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版:南京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2月1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放花灯、炒元宵、磨剪子
听“老南京”来几嗓子
赵爱民和他捏的面人
现代快报记者 赵杰 摄

  这几天,南京有名的吆喝艺人赵爱民特别忙碌。不仅亲朋好友喜欢聚在家中听他喊几嗓子,一些电视节目和社区活动也邀请他去表演,再现以往商贩们走街串巷叫卖的情景。

  为了纪念这些逐渐消失的老行当,赵爱民还特意捏了一套面人。现代快报记者 余乐

  民俗

  家家户户等“吆喝”

  今年65岁的赵爱民,打小生活在门东、秦淮河一带,对老南京的民俗十分熟悉。“那时,南京走街串巷的老行当少说也有三四十种。”赵爱民说,逢年过节,拖长声音的吆喝声常回响在南京的大街小巷。

  “磨剪子嘞,戗菜刀……”昨天,赵爱民挽起袖管、清了清嗓子,现场给记者来了一段儿。据他介绍,以前,每年春节前,麻油馓子糖麻花、香烟洋火桂花糖、鱼、藕粉,甚至连葱和蒜,都要等商贩上门吆喝。如果谁家宰了鸭子,一定会把鸭毛攒起来等着卖,家中的老婆婆隔三差五就会念叨,“收鸭毛的咋还不来?”

  此外,还有炒元宵等“吆喝”。赵爱民说,以前,卖元宵的商贩,基本上来自高淳和溧水。在元宵的各种吃法中,南京的“炒元宵”独具特色——放上油,让元宵在锅里慢慢炸开花,香糯可口,老少咸宜。

  过年,不光商贩走街串巷吆喝叫卖,老百姓也会吆喝民谣。“娃娃哎,出来玩灯呃,玩灯的朋友出来呃!不要你的红,不要你的绿,只要你一支洋蜡烛!”赵爱民介绍,这段讲的是过年放花灯的事。当年娃娃们出来放灯前,都要呼朋引伴,而小洋蜡烛是最金贵的东西。

  艺人

  捏面人重现老行当

  在赵爱民家中,到处都是他制作的手工艺品:面人、泥塑、烙铁画,还有他的十八般“武器”:笛子、胡琴、口琴等。用老伴黄阿姨的话来说,“老赵有颗不甘寂寞的心。”

  但最让老赵痴迷的,还要数金陵“老吆喝”。赵爱民年轻时下乡插队,回到南京后,他当了一名铁路道口员,每次火车经过,都要手提红灯四下看,保证人、车的安全通行。

  退休后,他开始到处打“擂台”、吆喝老南京文化。家里的玻璃柜里,摆放着厚厚一沓证书。其中一张奖状是2005年颁发的,在南京市的“吆喝大赛”中,赵爱民一举夺得“榜眼”。

  此后,赵爱民经常受电视台邀请去“吆喝”。“有件事挺头疼,他们要求我扮演商贩,可道具经常找不到。”赵爱民说,一次,他要用到“马头牌”冰棍箱,可跑了很多地方也没找到。“几十年前,这是老南京最美味的冰棍,现在已经没有了。”赵爱民惋惜地说,每段吆喝背后都有一个老行当,它们是老南京的记忆和文化,不应该消失。

  为了纪念这些老行当,他买来工具和彩泥,开始捏面人。篾匠、箍桶匠、卖冰棍的……惟妙惟肖。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