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世界·焦点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1月12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经济
“受冻”
高盛称极寒天气影响美国经济
  极寒天气会让美国就业指数降低
  各大洲的最低温度

  高盛经济学家克瑞斯·唐赛在最新发布的报告中就美国大部分地区近来遭遇的极寒天气对该国经济的影响进行了详尽分析,称20年不遇的严寒天气确实会对美国经济带来负面影响。

  具体表现为,严寒天气会影响美国建筑行业的就业情况,2013年12月的汽车销售情况也可能会成为异常低温的“受害者”。

  唐赛认为,最让人担忧的是,近几年来偏暖的冬天或许已经扭曲了对天气敏感的一系列季节性要素——受冬季寒冷天气影响的经济活动下滑幅度会有所缩小。

  影响

  1

  非农就业数据偏弱

  进入冬季以来,高盛一直非常关注美国恶劣的天气情况——包括多个地区气温创历史新低——对经济数据的潜在影响。高盛汽车行业分析师认为,美国2013年12月汽车销售量不尽如人意,可以部分归咎于恶劣的天气。另外,异常低温或将导致即将公布的美国12月非农就业报告数据偏弱,就业增速很可能低于近期的总体趋势。高盛初步估计,美国12月新增非农就业岗位数约为17.5万。

  唐赛还在报告中指出,2014年1月初受暴风雪袭击的美国东北部和中西部地区也是市场近期的关注热点之一。不过,暴雪天气可能不会对1月的就业数据产生实质性影响。美国国家海洋和大气局(NOAA,National Oceanic and Atmospheric Administration)发布的地区降雪指数(Regional Snowfall Index)显示,美国东北部和俄亥俄河谷地区最近出现的暴风雪天气仅为1级和2级。地区降雪指数是NOAA用来衡量某一地区暴风雪严重程度的指标,根据天气的恶劣程度依次分为1~5级。另外,强暴雪发生的时间为本月初,而1月非农就业报告的调查取样期会一直持续到月末。不过,月末之前出现的极低气温都可能会扭曲美国1月份的就业数据。

  基于上述分析,唐赛认为,尽管严寒天气对于美国的经济运行来说并不是什么“大事”,但投资者在参考接下来公布的宏观经济数据时要充分考虑到天气因素的影响。

  影响

  2

  能源库存出现危机

  月初以来美国极寒天气的另一大影响是能源库存方面。有分析认为,在冬季结束以前,极低气温有可能会引发美国的天然气库存危机。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美国东部地区的天然气存储量已低于近五年以来的平均水平,甚至创下五年来的新低:美国能源信息署(EIA)2013年12月27日发布的天然气存储量周报显示,截至当时,美国东部地区的天然气存储量约为1.501万亿立方英尺。而近五年来美国东部地区的天然气平均存储量为1.727万亿立方英尺。更重要的是,过去五年美国东部地区的天然气最低存储量为1.582万亿立方英尺,仍略高于当前水平。目前,距离美国进入春天还有大约十周时间。从去年春天的数据来看,美国东部地区的天然气存储量在进入春天后的前三周仍降低了1000亿立方英尺。

  我们再来对照一组天气的历史数据:据在线气象预报机构AccuWeather.com报道,截至2013年12月13日的一周时间内,纽约的最低气温约为-5摄氏度;截至2014年1月3日的一周时间内,纽约的最低气温约为-13摄氏度;此后一周内的最低温或在-11~-13摄氏度之间。

  近一个月以来芝加哥的温差更明显。据AccuWeather.com测算,截至2013年12月13日的一周时间内,芝加哥的最低气温约为-17摄氏度;截至2014年1月3日的一周时间内,芝加哥的最低气温约为-16摄氏度;此后一周内的最低温或在-23~-24摄氏度之间。鉴于1月6日芝加哥的最低气温已一度降至-26摄氏度,因此未来几天内的气温完全有可能比AccuWeather.com的预测值更低。

  以纽约和芝加哥为例进行上述气温预测对比的目的是凸显接下来两周内美国东部地区天然气的旺盛需求。美国能源机构Bentek Energy估计,近日美国日均天然气消耗量创下历史新高达1257亿立方英尺,几乎相当于美国天然气日产量的两倍。

  尽管未来存在较多不确定性因素,但如果极低气温一直持续到2月,那么美国天然气库存危机暴发的可能性将会进一步增加,而天然气期货市场也会做出相应表现,即价格上涨以抑制需求。

  过去几年,页岩气繁荣已经让美国的天然气价格与油价的相关性逐渐减弱。但这并不意味着两者之间自此毫无关联。一旦美国遭遇天然气库存危机,想要通过涨价来达到抑制天然气需求的目的,天然气价格和油价之间的差值就必须达到一定水平。这样,发电公司和其他天然气的工业用户才有足够的动力抛弃天然气。具体来讲,天然气价格需要比油价高5.8倍才有可能达到这一效果。

  宗和

  极寒天气 你该知道的气候术语

  1.西伯利亚高压

  每逢寒潮席卷中国,央视新闻联播的主持人总会如此介绍:“来自西伯利亚的冷空气……”

  西伯利亚高压是北半球四个主要的季节性大气活动之一。冬季时,欧亚大陆降温快,太平洋降温慢,气流自太平洋流向欧亚大陆,在西伯利亚、蒙古地区形成大范围高气压(气旋)中心,主要影响亚洲东部地区。

  2.北极涛动

  这是“欧洲冰冻”最专业的解释之一,也被世界气象组织认可。

  北极涛动是1998年由华盛顿大学的汤普生与华莱士率先定义,指北极的气压与北半球中纬度地带的气压呈现反向变动关系的现象。

  通常,北极地区冬季受低气压系统支配,而中纬度地区受高气压支配。此时,北极涛动处于正位相,限制了极地冷空气向南扩展。而当北极涛动处于负位相时,会导致冷空气南侵至欧亚大陆中纬度地区,而暖空气则北上北极地区,出现“南寒北暖”局面。

  3.拉马德雷冷位相

  拉马德雷是一种高空气压流,亦称太平洋十年涛动,分别以“暖位相”和“冷位相”两种形式交替在太平洋上空出现,每种现象持续20年至30年。目前地球处于长周期的变暖高峰,中短周期的变冷初期。2000~2030年是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低温阶段和冷冬开始频繁发生。

  规律也显示,拉马德雷冷位相时期是全球强震(8.5级以上)的集中爆发时期。

  4.海冰剧减

  欧洲一些气候专家称,北极地区巴伦支-卡拉海海冰的急剧减少,是2012年欧洲大寒潮的直接原因。

  巴伦支海位于挪威与俄罗斯北部,海区大部分有结冰现象。

  随着海冰消失,大量的热量从海里释放到上面的冷空气中。上升的空气使大气失去稳定,改变了北极地区与南面地区之间的气压差,改变了气流的模式。

  德国波茨坦气候影响研究所的科学家拉姆斯多夫说:“海洋中的无冰区,类似于加热器,因为海水的温度高于北极空气。这样就有利于在巴伦支海附近形成高气压,将寒潮引入欧洲。”

  5.巨震降温说

  2000年美国科学家季林提出,强潮汐把海洋深处的冷水带到海面,使全球气候变冷。

  2002年,中科院研究员郭增建进一步提出“深海巨震降温说”:海洋及其周边地区的巨震产生海啸,可使海洋深处冷水翻到海面,使水面降温,冷水吸收较多的二氧化碳,从而使地球降温。

  2010年智利地震后,2010年12月欧美暴雪低温、英国遭遇三百年来的最强寒流;2011年日本大地震后,2012年1~2月出现了欧亚大寒潮。强震和低温之间到底有多大联系,至今还是一个谜。

  6.微冰期

  英国《每日邮报》抛出“忘记全球变暖,要担心的是变冷”的言论,并引用了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科学家对于太阳活动减弱的说法,称地球或进入微冰期。

  微冰期是指,冷的程度不如过去地球经历过的小冰期,后者是指16至17世纪为主的全球性寒冷阶段,结束于20世纪初期。在小冰期,全球平均气温降低了0.5℃~1.5℃。但是,微冰期的说法很快遭到世界气象组织的反对,称其断章取义。各国气候学家也说,全球变暖大趋势未变,但可能在局部出现相对冷期。

  小冰期的周期为1800年,400年前发生了上一次小冰期,因此理论上我们离下次小冰期还早得很。据《浙江日报》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