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在南通打工的东北小伙王华伟不幸患尿毒症,为给儿子治病,母亲李金芳变卖家产,举债来到南通,边打工边陪护儿子。由于病情恶化,王华伟只能乘坐出租车去医院做血透,为了帮他减轻负担,南通成立了一支爱心接送车队,征召成员定期接送这对母子,现在已经有8名出租车司机和私家车车主加入了这个队伍。
陈莹 严君臣 张凌丽
单身母亲举债在通打工
今年33岁的王华伟出生于哈尔滨,20年前父亲因病去世,当时他母亲李金芳才34岁。
这些年来,李金芳孤身一人带着儿子,为了维持生活,一直在旅店里打工。从事的工作大多是清洗被单、刷马桶之类的重活,十分辛苦。
初中毕业后,王华伟就外出打工,2007年他来到了南通。眼看着日子就要好起来,第二年王华伟却不幸患上了尿毒症。面对儿子的巨额医疗费用,李金芳卖掉了房子和家具,并向亲朋好友借了10万余元钱,匆匆赶到南通。
到南通后,李金芳租了一间小屋,每月租金850元钱。每周二、四、六,王华伟都要去南通市第六人民医院接受血透,平均下来每次治疗费都要在100元以上。
李金芳在南通一家旅店里找了份清洁工的活,因为要陪护儿子,每周只能工作三四天,每月工资只有700元钱。这700元钱,加上李金芳每月1400元钱的退休金,勉强维持着母子俩的日常花销和王华伟的治病钱。为了补贴家用,李金芳还抽空在外面捡矿泉水瓶卖钱。
已有8名司机加入
雪上加霜的是,2013年年底王华伟又患了甲状旁腺瘤,手术后只能坐在轮椅上了。
从此,李金芳每天除了要打工、做家务外,还要搀扶儿子去洗手间。王华伟因不能行走,每次去医院也只能打出租车,每次打车23元,每个月约600元的交通费,让这个家庭更为捉襟见肘。
南通六院的一位医生在了解到这一情况后,十分同情李金芳母子的遭遇。她拨打了广播台的热线电话,希望每周这三天的早上6点左右和中午12点,能有顺路的司机捎李金芳母子一程。她没想到,当天中午,出租车司机申师傅就等在了医院门口。
申师傅告诉记者,3月4日上午10点40分左右,他从车载广播中听到了这个消息。因为当天就是周二,恰好是王华伟血透的日子,他就从南通轻纺城赶到了南通六院门口,用了约半小时将李金芳母子送回家。
现在,这个临时组建的“爱心车队”已经有了8名成员,其中有和申师傅一样的出租车司机,也有私家车车主。而这个队伍还在不断扩大,现在他们已经开始分配任务,让李金芳母子每次从医院往返,都有免费的车辆可以乘坐。
相关新闻
做微公益,送“温暖早餐”
扬大推出好人好事“激励机制”
做微公益,送“温暖早餐”
“主动打扫宿舍一个月”、“承诺上课关闭手机一学期”……昨天,扬州大学扬子津校区食堂会同公益组织牛津团,向全校师生推出好人好事“激励机制”:每周拿出100个微公益项目,凡是自愿申领并承诺完成某一项目的师生,可以免费获得一份温暖早餐。活动一推出,立即受到了师生们的热烈追捧,温暖早餐也被形象地称为“雷锋餐”。
昨天,在活动现场,来自扬大外国语学院的小郑一下申领了五个项目,“项目很容易完成,其实只需要认真做好每一件事,充实地过好每一天,善良地面对身边的人。”小郑说,“以前谈到学习雷锋精神总觉得离自己很远,现在看来,哪怕只是给迎面而来的路人一个微笑……这些都是微公益。”
昨天,牛津团副团长边璞琪说,“我们的微公益项目,是由学生自己定义,都是身边的举手之劳,但却考验着学生的奉献意识、诚信精神和恒心毅力。”
与以往不同的是,这次活动将“学习雷锋”与物质利益相挂钩,做好事才会送早餐券,会不会让公益变味?有人提出这样的疑问。“其实这是一种温暖的传递,我们想告诉大家的是,公益志愿并不孤单,我们都是同行人。”食堂负责人殷俊说。
在现场,记者发现有很多同学申领了微公益项目后,悄悄将早餐券留下了。“与其组织大家‘学雷锋日’出来做好事,不如引导同学们将弘扬雷锋精神转化为一种生活习惯,内化于心,外化于行,这才是教育的本质所在。”扬大水能学院党委副书记王建军说。森青 张言 丁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