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7版:发现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3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六朝台城遗址
其实不在玄武湖畔
六朝台城位于现在的大行宫一带
明清时期以讹传讹将消失的台城“物化”到了明城墙上
  “台城”段登城步道
  城墙上的大炮
  南京“台城”段城墙

  南京鸡鸣寺的后面,有段高大巍峨的城墙,这就是人们常说的所谓“台城”。“台城”东端与明代南京京城城墙衔接,西端为一断壁,全长仅253.15米。由于这里距六朝时代的建康宫(俗称“台城”)不远,明清以来逐渐被后人误称为“台城”。

  六朝时期的台城以及被误称的“台城”,其实真正被学界解开其中之谜,也就是近20年的事情。 杨国庆 肖瓛 文/摄

  【台城寻踪】

  侯景之乱,梁武帝饿死台城

  六朝时期的台城,是一个容易让后人深思、感叹的地方。“梁武帝饿死台城”的故事,就是其中之一。南朝时,那个曾推翻南齐做了皇帝的萧衍(即梁武帝),一生信崇佛教,曾4次“舍身”出家鸡笼山上的同泰寺,再由群臣重金将其“赎回”,在他85岁时,却经历了一场南京历史上破坏性极大的“侯景之乱”。

  侯景本是北朝的大将,因与东魏政权不合而投奔梁朝。这人奸诈多变,梁武帝却委以重任。后来,侯景利用梁朝皇室内部相互倾轧,起兵攻占江北重镇历阳,在梁武帝侄儿萧正德的接应下,又打过长江,并与萧正德率领的叛军一道围攻台城。据史料记载,台城开始被合围,城中男女老少有10多万,由于城中人多粮少,饥饿而死者很多。仅仅几个月时间,台城被叛军攻破之时,城中活着的人口只剩下2~3千人。侯景入城后,将86岁的梁武帝软禁在台城的净居殿,不给生活用品,限制他的饮食。梁武帝不久就忧愤成疾,据说他在病中嘴里发苦,想吃蜜糖,侯景拒绝供给,最后梁武帝被饿死。

  真正的台城位于现在的大行宫一带

  台城,实际上是一个由多重城垣构成的庞大建筑群区。台城内,包括百官议政的尚书朝堂区、皇帝朝宴的太极殿区以及后宫内殿区、宫后园囿区等。从文献记载和实地调查、考古资料等情况来看,现在人们传说的鸡鸣寺后这段城垣与六朝时的台城毫无瓜葛。2002年到2005年,南京市博物馆考古部门在大行宫地区进行了大面积考古发掘,发现了众多的六朝重要城市建筑遗迹,主要有城墙、城壕、道路、砖沟、砖井、木桥、砖构房址等。从而揭示了今大行宫周围及其以北民国总统府东西一线,是台城的核心地区史实。

  六朝时期的台城,极尽奢华。据文献记载:萧宝卷(483~501)在位时,“大起诸殿,……又别为潘妃起神仙、永寿、玉寿三殿,皆币饰以金璧……”到了梁武帝时期(502~547),由于国力增强,社会安定,增修了许多台城内的建筑。侯景之乱,使繁华的建康城遭到毁灭性破坏,台城未能幸免。陈代梁后,经过武帝、文帝、宣帝几朝对台城的修缮,台城之内殿宇曾一度恢复辉煌。陈后主在位期间,台城营构数量之多、装饰之奢华可谓空前绝后。祯明三年(589)元月,隋两路大军直捣台城,陈亡。而台城内规模宏大的齐云观尚未竣工,陈后主被隋军从景阳井中拖了出来。

  朱元璋修的明城墙被误认为“台城”

  唐代,昔日的台城尚有部分遗迹,故让一些诗人留下委婉哀戚和对时事兴衰的诗作。如韦庄《金陵图》诗:“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无情最是台城柳,依旧烟笼十里堤。”芳宗旦《金陵赋》:“登高阳之范楼,想苑城之旧规”。说明南唐之前台城的遗迹,还能让诗人寻踪觅影,至杨吴因兴筑金陵府城而逐渐荒芜,成为“蔬圃”之地。

  被误称为“台城”的这段城垣,是明代以后的事情。因城市大规模改建及地貌的变迁,对六朝台城位置的指认已不像唐、宋时期那样清楚明了。经过南朝皇帝们精心打造的台城忧伤符号,到明清以后被“物化”转移到明代这段废墙上。关于“台城”的误传,一直延续到20世纪90年代之前。

  20世纪90年代后期,笔者在对明南京城墙研究中发现:鸡鸣寺后这段城墙自底部至顶部净高22米,墙体上部为城砖,均为明洪武年间烧治;下部以条石为基,其石质与玄武门一带明城墙相同。洪武十九年(1386),朱元璋为了城防需要,下令“新筑后湖城”,改变了南京城原先的走向,同时拆除了部分向北的旧城墙。这段当年未拆除的旧城墙留了下来,以至被民间以讹传讹为“台城”。

  【“台城”往事】

  蒋介石的拆城计划遭到强烈反对

  1927年,国民政府定都南京不久,当时南京市政府就以新都建设需要,主张“标卖南京全城城垣城基,化无用为有用”。这个主张一经提出,立即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台城”等地段仍被视为重要古迹而得到保护。

  到了1928年11月间,新出任南京市市长的刘纪文向国民政府呈报:“军事委员会主席蒋(注,即蒋介台)面谕太平门至丰润门一段城墙,业经南京市政府议决拆卸。”而经刘纪文核查发现并无成案,故拆处此段城墙(“台城”在内)被搁置下来。1929年3月15日,蒋中正再次以“中央陆军军官学校校长”的名义,在上报国民政府公文中仍要求拆除城墙,提出将拆卸城砖用于修建军校。

  拆城消息传出后,立即遭到徐悲鸿、叶圣陶等社会名流的反对。以蒋介石为代表的拆城派,受到墨菲顾问(主持《首都计划》承办)、孙科以及徐悲鸿等社会各界人士多方面阻挠后,拆城事态才得以制止。1934年由南京警备司令谷正伦提出了《关于南京城防建议案》,将修葺南京城墙列入了城防计划。

  在民国时期,一批又一批的社会名流和文人骚客大都慕名寻访过“台城”。朱自清、张恨水、黄裳等人都在这里留下了足迹。他们沿着鸡鸣寺后山的小路登上台城,或吟诗作画,或发表感想和游记。在他们情感的深处,既有对这座城市历史的赞美,也有对国家命运民族兴亡的担忧。

  上世纪50年代,新开解放门以备“防空疏散”

  20世纪50年代,由于人们认识的局限和修城资金不足,导致损坏严重的南京城墙被大规模拆除。其中,“台城”等地段为文化部明确指示予以“保存古迹名胜”。

  1951年,美国对华采取的敌对政策,美军轰炸机和U2高空侦察机侵犯我上海领空。南京市当时的领导人出于防空疏散的需要,决定将“现今市委、市政府北面沿玄武湖的一大段城墙下面打四五个洞,以备美机轰炸时把机关干部们从城洞中转移,向太平门和中山陵疏散”。由当时市政府副秘书长朱启銮具体负责,“我奉命之余,诚惶诚恐召集了城建局的几位工程师如何着手。”由于这里是著名的“台城”景区,最后决定在鸡鸣寺后山的东侧新开解放门。次年6月竣工,同时“重开明时‘后湖小门’,通玄武湖”。事后,朱启銮多次遭到柯庆施市长的批评,说他破坏了“台城”,是“千古罪人”。

  20世纪80年代,“台城”仍得到文人的偏爱。被误传的“台城”,就这样在不经意间附加了许多故事和文化。

  【今日“台城”】

  古建筑专家罗哲文带给“台城”的机遇

  物是人非。在20世纪90年代,曾一度名扬大江南北的“台城”,已是金墉斑驳、人迹罕至,唯有茂盛的灌木和随风摇曳的茅草。

  1993年,那是一个普通的日子,从“台城”豁口上来了一群看似普通的人,其中一位是国家文物局著名古建专家罗哲文先生。这位大半辈子以保护古建筑为己任的“小老头”登上荒凉的城垣后,举目四望,被眼前的景观震撼了:远处的钟山烟岚如黛;六朝胜迹之一的古鸡鸣寺佛香缭绕;浩淼的玄武湖波光粼粼;高楼矗立的南京市区鳞次栉比,他抑制不住内心的惊喜对身边人说:在拥有500多万人口的大都市市区之中就能看到山、水、城、林相连成片的秀丽风光,举世罕见。

  专家在“台城”上对城墙的一番评价,拉开了南京城墙大规模修缮的序幕。从“台城”到太平门、从解放门到玄武门……一段又一段苍老的城墙得到修缮,一片又一片的城墙环境得到整治。短短20多年,在社会各界人士的共同努力下,南京明城墙的文化定位和文化遗产的属性已得到确立和展现,而这项跨世纪的南京城墙大规模维修工程,正是始于“台城”的修复。

  许多日本友人参与修复“台城”的义务劳动

  “台城”下面是个不起眼的小公园,它的正式名字是“中日合作修复古城墙纪念园”。在南京城墙大规模修复工程启动不久,时任日中友协会长、日本东京艺术大学校长平山郁夫先生闻讯后,在日本国内掀起了协助修复南京城墙的活动。对这位著名画家的爱心,国家文物局张文彬局长曾给予了很高的评价:“由对那场侵略战争不负任何责任的人来抚平战争的创伤,由不忘过去、面对未来、高瞻远瞩的文化巨子来协力缔造和平,这就是此时此刻正在发生的最动人的事件,它让我们感受到了由人类良知和爱心构成的伟大情感。”在平山郁夫等人的宣传下,有许多日本友人曾来过“台城”并参加过修复城墙的义务劳动。

  昔日的台城,已入历史的尘埃。如今,游人登上经过修葺后的这段“台城”,可以参观博物馆城墙的基本陈列,也可领略南京山水城林,真不失为中外宾客喜闻乐道的南京胜迹之一。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