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8版:柒纵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3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食痴”王新华
舌尖上的乡愁
为征集家乡菜,各村各乡贴广告,邀请民间高人秀手艺;如今新店开张,成“溧阳大食堂”
  王新华致力于将溧阳家乡菜发扬光大 本版图片均由王新华提供
  糊鲜螺蛳
  蒸老苋菜茎
  溧阳扎肝

  有时候,菜烧到后来,将文化、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融化到菜里,这道菜自然而然就成功了。这道菜再回到食客的舌尖上,可能他品尝到的,不仅仅是美味,还有人生,还有乡愁。

  在很多吃货们眼里,溧阳只有两道菜,一道是天目湖鱼头,还有一道就是“王新华家乡菜”。王新华在溧阳无人不知。1996年他在溧阳开了一家小小的餐馆,不料名声大噪。如今,王新华家乡菜共有200多道,由他发掘、整理溧阳当地家乡菜,打造而成一个独具特色的家乡菜系。

  现代快报记者 李梦雅 刘国庆

  高人

  悬赏

  10多年间,一个饭店老板整理出200多道溧阳家乡菜

  如今“王新华家乡菜”已经发展到有10多家连锁店。让人赞叹的是,王新华家乡菜已经成为溧阳的一张名片。

  溧阳四大中国名菜里,就有王新华的溧阳扎肝和糊鲜螺蛳。通过10多年时间的发掘、研究溧阳传统家乡菜,王新华家乡菜渐渐形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菜肴体系。为此,王新华专门撰写《王新华家乡菜》一书,收录了200多道菜。

  常熟理工学院教授陈苏华在序言中说,“展开《王新华家乡菜》,看到二百多道乡土文化气息浓郁的菜品,我深感震撼。”他说,一个县级市,一个在历史上并不居突出地位的三省边境县城,在千百年的传承中居然保持了一个相对完整的菜系。这一切的呈现,王新华功不可没。

  在天目湖畔的王新华家乡菜馆,记者见到王新华时,他正在和一位大厨探讨菜的用料问题。“他生下来就是为了做餐饮的。”熟悉王新华的人这样介绍他。这样牛气的话,王新华听了也不推辞。

  王新华是土生土长的溧阳人,出生于靠近山区的竹箦古镇。民国期间,竹箦有一位开饭店的老板潘正海,他广泛收集地方传统名菜,用以适合当地食客的口味。他曾将竹箦地方名菜扎肝作为饭店的招牌菜,很受欢迎。他的儿子潘庆昌也继承了他的衣钵。潘庆昌的外甥正是王新华。

  “我出生前我家算是小康,爷爷开茶馆,外公开饮食店。我父母自然得天独厚,我也从懂事起就一直受母亲的熏陶。母亲很能干,无论什么食品原料通过她的制作,一眨眼就能变成很好吃的菜肴。我对烧饭做菜天生感兴趣。母亲做饭时我总喜欢站在旁边看,她会讲给我听。我父亲是个嗜酒的人,搭酒菜一直比较讲究。逢年过节时,他不管手头宽不宽裕都要买点时令菜,让母亲做给家里人尝鲜。而我从小在外公那里也吃到了不少好吃的,他做的糟鱼味道至今还让我记着。

  大约12岁我就开始自己做饭烧菜了。但从朦胧到逐渐理解、从失败到成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就说放盐吧,刚开始我毫无把握。我就用盐兑开水搞试验,慢慢练就了放盐的基本功。”王新华说,因为家世的渊源,自小就对烧菜“敏感”。20岁时,王新华随竹箦桥建筑队去常州做工程,工程队的头让王新华当“炊事员”。王新华也第一次独当一面烧菜。村上亲朋好友办喜事,王新华也去帮忙。就是参加工作后,别人下班后都是打打牌什么的,王新华的爱好则是自己烧几个菜,喊同事朋友撮一顿。

  悬赏

  各村各乡贴广告征集家乡菜,邀请主妇秀手艺,常听大厨们侃“吃经”

  1996年前后,王新华开了一家快餐店。这可能与王新华最早的一份正式工作相关。王新华最早是在一家服装厂跑供销。供销员天南海北地跑,差旅辛苦,有时候却难得吃到一顿好饭菜。当然,天南海北地跑,也吃了不少各地风味的菜。但是吃来吃去,王新华还是觉得家乡菜好吃,母亲做的菜最好吃。一方面,这是因为母亲做菜的技艺,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母亲的天然亲情。

  快餐店的生意很好,但是王新华并不满足。1999年,王新华开始创办“王新华家乡菜馆”。王新华说,那时候,高端大气的宾馆酒楼已经很成熟,人们开始有种怀旧的“吃法”,想吃家乡菜,吃妈妈做的菜,返璞归真。

  “在我心里,对家乡菜是有情结的,这是对父母和长辈们的情感追忆,也是对挖掘、继承家乡菜有一种自发的使命感和责任心。”王新华说,从此以后,他就带着他的团队开始四处寻访溧阳的家乡菜。

  王新华家乡菜菜系有200多道。这些菜,一些是来自王新华儿时的记忆,还有一些则来自王新华在民间的走访。在新兴的现代大型酒店开办之前,溧阳餐饮界是以诸如“太白酒楼”“太和酒楼”“供销食堂”等这类国营饭店为主打。等到王新华打算开办家乡菜馆时,那些国营饭店的大师傅都已退休上了年纪。王新华则把他们当成了宝贝。经常请他们吃饭,让他们讲“菜经”。有时候,王新华还费尽心思,让这些老师傅们亲自下厨烧菜,王新华在边上恭恭敬敬跟着学。

  到后来,王新华甚至出了一个绝招。在溧阳各个乡镇贴出广告悬赏,邀请各乡镇会烧菜的“老太婆”到王新华的饭店里烧自己的拿手菜。赏金则多达数千元。十几年前,烧道菜能领千元奖金,确实也挺可观。王新华这一做法,在当地曾引起轰动。

  食材

  定制油豆腐专供其菜馆,咬一口溧阳扎肝“肝肠寸断”

  菜吃在嘴里心里却想起自己长辈,这道菜就算成功了。

  菜式的基本做法收集到了,王新华却不仅仅满足于复制,而是要细细研究和琢磨。“这些菜中,很多都是我们儿时吃的。我们现在再做,就是要把儿时的那种味道做出来。”王新华说,做好这些家乡菜,最难的是食材。

  “我要保证这些食材,完全是取材于溧阳当地,而且要按季节使用。”王新华说,一些腌菜,因为总是觉得市场上买的不好,后来基本都是自己腌。

  比如已经成为中国名菜的“溧阳扎肝”,是溧阳民间流传了千百年的一道传统名菜,也是过去农村百姓家家户户的过年菜,其发源地就是王新华的老家竹箦镇。

  明朝年间,陆游的一位后人陆征,自幼苦读。1490年(明弘治三年),陆征即将赴京赶考。临行前,陆征的母亲犯了难,烧点什么好吃的给儿子饯行呢?她把家里的鸡蛋拿到集镇上,只换回了一小块五花肉。家中竹篮里仅剩两块油豆腐。无奈去隔壁的杀猪佬家里借肉,但杀猪佬家也只剩一点猪下水——一小块猪肝和一段猪小肠。在没有办法的情况下,陆征的母亲灵机一动,把两块油豆腐包住猪肝和五花肉,用小肠紧紧一扎,放到锅里烹烧。没想到,菜熟后异香扑鼻,陆征边吃吃说“太好吃了。”此后,陆征金榜题名

  做了官。在为官任上,陆征还几次捎信回溧阳,想念母亲做的那道菜。

  而溧阳扎肝也因此有了寓意:外形上,用筷子夹住一块扎肝,两块油豆腐颤颤悠悠,神似官帽,小肠则像官服的玉带。这道菜名叫“扎肝”,和“做官”音近。吃了这道菜,意味着好兆头。随着时间的演变,在外思乡的游子,吃这道菜时,一口咬下去,将菜上的小肠咬断,又寓意思乡情切“肝肠寸断”。

  王新华在自己的菜馆推出这道菜时,要求严格。市场上的油豆腐,总是不能如王新华的意。于是,他自己专门去找到一家油豆腐的生产商,按照自己的要求,量身定制油豆腐,“特供”其菜馆。

  刚开始,这么做,是要冒很大风险的。但是王新华却并不因此而动摇,降低自己的要求。“只有等那些菜烧出来,吃在嘴里,心里却想起我的童年,想起我的那些长辈,这道菜就算成功了。”王新华说,研究和推广家乡菜,也正是出于对母亲的爱。因为在他的人生记忆中,母亲最早教会了他品尝美食,那些能使人的灵魂感动的美食记忆无一不是出自母亲之手。因此,家乡风味在一定程度上还可以理解为来自母亲的美味,一种由亲情滋润而成的美味。

  常熟理工学院陈苏华教授说,这也正是一种大爱无疆,对天地间感恩的赤子情怀。古人云“养人之生大德存焉”。尤其在我们现代都市生活里,远离自然、疏忽亲情,紧张工作之余,这种亲情何其可爱。家乡菜——母亲菜——生态菜,正是都市人的一种回归和追求。

  付出就有回报。因为王新华家乡菜地道的家乡味,一年后,王新华家乡菜馆就红遍了溧阳当地。很多在外打拼多年回乡的溧阳人,都要特地到王新华家乡菜馆去尝尝地道的家乡味,在菜品中寻回自己的记忆。

  食痴

  真正的烹调高手在“裸烹”:低盐、低油、少糖,烹饪方法简约

  溧阳人周友智在天目湖附近也开办有一家酒店。被王新华对家乡菜的执著精神打动,周友智拜王新华为师。“他做人、做菜,都非常严谨。”周友智说,比如对酱油的要求,王新华就制定出严格的量化指标。有一位书法家为王新华题了两个字:食痴。“这真是对他非常经典的概括。”周友智说,能达到“痴”的地步,可就非同一般。

  王新华说,想吃“山珍海味”的人来他店里可能要失望,但是他的店里百分百都是家乡味。“比如虾子,我的店里就没有卖过河虾以外的任何一只虾子。”王新华说,家乡的河里没有的东西,他都不会卖,他不怕得罪客人。

  王新华说,现在很多人在谈美食,包括制作美食的厨师、常进饭店的食客、乐于做菜的家庭主妇,等等。其实,人们在谈的大多是“菜”而不是“美食”,尤其是大多数的食客,只是把注意力放在了菜肴的“鲜”上面,吃起来“过瘾”,而忘记了菜本身真正的味道。他们不明白,这些所谓的“鲜”,其实是超量的盐、增鲜剂或者其他一些专门制造复合味的调料所带来的味蕾上的刺激,并不是烹饪技艺带来的效果。“这么说吧,现在很多厨师,离开了调料,估计就不会烧菜了。他们喜欢的是重口味,重油、重调料,将菜本身的美味都淹没掉了!”王新华说,这么做,让人们离美食越来越远,同时也不健康。为什么很多人在一些饭店吃完饭菜感到特别口渴?这就是调料超量的副作用。

  回忆小时候,走在村头或者巷尾,每每会闻到从别人家门缝里飘出来的饭菜香。通过这种香味,就能辨别出这家做的是什么菜,那家做的是什么菜。而现在很多时候,闭上眼睛,别人把菜送到你嘴里,也很难辨别出什么菜。“有时候甚至睁着眼睛也说不出是什么菜。这不仅是离美食越来越远,而且是很可怕了!”王新华认真地说。

  在王新华看来,美食要有几个要素。原料当然要无污染,最好是绿色或者有机的。原料和菜品应该严格按季节时令使用。拒绝添加剂,不用或少用增鲜剂,低盐、底油、少糖。烹饪方法简约,该煎的绝不炸。慎用酱油,酱油含有增鲜剂成分,并且多用了酱油会忽略百味之王——盐。因此,真正的烹调高手在“裸烹”。

  “有一部分厨师烧菜不懂菜,照样画瓢,可能一辈子烧菜都是不伦不类、不痛不痒。”王新华说,他在天目湖畔的那家店,十几年里起码换了8个厨师长。一些餐饮行业的大佬做大以后,可能会将整个店就交给总经理,自己乐得逍遥自在。王新华却不是这样,他不仅要求严格,还不断地和厨师们一起探讨菜肴的研发和创新。王新华会经常性地召集厨师们开会,对厨师们的新菜提出修改意见。

  王新华对厨师都是要求将事业和爱好结合在一起,“他要懂得菜,才能烧好菜。这个就是靠的悟性。”王新华说,他最终看好的,都是有悟性的厨师。

  “我没有正式学过厨师,没有拜过师傅,没上过烹饪培训班,我仅凭对长辈、专家朋友、同道之人的耳濡目染、心灵感悟学得一些常识。”王新华说,有时候,菜烧到后来,将文化、将自己对人生的感悟融化到菜里,你这道菜自然而然就成功了。这道菜再回到食客的舌尖上,可能他品尝到的,不仅仅是美味,还有人生。

  乡情

  抢救溧阳地方饮食文化遗产,推广溧阳地方饮食文化精品

  “现在有的人烧腌菜,先把它放在水里泡,完了再放盐进去烧。这不是很奇怪吗?”王新华说,烧菜是一门艺术,很多人却在做一些舍本逐末的事。有人说,咸鹅能不能淡一点?不行!当然,你可以少吃一点。为了自己店里的一道萝卜干,王新华专门召集厨师和采购人员等开了一个多小时的大会。

  王新华说,人的健康,不在于这个好吃那个不好吃,而是活在对美食的享受里。他说,他有一位长辈,一辈子就喜欢吃我们现在一些人不怎么喜欢的家禽的头、屁股。还比如豆腐,她偏偏要放在橱柜里等到发霉了,然后再放点油,放在饭上蒸蒸,一辈子了,她都把那当成美味。“老人活到94岁,没有生病,很突然、但是很安详地离开了这个世界。”

  “抢救溧阳地方饮食文化遗产,推广溧阳地方饮食文化精品,提高溧阳地方饮食文化素质,建立一批以溧阳地方饮食品种为主体经营内容的企业。”在一次会议上他做了如是发言,而他也确实是将此作为自己一辈子为之奋斗的目标。

  常熟理工学院陈苏华教授说,溧阳地处江、浙、皖交界,丘陵文化、湖泊文化和平原文化在此复合,文化底蕴深沉厚重,历史上被称为吴头楚尾之地。

  王新华对家乡菜的发掘,有文化意义上的贡献。

  溧阳市民的大食堂

  去年年初,王新华的全聚香餐饮(集团)有限公司投资2000多万元,在溧阳向当地市民呈现了一个全新的“新华厨大酒店”。

  新店面积5800平方米,能同时容纳1200人就餐。作为溧阳乃至常州地区首家文化主题酒店,酒店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元素,全面打造和展示了溧阳历史文化,酒店内除了有古城寻梦图、南山竹海和天目湖的巨幅照片,还有溧阳籍院士墙、溧阳八景图等。在包厢内,客人能看到的不仅有李白、孟郊等与溧阳有文化渊源的历史文化名人资料,还有马一龙、陈明夏等溧阳地方名人资料辅以简介、画像、书法等形式加以介绍,使人宛如进入了一个溧阳文史博物馆。

  让很多人印象深刻的是,酒店里最大的包厢“曼生厅”内,有清嘉庆溧阳县令陈曼生的紫砂雕像、仿制的“彤管流芳”匾、书法对联和曼生十八式紫砂壶(仿)等,堪称一个缩小版的紫砂文化展。

  王新华给这家店定位是“溧阳市民的大食堂”,要求做到亲民、爱民、便民,菜品与市民贴近,价格也亲民。受八项规定、节俭风影响,在去年以来全国各地高档酒店普遍不景气的情况下,定位大众餐饮的新华厨大酒店生意却日益火爆。“春节前后那段时间,天天爆满,我们的员工每天都忙得疲惫不堪,我看着都心疼。”王新华说。

  这个店,王新华推出的有100多道菜。虽然生意好,但在王新华看来却并不满足。因此,这家店内不时出现一位特殊的“顾客”——王新华亲自点二三十道菜摆满一张桌子,一个人慢慢品菜。吃完后,则是召集厨师开会,对菜品提出修改意见。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