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提要:“亡羊”频频,“补牢”频频,看上去很积极,但实际上很消极。任何“亡羊”都有不可剥夺的价值。让“羊”都好好存在,让保护成为历史责任,别再做GDP高于一切的蠢事了。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等了10年,总算有了说法: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铁定进“文保”。这条消息,让无数人长出一口气。
如果没有快报等媒体持之以恒的关注,曾经多次处于拆迁边缘的南京利济巷慰安所旧址,又岂能等到今天这个结果?这个事实,令人心情相当复杂。
在南京,尚存的慰安所旧址屈指可数。又何止南京,无数准文保单位倒在推土机的巨轮下。我们一直自我安慰或提出警示:亡羊补牢。然而,该追问,还有多少“牢”,要等“亡羊”才补?如果我们总是不长记性,总是不能进入“主动保护”的状态,任再多的“羊”做出牺牲,又有何益?
2013年11月,经盛鸿、薛冰、姚远、宋震昊等南京市民共同向南京市文物局递交申请,要求把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现存的7幢建筑整体认定为文物。他们举例说,常州金坛火巷32号的慰安所旧址2011年被认定为省级文保单位,利济巷慰安所旧址的历史和学术价值、建筑规模不在金坛慰安所旧址之下。
这种“别人先做了,所以我们要学”的逻辑,实在是出于无奈。显然,因为缺乏“先例”而夭折的保护性诉求不在少数。找一个“范例”加以说服,成为一种必备的智慧。
同样,在纪念日的设立上,我们也需要“范例”。对于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们9年呼吁,现代快报9年跟踪报道,始获历史性的进展。
视线所及,二战后,期间主要参战国均设立了国家公祭日。比较之下,我们已经晚了太久。那些无法忘怀的痛,“叫喊”了半个多世纪。当幸存者已经越来越少,当记忆离“第一时间”越来越远,我们才下决心。
这漫长而曲折、付出巨额成本的过程,不应再被复制。
然而,这样的过程从未绝迹。被开发商挖出继而又处在“风雨飘摇”中的文保单位,不胜枚举;拆除之后搞什么复建,忘记保护之本的怪事比比皆是……“教训”越来越多,“羊”和“牢”越来越少。难道只有濒临绝境,只有快被历史完全尘封的时候,我们才想起保护或纪念?这是一种多么迟钝、被动的历史纪念观啊。
和申遗热潮“一浪高过一浪”的现实相比,这也形成严峻反差。当申遗完全和利益挂钩,那些没有利益可即时兑现的“文保”目标,当然容易被“架空”。
于是,我们进入一个悲凉的境地:最后下定决心,是因为就快无“牢”可补。事实上,很多时候,我们能作为理由来说服决策者的,就是“濒危”。
梁思成曾说,“50年后你们一定会后悔”。要避免这一幕上演,没有别的出路,只有真正重视起来,主动保护。
“亡羊”频频,“补牢”频频,看上去很积极,但实际上很消极,甚至不免愚蠢。任何“羊”都有不可剥夺的价值。让“羊”都好好存在,让保护成为历史责任,别再做GDP高于一切的蠢事了。
查一查还有多少“牢”需要赶紧补,问一问还有多少保护工作没有去做或做到位而始终在挤牙膏,必须争分夺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