起来。但至今没有想到最好的方案,“如果没有好办法,不如不做,让它保持原来的状态,不要反而被破坏了。”
在张国防看来,大家对北阴阳营的研究远远不够,“这里是南京城市文化的起源,如果谈南京城市文化时提不到北阴阳营,是一个缺失。”他也希望,市民能踊跃参与进来,提出更多、更好的遗址开发方案,供政府部门参考。
罗宗真希望,即使短期内不能建成博物馆,至少在北阴阳营竖一个标志,“让更多南京人知道,这里是我们城市文化的重要起源之一。”
认识一下社区党委书记
哪家下水道堵了、哪家夫妻闹矛盾
他都记在本子上
蒋建祥任天津新村社区党委书记已经14年了。辖区内,很多居民都把蒋书记当亲人看。大家都知道,他会随身携带一个小本子,上面记满大事小事,哪家下水道堵了、哪家夫妻闹矛盾、哪栋楼的独居老人需要照顾,都被他记在本子上。而这些信息,都是蒋建祥这么多年来,挨家挨户走访所得来的信息。
为了服务好社区居民,这几年,蒋建祥建立起社区党员档案,先后成立了老干部协会、治安巡逻队、党员志愿者服务队等社区团队,组织党员和社区贫困家庭“结对子”。去年,还开始打造社区睦邻文化中心,建立系统专业的平台,为居民提供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