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生怕是无法报答大哥家对我的恩情了。”今年58岁的刘于由,自小双腿残疾,孤身一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幸运的是,为了40多年前的一句承诺,盐城阜宁县的蔡必沛老人一家三代人爱心接力,帮助非亲非故的刘于由,让他有了温暖的“家”。爷爷去世,父亲接力;父亲老了,女婿接棒。日前,蔡必沛一家三代爱心接力的故事在阜宁县阜城镇合利社区广为传诵。
姜振军 邓正彬 杨先锋 德余
结
缘
40年前的一句承诺
上世纪40年代,阜宁县合利社区,是射阳河南岸的一个小渔港。一天早上,一个从河北逃荒的男子佝偻着身子带着一个低矮残疾妇女,好心的蔡士民收留了他们,就这样他们成了邻里。
40年前,这对夫妇相继去世,留下了一个先天残疾的18岁儿子刘于由。他们在弥留之际,希望老蔡能帮忙照顾他们病残的孩子。“有我蔡士民一碗饭就有他半碗饭吃,我一定会把他当自己的亲儿子看待。”从此,蔡家人把刘于由接到了自己家里。
“当时还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物质匮乏,别说接济他有不小的困难,就连自己家一日三餐都无法保证。”蔡士民的儿子蔡必沛比刘于由大9岁,他清楚地记得,当年父母给刘于由洗衣做饭,生病时端屎倒尿。刘于由先天侏儒病,加上小儿麻痹,身高不足一米,蔡士民总在想,他腿脚不便,手可以从事简单的劳动啊。蔡士民帮他联系拜师学艺,皮匠师傅看到刘于由死活也不肯收。老蔡便天天往皮匠师傅家跑,皮匠师傅被感动,终于答应收刘于由为徒。
惜
缘
儿子接过父亲的“班”
学手艺期间,刘于由经过长时间的锻炼,慢慢地可以靠双手支撑来走路,自由上下床,还能解决如厕问题。这让蔡家人很高兴。
30多年前,蔡士民病重,便把儿子蔡必沛叫到身边:“我许过承诺,答应他父母,这个事就交给你们,照顾好刘于由,把他当你的亲弟弟一样。”孝顺的蔡必沛默默接过了父亲的“班”。
随着子女渐渐长大,家里的住房条件有限,在蔡必沛的建议下,合利居委会集体商量,由居委会筹钱帮刘于由盖了新房。住进新房的那一刻,刘于由像个孩子开心地笑了。不久,蔡必沛还出钱给刘于由买了辆手动的残疾车,方便他来回修鞋用。
“他们让儿女都喊刘于由是刘大爷,家里有吃的,刘大爷家里就有,家里有穿的,刘大爷也不少,非亲非故的,真不容易啊。”邻居蒋学和告诉现代快报记者,不论老蔡家里有什么好吃的,都要留给老刘一份,洗衣服、打扫卫生,刮风下雨,从没有间断过。
续
缘
女婿接过“接力棒”
到了2000年,蔡必沛的儿子结婚生子,他要到上海带孙子。临去上海前,他告诫在合利街上开饭店的女婿高超:“刘大爷的情况你也知道,他是我兄弟,你们要对他像对我一样好。”就这样接力棒传到了女婿高超手里。
随着年岁的增长,刘于由各种老人病多了起来。“刚开始,高超总是背着我去镇上卫生院看病,后来有了汽车,就开车送我去县医院。”刘于由说,修补皮鞋赚来的钱,几乎全都用在了看病买药上,每次去高超也都贴上一些,“我要还给他,他打死也不收。”
“他还帮我在县城购买了电动残疾轮椅呢。”让刘于由感动的是,因为轮椅太高爬不上去,高超请了木匠在轮椅上搭了个台阶。“午饭都是老板安排我们端去,客人再多,刘大爷肯定第一个安排,还免费,这是福满楼饭店的规矩。”员工们说,这是老板定的,谁也不准破坏。
每年大年初一,刘于由早早等候在门口,因为有了期盼,他要等待高超一家来拜年。而高超一家大年初一头一件事情就是去给刘于由拜年。“大哥也从上海回来看我呢。”提到蔡必沛,刘于由已经像家人一样亲切。
这些年,阜宁民政部门特地打报告将刘于由纳入低保、五保,并申请送去敬老院。“趁这个机会,把老刘交给政府抚养,你们家也省心了。”大家都劝蔡必沛,可老蔡不同意,“他残疾,很多事情不能自理,在敬老院也不方便。只要我在就一直管下去,我不在,还有儿子和女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