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2版:社评互动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2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能否为沙洲圩水八鲜留一块原产地?

  近日现代快报报道:在高楼林立寸土寸金的武汉市区中心,有一片目前房地产价值超过15亿元的80余亩的土地,被洪山区政府于10年前画出“红线”并投入近千万元进行保护,只许种菜,不许开发,尽管要种200年菜才能赚到这块地现有的商业价值。这样做的目的是保护味道正宗的洪山菜薹的最后一块原产地。

  看到这则新闻,我自然想到了南京沙洲圩水八鲜原产地的命运。

  南京河西的江东、兴隆、沙洲和双闸街道,曾是地势低洼水网沙洲密布的河漫滩。南京先民在此筑圩为田,形成北圩、下圩、里圩、厂圩等多个圩田区,统称沙洲圩。

  李白“二水中分白鹭洲”的白鹭洲,据说就在沙洲圩。至今老年人还习惯叫本地农民“圩里头人”,叫城镇居民“街上人”,叫城镇孩子“街上娃儿”。

  沙洲圩盛产“水八鲜”:菱角、慈姑、水芹、荸荠等,远近闻名。

  在如今已经是高楼林立寸土寸金的沙洲圩地区,已不见当年野鸡野鸭野兔白鹭无数的河漫滩风光,生长水八鲜的圩田和水塘早已难觅踪影。

  当沙洲圩由乡村变成城市,当人们由“圩里头人”变成“街上人”,当满眼都是由高楼、马路和“城镇化的绿化”构成的“城镇风光”时,你可知道笼罩在“街上人”心头浓浓的“乡愁”和挥之不去的“田园情结”吗?

  在原沙洲圩地区,我们建设了包括滨江公园在内的大片公园绿地,为什么不能为沙洲圩的水八鲜留一块原产地、“乡愁地”?保留这样一块地,并不难,少用一块地就好了。就商业开发而言,当然是用的地“越多越好”,但是凡事都讲究个“平衡”,“炊烟”尽散传统渐失,就好吗? 保留这样的地块,既能为市民提供味道正宗的沙洲圩水八鲜,又能使之成为南京独一无二的彰显沙洲圩特色的城中“湿地田园”,其魅力非一般草坪花木公园可比。届时,也会出现游人如织的情景,谁能说“价值”就少? 南京 陈鸣跃

  只为“记得住乡愁”

  “为沙洲圩水八鲜留一块原产地”,陈鸣跃先生的建议,“戳中”了很多拥有农家记忆者的心。实际上,这样的“原产地”还有不少。

  对很多南京人来说,要感受老巷风情,首选高淳老街。现在有了“老门东”,算是多了一个去处;要体会“葡萄百丈蔓初萦”,江心洲应该是最好的去处……人文南京,有很多这样的“原产地”。

  在城镇化的“视野”里,太多的“原产地”需要被敬畏,被保护,被亲近。

  去年底召开的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指出,要留住城市的历史记忆与地域特色,要让人“记得住乡愁”。

  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呈现这样的“诗语”,实属罕见。这体现出一种前所未有的对历史记忆与地域特色的重视、敬畏。

  地方搞城镇化,应该秉持这一要旨。

  乡愁应该是能够在我们的内心和视线里都能“住”下的。乡愁,不仅仅是一种思绪,也是一种实在的寄托,具体到一株植物、一扇老窗户、一首古老的歌曲……但是,这样的寄托,是和假古董、“秀场”无关的。“原产地”以原汁原味为贵。留下一堵“真墙”、一口真井,其他多是翻建的、重修的,街区就大失价值;把种植地都取消了,让“种植”在其他场合成为一种表演,味道就变了。当然,依旧会有怀旧的人群去看,因为“别无选择” ,但肯定不是“记得住乡愁”的真正内涵。

  回到“记得住乡愁”的正确轨道,须有反思,须有改变。

  现代快报评论员 伍里川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