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月10日《现代快报》社评互动版读到这一句:“乡愁应该是在我们的内心和视线里都能‘住’下的。”
乡愁“被保护”是不够的。将乡愁“入住”每个人的内心和视线,不能做“表面文章”。我认为乡愁的“入住”,亟需让乡愁植根孩子心田。乡愁的形式从来就不单一,沉溺乡愁自我陶醉不如惠及下一代。多元化的乡愁情怀能内化为温暖、希望和力量,被乡愁打动、孕育和塑造的孩子,是乡愁持续和再生的源动力。
乡愁的“入住”,亟需贴近日常生活。乡愁曾滋养了几千年的中国文明,到了今天似乎离生活渐行渐远。乡愁贴近日常生活,需要国人将脚步放慢。如果连过个年,都忙着打麻将或微信抢“红包”,乡愁又如何接上地气呢?丹阳 程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