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6版:柒纵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3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编演之争转向,众编剧炮轰电视剧采购机制
“乱改剧本的不是 宋丹丹,是电视台”
  宋丹丹
  宋方金
  宁财神
  于正
  杨骏
  汪海林

  在一片抱怨2013年荧屏无好戏的喧哗中,近日影视圈为公众上演了一出足够吸引人眼球的真实戏码:两宋相争,编剧“群殴”,导演站队,制片溜号……不愧是干电视剧的,一幕幕环环相扣,吊起了久未看好戏的看客们的胃口。现代快报记者采访多位编剧和影视界人士,在探讨编剧这个行当生存状态的同时,也试图为目前中国影视剧之“烂”寻医问药。采访过程中,演员素质、行业规范、落后的制片和购片机制成为编剧们新一轮炮轰的对象。

  现代快报记者 陈曦

  “演戏不是拍剧本”?

  编剧们这次坐不住了

  近日,名角儿宋丹丹“演戏不是拍剧本”的言论引发了编剧界集体抗议。

  《美丽的契约》编剧宋方金撰写长文,一个脏字没带地讽刺了“丹丹姐”,“她不但不需要剧本,以我对宋丹丹老师粗浅的了解,她根本连大纲和梗概都不需要。只要跟宋丹丹老师说一个情境,她可以自己编一大段乃至无数段出来。就像鱼在水中冒泡一样,宋丹丹老师演戏更像一种本能;也像自来水龙头,拧开就有水。当然,水的质量我们另说……”

  此事果不其然引得宋丹丹大发其火,34年老江湖的回应见血封喉,“我演刘衡的《窝头》和梁左的《我爱我家》就一字不曾改因没有废话字字珠玑,道理不说了其实你懂的。金子到哪里都发光好好干活吧您哪。”

  许多编剧、演员陆续加入混战,最后基本演变成了编剧们对目前国内混乱的电视剧行业的控诉,很多编剧面对大腕、强势的明星随意修改剧本现象的吐槽。

  这让著名编剧宁财神直呼“自打有了微博,就再没见过像样的论战”。

  北京龙虫并雕戏剧影视工作室总监制、著名编剧杨骏的第一反应是:这事儿肯定是编剧受委屈了,有人根本没说真话。

  “首先,说戏是现场攒的,拍戏不拍剧本,我想问问,现在哪有没有剧本就开工的项目,哪个制片方会这么蠢?何况好多戏投资方还不止一个。第二,剧本可能不好,但以你宋丹丹的江湖地位,干吗要接呢?再者,为什么我宁愿选择相信编剧的正确?因为有个创作周期在那儿,每个作品不会少于两年,编剧是对一部剧的人物、故事、框架最了解的人,演员、导演现场一攒,十分钟就想推翻人家两年的心血?有时候导演、演员提出的修改方案,恰恰是编剧反复讨论中放弃的方案。这种情况太多了。”杨骏为自己的同行抱不平。

  编剧汪海林对“二宋之争”的来龙去脉比较清楚。在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他表示,嘴仗并非由编剧引发,“是因为演员在宣传的时候不注意,刻意地抬高自己贬低同事引发的,这个事情有一定的代表性,有时候宣传期太长,演员也没啥可说的,说到最后就说改剧本的事儿。”

  这样的事情已经多次发生,编剧们一直是不高兴的。

  “有修养的演员不会干这些事儿,说我怎么改剧本的。你改是你的分内工作,二度创作嘛,其实也不能叫改剧本,演员在局部做一些修改,校正,加上一些发挥,这很正常,这都没问题,但改剧本,你差远了。你宣传自己可以,不要去贬低同事,这样不好,编剧不受尊重,而且是在公众面前,也许是无意的,但时间长了,我们对这种缺乏修养的行为都感到反感,逼着编剧不得不表态。”汪海林说。

  导演、演员不屑完成

  “编剧心中的故事”?

  汪海林不是第一次为改剧本的事儿出头,只不过去年,他还是一个人在战斗。

  前年底的跨年大戏《楚汉传奇》,号称“史上耗资最大”,演员阵容豪华,几大卫视同时首播,观众反响却很平平。“因为乱改剧本的事儿我很生气,当时也是不照着剧本拍。”汪海林说。

  网友从剧中挑出了很多硬伤,汪海林干脆在网上把剧本晒了出来,两相对照,那些雷人的情节、穿越的用词,的确没有出现在剧本里。“再加上拍摄过程中,加了不少女演员的戏份,又承诺了别人要加角色,瞒着编剧加了好多戏,最后戏受了损失。”

  “《楚汉传奇》剧本在网上也贴了,年度编剧协会投票,给了我们最佳原创剧本奖,这说明一个问题,剧收视不好,不能赖到我们编剧身上。因为它至少不算差剧本。当然我们也有责任,因为你没能力挽狂澜呐。”

  戏好了,是演员演得好。戏砸了,怪编得烂。这让编剧们挺糟心。

  各种潜规则、显规则也增加了剧作质量的不可控性。

  一位不愿具名的编剧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去年有个剧,播了几天从北京卫视黄金档拿下来了,电视台都看不下去了。个中内情他很清楚,因为这部剧的导演、编剧他都认识,知道导演跟女演员关系不一般。拿下来以后,损失最大的是谁呢?是制片人。

  “编剧说不是我们的事儿,是戏给后面改了,演员说,改得不多啊,这个责任就没法厘清了。两宋之争这个事,这个责任归谁呢?是归宋丹丹,还是归宋方金,宋方金肯定不认账啊,因为你改了,你改好了还是改坏了呢,很多情况下可能改坏了你知道吗?艺术判断是很主观的,所以不如把容易产生纠纷的去掉,各干各的,这样最好。”这位编剧说。

  另一位不愿具名的编剧则透露,有参演《美丽的契约》的演员告诉他,因为不满意剧本,导演余淳的妻子参与了剧本修改。还有一些导演,专门喜欢用家属做编剧。

  但是,大多数编剧并不想把一个严肃的辩论往裙带关系上扯,变成一个三俗的事儿。

  “其实是个机制问题,编剧心中的故事肯定不是演员心中的故事,也不是导演心中的故事。美剧、韩剧就是拍编剧心中的故事。咱这儿,是要求编剧完成老板心中的故事,或导演心中的故事,或演员心中的故事,各部门都不屑于完成编剧心中的故事。所有纠纷,就源于这。”汪海林说。

  片酬呈几何级数递增

  演员成了话语权最大的人

  在担任西安一家民营影视公司的艺术总监之前,谈伟做过十年编剧。十年中,她改过别人的戏,也被人改过。

  “没有一个成熟的编剧愿意去改别人的剧本,”谈伟说,一部30集的电视剧,起码是100多万字的本子。面对这样的一个庞然大物,谁都能插上一句,不仅是大腕儿,二三线的演员一样会提出,激情消耗、筋疲力尽的编剧们只能机械地去改动,“恨不得一头撞死的时候太多了。”

  在编剧们看来,能不能改剧本从来不是问题的核心。谁有话语权,谁就会改剧本。

  在此之前,导演与编剧的关系也曾经一度紧张,这是因为曾经有一个时期,导演是最有话语权的人,他们也爱改剧本。随着影视大跃进,导演话语权几乎被一线演员抢占了。于是,编剧与演员开始短兵相接刺刀见红。

  如果演员可以操纵剧本的走向,意味着他的权力超出了演员的范畴。照着他的方案,他的角色能够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而其他的合作者和演员也得看他的眼色,他人的命运从而掌握在自己的手里。演员改剧本,不是学雷锋,而是争夺权力来了。

  汪海林称,在2008、2009年之前,这种事情并不普遍,演员就是拍戏,剧本可以改,导演、制片、演员,大家一起商量着去落实,现在却打破了这样一个行规。这个现象集中出现在2010年,演员的价码成几何级数递增的同时,也大量参与到改剧本、控制剧本走向中来。

  为什么形成这种局面?“因为演员变成电视台、购片方衡量一个电视剧项目能否成功最主要的指标,他自然就成为话语权最大的人。比如宋丹丹演,购片方就一定买,她自然就话语权最大,编剧当然就听宋丹丹的了,老板、导演也得听她的。”汪海林说。

  2010年,无数热钱开始涌向这个行业,名角儿们邀约不断,相应的,他们给一个剧组的创作时间却大大缩短了。

  “他要遇到一个角色,有吸引他的地方,他想演,又想能不能全部变成他满意的样子呢,他就一定会往那个方向去,这种情况跟目前的制作机制购片机制都有关系,相对来说是落后的一个机制。”编剧杨骏说。

  这种权力结构的变化,直接影响着电视剧的质量。

  2010年之前,是中国电视剧的黄金时代,出现了《士兵突击》《媳妇的美好时代》《金婚》《武林外传》等一大批璀璨夺目的作品。2011年至今,一大批摧残虐心的作品如大河奔腾,层出不穷。

  “很多大牌明星后来异化了,全世界唯我独尊,这种情况不仅是中国,国外演员也是一样,异化成一个他自己都理解不了的人了。其实演员都很自我,你看梦露都成什么样了,那个没问题,但你别埋汰我们呀。说拍剧不是拍剧本,这得自我膨胀到什么程度才会说这样的话。”汪海林说。

  “我肯定站在宋方金老师这边儿,虽然我很喜欢宋丹丹的为人,虽然我们这个行业里面这种事儿也特别多。演员要求按照他自己的意思来改剧本,这其实是一种比较短视的行为,贴着你演,你觉得很舒服,但是人物受损了嘛,作品是有折扣的,这个叫削足适履。演员应该目光更长远一点,接受一点挑战,熟悉的戏路做点改变,去成全角色,不是总让角色来成全你,尤其修改角色,完全推倒重来、另起炉灶,说拍戏不需要剧本,这种言论本身就挺让人震惊的,国外也没有大演员敢这么做,说不需要剧本,我现场攒。此言一出,当然是惊起千层浪啦。”编剧

  柏邦妮说。

  “现在绝大部分演员,已经丧失了塑造人物的能力,他们只想借助人物展现自己身上最有魅力的那一部分。演员已经不是在演人物,而是在演自己牛逼的瞬间,借助这些瞬间,塑造自己。现在的演员,都觉得自己大于人物。”宋方金在微博中感叹。

  编剧炮轰:

  采购机制太短视,太功利

  在现代快报记者采访过程中,编剧们不约而同地将炮口对准了目前的购买方,也就是电视台。

  “这个购买体制是谁建立的?是电视台。电视不同于电影,电视台作为产业链的终端,决定着观众能够看到什么,自主性很强。他们在宣传新剧时,从来都是宣传由谁谁演,不是由谁编剧,他们认为,没这个人就卖不起价来,风险太大。”杨骏说,“与其说是宋丹丹在乱改剧本,不如说是电视台,包括制片方在改,至少是他们纵容明星们在改。”

  “在一个剧十几个小时的宣传中,没有一句提编剧的,有可能会提导演。”汪海林说。

  问题是,电视台会说,难道我买吴秀波、孙俪错了吗?“没错。但是太短视、太功利了。”杨骏说,“你看韩国是怎么培育影视产业的。横向比电影,八九十年代的时候中国完胜,我们有张艺谋陈凯歌,韩国有什么?你再看看今天,韩国电影又是什么样的?我们今天的电影怎么样我不好说,电视剧100%是在退步,为什么?人家不短视,给了一个宽容度,坚定地以项目为主导,演员就是棋子。你看《来自星星的你》,中国演员愿意那么演吗?不改剧本才怪。人家有职业操守,尊重这个项目内在的东西,不但要能读懂剧本,还要读出剧本之外的东西。你听说好莱坞、韩国有一年演七八个戏的吗?现在的演员都被市场、被购买方惯坏的,已经有演员100万一集了。有时候电视台发现用大腕儿也没卖掉,或者卖掉了播出了,市场反应不好。这倒算个好事,打击了演员的神话。”

  另外,制片方外行也加剧着这种倾向。

  “不管剧本是否合适,就死磕这个演员。比如说有个剧本不成熟,但著名导演愿意接,著名演员愿意演,肯定能卖,为什么,因为他们太能卖钱了。至于这个戏是否适合,管他呢,改呗,让角色去贴演员。一旦发生分歧,制片方押宝肯定押演员。再比如说,我有个戏在云南拍,本来是个女一号的戏,但是请了一个男明星来演,势必要把重心移到他的身上,被迫把一个女一的戏改成男一的戏,剧本势必也要大调,这就是制片方造成的。”杨骏说。

  “看看中国的电视圈,翻来覆去就是那么几个人。反观韩剧,明星更新换代的速度非常快。每一部韩剧都会诞生一个或几个男神,上一部里的路人甲,也许就是下一个20集里的金秀贤。”杨骏感叹道。

  现在的中国电视业

  相当于50年代的美国

  在编剧们看来,中国电视业的现状和上世纪50年代的美国差不多。

  那时候,美国的电视节目全盘掌握在制片公司手中,公司和编剧之间是简单的合同关系。编剧完成剧本后,作品就不再跟编剧有任何瓜葛,当红明星的影响力也要比编剧大得多。和中国编剧们的处境一样,那时候的美国电视编剧,也就是个交出剧本后就被遗忘的边缘角色。

  这种模式一直到70年代才有所改变,美国观众对节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他们希望电视剧有更丰富持久的线索和角色性格,于是制片公司开始雇佣固定的编剧撰写剧本,之前的合同形式被取代。

  当某个电视节目的成功直接系于其剧本撰写者之时,编剧开始有了参与制作的权限。不久后,编剧甚至被允许在一档节目成形后,带领一个团队参与创作新的作品。

  1992年,身兼制片和编剧者有了一个响亮的头衔——“剧集运作人”。不管是业内人士、媒体还是观众,都可以一目了然地知道,谁对一个电视节目全权负责,当然,如果节目很烂,批评的矛头应该指向谁也很明确。至此,主笔编剧设计情节——提纲编剧提交情节——对话编剧撰写对白,然后由剧集运作人精细加工后汇成脚本,再由制片人和导演作前期筹备——拍摄——后期制作——发行播出这一电视剧流水线宣告完善。剧集运作人成为电视产业链顶端最有权力的人,真正的“国王”和“王后”。

  电视编剧的绝对权力,是让好莱坞的制片人羡慕嫉妒恨的。

  “编剧中心制”有赖于

  编剧水平的整体提高

  “编剧中心制”是媒体讨论此事时提及率最高的一个词儿。在目前的中国,编剧中心制的可行性有多大?

  “有的编剧真的只是个打字员的角色,也有很多编剧不了解市场。而资方就要在作品的艺术性、市场性以及演员的个性之间做出平衡。”有过编剧经历、又有资方背景的谈伟,说法或许更客观,“美国对编剧职能的专业化要求非常苛刻。著名的‘一页一分钟’法则就是纸上的一页剧本,反映到画面上是一分钟的戏。这样的精准,有人能做到吗?至少我没看到过一部堪称绝对完美的剧本。”

  编剧们普遍承认,目前国内的编剧水平参差不齐,跟国外也有差距。

  杨骏说,90%的编剧都需要提高。

  汪海林说,跟欧美比,在形而上这块,对世界的认识、哲学上、社会学层面上、艺术层面上、表达上,国内编剧存在全面差距。跟韩剧比,在商业技巧、娴熟程度上,都有比较明显的差距。这些都需要花很大力气去改进。

  在他看来,美剧一边倒地采用编剧中心制,不是由编剧自发号召形成的,而是在市场的PK当中形成的。“市场选择什么呢?好作品、效率最高、成本最低,这个模式就会被市场认可,在跟制片人中心制、明星中心制、导演中心制的PK当中明显胜出了,所以美剧最后都采用这个方式拍剧,韩剧也是。”

  虽然差距很大,当然,这并不妨碍一部分编剧先行尝试。

  以情节离谱、人物单薄、台词矫情而饱受诟病的编剧/制片人于正在这次讨论中,得到同行们真诚的赞美和致敬。

  “于正不是已经做了嘛,而且做得很成功,虽说他也不是顶级的编剧水平。编剧中心制,其实是一个机制在帮助编剧实现他的想法,导演、演员有没有体现编剧的意图,这是核心。还没有别的人用这个机制,所以我们希望更多这样的作品出现。”汪海林说。

  “我觉得您对影视行业贡献非常大,制造了明星,又合理分配了生产关系。这一点,很难有人做到。于正老师,您是编剧转行做制片人的成功典范。”宋方金说。

  钱越拿越多

  但说话没人听

  编剧成长史:

  钱越拿越多

  但说话没人听

  演员片酬成倍地涨,纷争中的编剧貌似处于产业链的下端,是弱势和获利最少的一方。柏邦妮十年前离开南京去北京闯荡,经电影学院老师介绍入了这行,接的第一单活儿是部30集的武侠剧,酬劳10万元,平均单集的酬劳只有三千多元。

  性价比低是一方面,还没有安全感,因为项目很可能会中断或遭到制片方赖账。她也干过很多拿不到钱的活儿。

  随着影视业的爆发性发展,各大卫视加大了对优秀电视剧的竞争力度,不少电视台在购剧前会要求先阅读剧本,编剧的处境也有所改观,身价也在直线上涨。

  “看怎么去比,横向去跟成熟电影国家或行业比,还是比较混乱,也没有太多法律去保护编剧。但跟以前比肯定要好一些,因为现在有各种各样的编剧团体、编剧协会,整个行业越来越规范化了。”柏邦妮说。

  现在,一个普通编剧的单集酬劳可达两三万元。顶级编剧则可达二三十万元,直逼演员,年收入过千万、参与利润分成、升级成为制作人、成为大公司股东,当然这种级别的编剧不会超过10个。而一个有代表作品、水准稳定的成熟编剧,单集酬劳也能有10万-15万。

  现在来看,编剧相对于其他文字工作者,其实是个性价比不错的行业。著名编剧宁财神说,“以写作为生的众多职业中,编剧简直可以排到第一位,1000万个作家,只有10个才能开上好车,而对编剧来说,这简直很正常。”另一位著名编剧王宛平则带着女儿丁丁入了行。

  2003年,柏邦妮住在电影学院旁边北影厂招待所,一个床位,每月四百五十块。现在,她的日子虽算不上滋润,但在帝都买了房,结束了北漂生涯。

  大多数编剧都有一段不堪回首的摸爬滚打的过程,张嘉佳的运气好得多。操刀电影《刀见笑》剧本,获得了金马奖最佳编剧提名。以他的“睡前故事”为蓝本、今年最重磅的一部电影也即将开机,虽然他只是编剧——电影产业中相对次要的角色,但制片方直接让他参与票房分成,应该是看上他新浪微博上200多万的铁杆粉丝。

  也许正如其所说,“天才是不需要规则的”。但张嘉佳也不否认,编剧现在是碰上了一个好时代,而这次“二宋之争”,不妨看作是编剧发起的一场权力争夺战。

  虽然大家口头上都喊着“剧本是一剧之本”,但实际上,编剧仍然是整个链条中最没有话语权也最没有安全感的角色。他们像处在食物链最底层的浮游生物,既无足轻重又极度被需要,因为位于顶端的“高等生物”、那些明星,必须不断地、暗暗地靠他们喂食才能屹立不倒。

  这也是他们开炮的底气。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