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论提要:在GDP上加水分,是什么性质、造成何种危害无需多言。岂能对造假行为保持“平常心”,对明显误差不上心?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国家发改委国民经济综合司副司长丛亮22日表示,地方GDP相加总和超过统计局核算的全国GDP总量2万亿(国家统计局20日公布的2013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为56.8845万亿元),其主要原因是,各地重复计算、价格差异等核算技术问题。再加上一些地方为追求政绩,其GDP核算中还存在一些水分。2万亿的误差,相对于全国总量,“实际上比重并不是很高,只有5%左右的误差。”(详见今日快报封3版)
“56万亿GDP中只有2万亿误差不算很高”,这句话让很多网友惊呆了。2万亿在GDP中的占比超过3.57%,即使纯粹从数学概念上来说,也不是小数字。何况,这是代表一国国力的统计数据。
GDP应该是实在的,被误差的这2万亿,不会像空气一样没有任何重量和影响,一句“并不是很高”,贬低的不只是一个数字的存在意义。人们不能接受数字游戏——我们不是没有办法做到统计数据的相对精确,那为什么还要妥协?
听听网友是怎样说的——
@陈思宇在1973:已经超过3.57%,还能叫误差?!
@mefu_:这是在纵容地方政府造假?
这些年来,“误差病”的频发令人愕然,人民日报曾披露,自1985年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分别核算GDP数据以来,地方统计总和一直高于全国的GDP总量。2011年上半年,各省GDP总和超全国2.3万亿。
关于误差成因,也颇多解释,如重复计算、统计路径不一,等等。
这一次,直截了当地说明有地方“玩水”,算得上是一个“进步”。但为什么又点到即止呢?
当然,“国家统计局也在做工作,努力压减水分”。而早在2010年1月,国家统计局局长马建堂表示,将抓紧提出国家统一核算地区GDP方案。目的也是为了减少误差。
如今4年过去,“统一核算”并没有出现。其实,解决误差问题、纠正造假行为,技术手段只是其次,最重要的还是从源头上治理。
一些地方玩GDP的水分游戏,说到底还是“唯GDP”意识不改。在今天,这样的意识和做法尤其与中央要求不合拍。
2013年6月,习近平在全国组织工作会议上谈到选人用人问题时说,要改进考核方法手段,再也不能简单以国内生产总值增长率来论英雄了。而当年12月,中组部印发《关于改进地方党政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政绩考核工作的通知》,也有同样要求。
变革考核办法,是大势所趋。
与此同时,对故意造假应该持零容忍态度。“不唯GDP”,不等于可以“游戏”GDP、“打扮”GDP。无论国内国外,GDP仍然是一个严肃、重要的概念。在GDP上加水分,是什么性质、造成何种危害无需多言。岂能对造假行为保持“平常心”,对明显误差不上心?
扭转“唯GDP”意识、制止GDP造假,应该从惩戒、问责开始。
不难看出,相关部门对一些地方的水分游戏心知肚明,但人们向来没有看到惩戒,即使是点名批评。到底哪些地方玩水分游戏,怎么就不能说呢?
连人为造成的明显误差都能“接受”,是否也能容忍政绩造假?不敢深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