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7版:文娱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1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现代快报网
练成10分大脑
要天分更要汗水
《最强大脑》专家团解密“难度分”由来
  Dr.魏给选手评分有一套专门的体系
  周玮(左)
  郑才千
  胡小玲(左)

  科学真人秀节目《最强大脑》近期引发社会热议。有人提出,作为一个科学类节目,只有一个嘉宾作为“科学评审”是否妥当?记者采访了解到,在“Dr.魏”的背后,还有一个专家团队和评分体系。

  在北京师范大学认知神经科学与学习国家重点实验室的楼上,记者见到了专家团首席顾问刘嘉教授,请他解密《最强大脑》项目“难度分”的由来。

  揭秘:

  选手须提前做17页智力测试

  作为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院长,刘嘉教授长期从事学术研究工作,自信对节目的科学性心中有数。刘嘉说,在节目录制之前,科学顾问团队充分考虑了如何将心理学的智力模型用于《最强大脑》节目,整个评估体系的根基来自于Cattell-Horn-Carroll(CHC)智力模型。专家团对每一个项目的难度进行评分。

  选手确定项目前,需要面对一份长达17页的智力测试。记者看到,这份测试题的题目共有58道,内容可谓“千奇百怪”,包括:是否能记住中国的火车线路图,并且回忆出北京到成都的所有线路;是否可以在1分钟之内说出30个能够描述“山”的形容词;是否可以只通过说话人的声音来测算出他与你的距离和方位;是否能立刻反向背诵“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这句诗等等,涉及对通用智力、习得性知识、加工速度、感知运动等多个方面能力的测评。

  根据每个选手的能力测出的“智力指纹”,顾问组推荐他从事的项目。比如,填字格的女孩有很强的推理能力、短时记忆能力;盲拧魔方的选手,有很强的推理能力、记忆能力、感知运动能力等。在节目中,任何一个项目都涉及多重能力的组合。

  刘嘉解释,难度分“0分”意味着普通人短时训练可以达到,“1至5分”意味着普通人通过长期训练可以达到;“6至10分”意味着有天分并通过长期训练可以达到。刘嘉说,这个分数是专家团给整个节目提供的科学依据,但这是一个真人秀节目,并不是严谨的科学研究。

  反思:

  我们该如何看待“天才”?

  本科毕业于北京大学心理学系、博士毕业于MIT(美国麻省理工学院)脑与认知科学系的刘嘉,如何看待“天才”和“最强大脑”?他说,天才研究是他专注的方向之一,他参与节目最大的用意,是希望大家发现每个人身上的独特之处。

  刘嘉表示,我们对待天才的理解是存在一些误区的,天才并不是“全才”,而且他的才能需要后天训练才能展现出来。比如“超级找茬王”郑才千的魔方挑战表演让大家瞠目结舌,其实在参加节目之前,连他自己也不知道能完成这个项目。正是在专家挖掘出他在视觉上的超常能力并告知他破解魔方墙的方法之后,他通过不断的由易到难自我挑战与练习,最终在节目上才完美地展现了他的最强大脑。

  刘嘉说,希望能通过研究发现并培养出真正具有创造性的人才。“我们曾有一个‘钱学森之问’,为什么不能培养出创造性人才?”也许有人认为,考上清华北大,在高考中胜出的人都是创造性的人才。其实,高考等考试仅仅测量了“智商”,还远远不够。成为天才的必要因素还包括天才人格特质,如抗压、情绪管理、持久性、创造力等多方面,并不仅仅是一个智商就够了。这也是很多名校毕业的大学生,在工作几年后“泯然众人”的原因。

  刘嘉指出,我们也许应该反思一下,身边有没有和周玮一样被埋没的天才。也许,周玮不可能成为真正的数学家,或者对社会有重大贡献的人,但从他的案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些启迪,对于类似的人,不应只是惋惜,而是发现他们,助力他们成才、成为真正伟大的人。

  据新华社新媒体专电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