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中共中央、国务院举行2013年度国家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张存浩和程开甲共同荣获2013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习近平为他们颁发奖励证书。值得一提的是,这两位中国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都与江苏有着不解之缘。张存浩毕业于中央大学化工系;而程开甲则是苏州吴江人。现代快报记者 金凤 胡玉梅
“最高科技奖”得主江苏最多
24人中有6人来自江苏
火箭“发动机”张存浩
南京有我的老师和学生
“工作还在不断做,没有停止过。”昨天傍晚,现代快报记者拨通了中科院院士张存浩的电话,他淡淡地说。
2002年,东大百年校庆,张存浩作为校友参加,还为化工学院题写了“东大化学化工,大有可为”。说起南京,张存浩充满了感情,以前他经常来南京看望自己的老师,以后,还会来南京,因为这里有他的记忆。
投身科研 计算机脑袋,研究火箭
张存浩1928年生于天津,1947年获得中央大学化学工程学士学位。
上世纪50年代,中国只在玉门有很小的油田,石油资源十分紧张,再加上西方国家的全面封锁,燃油形势十分紧张,刚刚被分配到“燃料第一研究室”工作的张存浩,毅然投身于水煤气合成液体的研究中。
上世纪60年代,他又投身火箭研究。也正是“火箭”吸引了当时一批年轻人。南京大学教授徐正回忆,1962年,他成了张存浩的研究生。当时,张存浩科研的方向是火箭固体推进剂。“当时,我们没有假期,每天都在科研。我们的科研大楼,前面是大海,后面是一座山。导师张存浩的科研大楼在我们大楼后面,他的办公室非常小,一个办公室里一共两个人,仅容得下两张桌椅,连转身都困难。每次开会,老师就坐在桌子上,一点架子都没有。”
而让徐正印象深刻的是,张存浩的记忆力超强。“他点子多,思想敏捷。记忆力超强,我们都自叹不如。每次到他办公室开会,哪篇文章在什么杂志,什么页码,他都记得非常清楚。”徐正说,感觉张存浩的大脑是“计算机大脑”。
南京情缘 这里有他的老师、学生
“我导师一生中经历了4次改行,但都很成功。”对于张存浩,徐正佩服有加。徐正说,他在张存浩的研究所里一共工作了6年。“我们这么多年来一直有联系,今天上午我还打电话给他的,恭喜他拿大奖。”徐正说,这么多年来,如果他去北京必定会去探望导师,而张存浩来南京,他也会热心接待。“导师这么多年来一直关心我,我儿子去斯坦福大学留学,就是导师写的推荐信。”
而张存浩本人也坦言,他对南京有一份特殊感情,这里有他的老师、学生。直到现在,他不仅是南京大学的兼职教授,还是东南大学的兼职教授。“我老师健在的时候,我经常到南京去看望他。”张存浩说,以后他还会来南京,只是最近两三个月比较忙,抽不开身。
获奖感言 继续搞科研,工作没停过
回首60多年的科研经历,张存浩说,青年时代也有过自己的科研理想,然而也是从那时开始,“我为自己树立的最大的科研人生理想,就是报效国家”。
作为中国高能化学激光奠基人、分子反应动力学奠基人之一,张存浩认为科学是一个充满惊奇与惊喜的世界,他对自己的评价:是一个有激情的人。
拿了大奖后有啥打算,他淡然地说:继续搞科研,工作还在不断地做没有停止过。
中国“核司令”程开甲
主持原子弹和氢弹首次试验
今年95岁高龄的程开甲,被外界封为:中国“核司令”。他成功设计和主持首次原子弹、氢弹等几十次核试验。1999年,程开甲被授予“两弹一星”功勋奖章。
程开甲还曾经是南京大学的教授,1958年,他与居里夫人唯一的中国弟子施士元一起创建了南京大学核物理教研室。“我今天正四处打听他的电话,想祝贺他一下。”南京大学物理系原副主任张杏奎今年已经81岁。听说自己的老师程开甲荣获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他一度激动地翻出当年为老师写的传记。
研发原子弹 成功主持首次试验
1960年夏,经钱三强亲自点将,南京大学教授程开甲调进了中国核武器研制队伍,自此,他在学术界销声匿迹几十年。
程开甲北上北京,任职核武器研究所期间,张杏奎便只能在每次出差拜访时,了解老师的研究进展。原子弹研制初期,程开甲被任命为核武器研究所副所长,分管材料状态方程和爆轰物理研究。他第一个采用合理的TFD模型估算出原子弹爆炸时弹心的压力和温度,为原子弹的总体力学计算提供了依据。经钱三强推荐,1962年夏,程开甲成为中国核试验技术总负责人。这又是一次放弃熟悉的领域,开拓全新领域的破冰之举。
1962年,程开甲参加制定朱光亚主持起草的中国原子弹研制、试验等科学技术工作最早的一份纲领性文献——《第一种实验性产品的科学研究、设计、制造与试验工作计划纲要》,并设计了第一颗原子弹百米高铁塔爆炸方案,确定了核爆炸可靠控制和联合测定爆炸威力的方法。1963年,他前瞻性地谋划了核武器试验研究所的性质、任务、学科、队伍、机构等。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试验成功。
研发氢弹 首次试验提出安全方案
此后,程开甲在核试验任务中又不断取得新突破。1966年12月,首次氢弹原理性试验成功,他提出塔基若干米半径范围地面用水泥加固,减少尘土卷入,效果很好。1967年6月,第一颗空投氢弹试验成功,他提出改变投弹飞机的飞行方向,保证了投弹飞机的安全。1969年9月,首次平洞地下核试验成功,他设计的回填堵塞方案,实现了“自封”,确保了试验工程安全。程开甲在茫茫戈壁工作生活了20多年,直至1977年。
学生回忆 他曾跟学生手拉手跳舞
在张杏奎的记忆里,自己读书时,刚刚回国后的程开甲非常活跃,也很平易近人,会和学生们手拉手地跳集体舞,“这在当时也是少有的,他当年还是南大物理系最年轻的教授。”
张杏奎的女婿施毅1986-1989年师从程开甲,“程老师在学术上非常严厉,有时恨铁不成钢,脾气大得很,用粉笔写字,写着写着就把粉笔摁断了,我的师兄还经常被他骂哭过,他希望我们每个人都能把精力放在科研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