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承运,皇帝诏曰……”每当在古装电视剧里看到太监居高临下读着圣旨,一群人恭恭敬敬跪在地上认真聆听时,很多人都觉得好奇:古代的圣旨到底是什么样呢?江苏省档案馆馆藏一轴明朝正德年间的诰命圣旨,距今已有500多年的历史。与这轴诰命一起收藏的,还有清朝军机大臣翁同龢所题跋文,及翁同龢侄孙翁斌孙的后记。
这幅诰命是正德皇帝颁给谁的?诰命中有什么内容?事隔几百年后,翁同龢与翁斌孙缘何看到这幅诰命?江苏省档案馆的专家们为现代快报《发现周刊》记者讲述了藏在圣旨背后的故事。
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白雁 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
现代快报记者顾炜 摄
正德皇帝加封常熟周木夫妇,这位诰命夫人被封为“淑人”
在江苏省档案馆,记者看到了这轴明代诰命。
江苏省档案馆的专家介绍,这是省档案馆馆藏中最早的档案,是明代正德皇帝朱厚照加封江苏常熟人周炯的父亲和母亲的绢质诰命。
诰命全长260厘米、宽30厘米,织锦。诰命正文前有双龙和云天图案,双龙中有篆文“奉天诰命”四个字。诰命正文是墨笔正楷,共有333个字,竖排36行。诰命落款日期是“正德元年(注:1506年)四月十八日”,钤盖“制诰之宝”篆体阳文朱印。
在这轴诰命中,记者看到,周炯的父亲周木曾任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尽管他后来隐退乡里,但因为儿子周炯当上朝廷命官,他又被正德皇帝朱厚照“特封为中大夫如故”,周木的妻子陈氏则被封为“淑人”。
这里的“中大夫”是从三品,而“淑人”则是正、从三品官员的祖母、母亲和妻子的封号。
和明代诰命收藏在一起的,还有清代军机大臣翁同龢题写的跋,其中详细介绍了周木的为官历史和晚年境遇。
翁同龢与周木都是常熟人,不过周木生活在明代弘治前后,翁同龢则生活在晚清,相隔400年左右的两人,缘何会有这么一次跨时空的“相遇”?江苏省档案馆利用部的朱芳芳和刘鸿浩解答了记者的疑问。
周木早年官场得志,晚年被迫回乡隐居
据《康熙常熟县志》记载,周木童年时期就有不同于常人的见识,明成化十一年(1475年),周木高中进士,后被授予南京行人司左司副司事(从九品)。周木在南京期间深受当时执掌南京政务的端毅公王恕青睐,后王恕主管选拔官吏时,上奏提拔周木为吏部稽勋司郎中(正五品)。
明孝宗弘治年间,皇帝下诏令官吏直言。周木大胆上疏,抨击赋役时弊,并给出具体的应对措施,对明朝中叶的赋役清理起到了积极作用。由于恪守本分谨慎供职,周木后来被升为浙江布政使司右参政(从三品)。作为地方长官,他不畏豪强,刚正不阿。浙江永康曾有一桩官司牵扯到豪门大户,府县畏惧该豪门势力,一直不敢结案。周木到任之后大刀阔斧地处理了该豪门朋党,牵涉人数有数百之多。
尽管政绩不俗,但由于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周木后来的仕途并不顺利,最终被迫辞官回乡。享年72岁,葬在常熟兴福寺北白鸽峰下。
周炯得罪御史被弹劾;朝廷想起用他时,人已去世
周木的儿子周炯,弘治三年(1490年)中进士,授工部屯田司主事。监税浙江时,锐意改革。
周炯后升任员外郎、郎中。当时宦官浪费公物现象严重,周炯按照规定给付,许多人因此怀恨在心。恰逢西藩叛乱,诏令五月出师,事起仓促,周炯被急调管理军械。周炯到任后从容不迫,工作有条不紊,被时任工部尚书的毕亨称赞有应变之才。周炯调任管理军械后,那些记恨他的小人认为找到了机会,一天,宦官刘瑾派低级官吏前来召唤周炯,质问虞衡司的兵器储备量,周炯从容以对。刘瑾得知周炯的表现后,一时语塞。
由于得罪了刘瑾,周炯后来被外调到云南担任右参议。在云南,周炯取得不凡政绩,有两件事情可以为例。当时,丽江军民府为羁縻郡(注:明朝在边远少数民族地区所设的郡),巡行视察不到,巡按御史张璞嘱托周炯下谕该府,土知府木定趁机以财物加以贿赂,被周炯严词拒绝,木定深为折服;当时驻守边疆的官员商议征讨少数民族,唯独周炯坚持主张不动用武力,许多百姓得以保全性命。
周炯后来官至山西左布政使(从二品),但因为得罪御史被弹劾,恰逢守丧,便离职归家。朝廷再次起用时,周炯已逝世。
周木后人目不识丁屡遭骗,翁同龢为诰命题跋并修复装裱
与周木、周炯父子同为常熟人的翁同龢,先后为同治、光绪两代帝师,历任户部侍郎、刑部、工部、户部尚书,军机大臣兼总理各国事务大臣等。甲午战败后,翁同龢因支持维新变法,被慈禧削籍归里,回籍后隐居于虞山西麓鹁鸽峰(常熟人称白鸽峰)墓庐。
翁同龢为周木诰命题跋的事情发生在他归乡之后的1898年,他日记中还提到了这件事:“初九日(8月25日),……题周近仁(周木字)先生诰敕卷后,匣付周三大令毋失。”
翁同龢所说的这位周三大,是周木的嫡系子孙。说起来,翁同龢与周三大颇有缘分。原来,翁同龢先人的墓茔就在周木墓后,墓地于道光末年从周氏族人周奎香手中购得。而这位周奎香其实并非周木嫡系后裔,周木的嫡系子孙是目不识丁的守墓农夫周三大。周奎香侵夺了周家西北山上的诸多墓地,并且次第割售,他对周三大手中保存的诰命也窥视已久,但一直未能得手。周三大找到翁同龢,诉说自己的烦恼:“家世有辟火古锦,已割裂矣。城中周奎香屡欲以白米一石易去,吾弗愿也。”
翁同龢听了这番讲述,要来周三大家传的“辟火古锦”细看,这才知道原来周三大竟是周木的直系后人。翁同龢忙命人将已破损的诰命修复装裱,并题写跋文,然后交给周三大,嘱咐他世代妥善保管。
辛亥年间风声紧,周家后人将诰命埋进土里
翁同龢去世十五年之后,他的侄孙翁斌孙为这轴诰命题写了另一段跋文。
在跋文中,翁斌孙说,叔祖父曾让他读过这幅诰命,并告诫说:“农夫犹知爱护其先世手泽,尔辈可勿念哉!”叔祖父去世十五年后,翁斌孙到鹁鸽峰扫墓时,遇到周三大的儿子根根,根根展示了家传的诰命。然而,由于辛亥年间风声紧,周家人将装在盒子里的诰命藏进了土里。等到拿出来时,诰命已经霉损脱落,盒子也坏了。翁斌孙请人将诰命修复装裱,送回周家,叮嘱他们妥善保管,不要轻易示人。
由于周家数十代后人的珍藏,以及翁家的关怀照顾,这一轴诰命得以保存至今,并在1985年由江苏省档案馆征集进馆。
这轴诰命所用织锦可能是南京造
周木后人周三大曾向翁同龢描述,祖传诰命是“辟火古锦”制成。诰命使用的材质到底是用什么做的,竟然神奇到能辟火?记者就此采访了南京云锦研究所所长王宝林,王宝林说,明清诰命使用的材质,应该都是织锦。诰命和龙袍一样,在明朝都是御用品,都必须是官办织锦机构才可以织造。
王宝林说,当年,这件“诰命”很可能就是在南京织成,因为从元朝开始,南京就开设了东、西织染局,这两个织染局专为皇家服务,所有织品都是官方指定的,包括当时皇帝封赠官员的专用文书。
那么这份诰命为什么会那么神奇?云锦大师郭俊说,就材质而言,其实就是蚕丝线,并没有什么“秘密武器”。只不过,因为和皇帝联系在了一起,就格外增添了一份神秘气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