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2版:好书快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1月2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现代快报网
闹事的大臣们都被朱厚熜赐了顿打
  阿喜 著
  广东旅游出版社友情提供

  [内容简介]

  他战阵千场,未逢一败,平定倭寇,戍边蒙古;他是鲁班再世,一生发明制作了多种冷热武器,并开创了多兵种联合作战模式的世界第一人;他是军中杜甫,几百首马上诗歌,堪称明诗精品;他是大明武神,戚家拳、枪、刀三绝,名震天下。史学名家黄仁宇先生感叹说:在可能的范围里,戚继光已经做到至矣尽矣!一起来看明朝大佬戚继光的光辉人生。

  [上期回顾]

  杨廷和与朱厚熜为夺实权过起招,杨廷和处于上风。

  那段时间,嘉靖差点崩溃,孤独无助,压抑郁闷。一群人从嘉靖的愁容中看到了机会。最先看到这个机会的人叫王瓒,字思献,礼部左侍郎,正三品。王侍郎当年在工部任职时,曾受命到安陆州监工修建兴王府,在兴王府生活过几年,与兴王朱祐杬也就是嘉靖的亲生父亲结有深交,因而对杨廷和名托忠义暗中揽权的做法很不赞同。更重要的是,这可能是仕途翻身的契机。他当然知道自己力量单薄,便四处网罗与杨首辅政见不合者。

  但他毕竟道行太浅,行事不秘,被杨首辅听到了风声,暗里派人查寻王瓒的过失,很快就被撵出了京城,看以后还有谁敢替皇帝说话?不过还真有,这个人就是在礼部做观政的张璁。

  张璁,字秉用,号罗峰,与王瓒同为浙江永嘉人。在王瓒被贬南京后,深思熟虑的张璁决定上书驳斥杨党,支持嘉靖。他的密友纷纷劝他,王瓒就是前车之鉴!但张璁咬定青山不放松,他坚信真理是掌握在少数人手里的,嘉靖就是他的真理,只要皇帝支持,自己就可能位极人臣。于是,张璁上疏给嘉靖,写了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大礼疏》,狠狠地批判了杨廷和。嘉靖高兴地说道:“此论一出,吾父子必终可完也。”

  然后嘉靖便把这奏折交给杨廷和,但杨廷和并不买账,拍拍屁股走人,气得嘉靖浑身发抖,他立刻召见了张璁:还有招没有?必须有!

  就这样张璁连夜又写了一道奏疏,名曰《大礼或问》。这篇文章论述更为精妙犀利,把杨党的理论从头批到脚后跟。果不其然,这道奏疏引起了轩然大波,杨党内部出现了分化,一些观望分子也开始表态支持嘉靖。但与此同时,杨党的骨干分子也不甘示弱,纷纷上书弹劾张璁大逆不道,朝廷之上骂战一片。可上天似乎觉得还不够闹腾,又派出了一个绝世猛人登台亮相,此人就是朱厚熜的妈。

  这位国母因中年守寡,把一切感情都倾注在嘉靖身上,决定上京城陪陪儿子。结果刚走到京郊便收到礼部通知:进京可以,但当不上太后,而且不准认儿子。更让她无法接受的是,礼部派来接她进城的轿子是按照太子妃的标准配备的。老太太一看火冒三丈:“你们去告诉姓杨的,我儿子不认我,我就吊死在这!”

  杨阁老一听这话,头大不已;嘉靖一听,兴奋不已,这才是我的亲娘啊!于是他立刻趁热打铁,派人告诉杨廷和,如果你再不给我父母一个名分,我妈不来了,我也不干了。这烂摊子没法收拾了,杨廷和只好让步,同意称嘉靖生父为兴献帝,母亲为兴献后,但不加“皇”字,皇帝还须称弘治为皇考。即便这样,嘉靖那位彪悍的老娘还是不干。儿子是皇帝,自己就该是太后,否则还要上吊。

  这回轮到杨廷和不干了,他二话不说便立刻辞职,结果朝野上下一百多号官员联名上书挽留。于是嘉靖慌了,立刻抛开老妈,挽留首辅。就这样,这一回合双方各退一步,打了个平手。 虽说打了个平手,但闹事的张璁却被杨廷和外放南京。

  正德十六年的安排嘉靖并不满意,他最终需要的是给自己的亲生父亲上一个完整的称号,而且父亲的牌位也要从湖北移到太庙中。 杨廷和当然知道皇帝最终要干什么,但杨廷和依然位高权重,势单力孤的嘉靖只好与其周旋。皇帝希望有人上书重提此事,他好顺水推舟。

  嘉靖没有等多久,嘉靖二年十一月南京刑部主事桂萼上奏请求再议大礼仪。这个桂萼在遇到张璁前只是一个混日子的普通官僚,直到遇见张璁。他发现他们太过相似了,同样对现状不满,同样渴求改变,而嘉靖的父母称谓,无疑是最好的投名状。于是两人秘密搜集材料,反复论证,力求一击把杨阁老扳倒。

  收到奏章的嘉靖自然十分高兴,很快他就发现惊喜不断。方献夫、黄宗明、霍韬等心学弟子开始联名支持皇帝重新议礼。心学门人纷纷为驳倒杨氏谬论建言献策。一时间朝廷风云突变,善于察言观色的兵科给事中史道立刻上书弹劾杨廷和。

  要害连连中招的杨廷和再也无法招架,于是再次提出辞职,这次嘉靖没有阻拦。此时嘉靖已登基三年,羽翼渐丰,脾气见长,是时候清场了。 嘉靖坐在龙椅上,为自己的胜利而洋洋自得。但他明显忘了,有种策略叫以退为进,真正的较量现在刚刚开始。

  杨廷和走了,但他的儿子杨慎还在。在杨慎的授意下,礼部尚书汪俊联合了七十三个大臣一起上书,为杨廷和鸣冤叫屈,批判嘉靖的大礼仪主张不对。落款明明七十多人,却把满朝文武牵扯个遍,声称“八十余疏二百五十余人,皆如臣等议”。一句话,京官全被拖下水了。

  嘉靖此时没有半分慌乱,下了道圣旨:调张璁、桂萼以及一干心学门人进京,来场公开辩论。这下京官们慌了,张桂二人已经难以招架,更何况还有名满天下的王阳明团队。

  杨慎号召所有涉事京官不要文斗,抄起家伙将张璁、桂萼弄死。可是张桂二人早就听到风声,立刻躲在武定侯京师左军都督郭勋府上几天几夜不敢出来。郭勋是皇室宗亲,又手握兵权,掌管禁军,杨慎不敢跑到人家府上闹事。

  大骂战开始了,杨慎登高大喊:“国家养士百五十年,仗节死义,正在今日。”众人的情绪被这一正德大义的口号彻底点燃,纷纷卷起袖子,向皇宫挺进。但也有些大臣只是来看热闹的,知道事要闹大,就想退去。翰林院编修王元正和给事中张翀一看有人想走,立刻变身流氓:“今天谁敢不出力,大家就一起打死他!”那些想走的官员只好被裹挟着一同来到左顺门。结果二百多人齐齐跪在左顺门前。

  正吃早饭的嘉靖被震住了,叫太监去息事宁人。群臣回答:“今日不得谕旨,誓死不退!”不但不退,还转哭为嚎,从清晨一直嚎到午后。 嘉靖出离愤怒,看来只能动手了!

  于是他命令将闹事的人名全部记录,结果现场就一百四十多人,居然签了一百九十多人名,原来很多人觉得为这事挨打光宗耀祖,便把没到场的亲朋好友给拉下水了。然后大批的锦衣卫冲了出来,将一百多人抓进诏狱。 两天后,史上最大规模的廷杖开始。

  大礼仪之争嘉靖胜利后,自然是为自己死去的老爹和先人修建宗庙,大兴土木。这还不算,前后二十多年动用无数人力修建显陵陵恩殿,给本来就捉襟见肘的国家财政“雪上加霜”,加剧了嘉靖时期的财政危机。后来禁止日本朝贡的很大原因也是财政紧张,从而引发倭乱。(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