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版:时事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4年1月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南极大营救

  1月2日下午,中国“雪龙”号科考船上的“雪鹰12”直升机飞行6架次,成功将被困南极海冰中近10天的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所有52名乘客转移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破冰船上,至此,一波三折的南极大营救终于成功完成。在南极,有船只遇险,距离最近的船只必须前往救援,这是南极考察的国际惯例。

  中国“雪鹰”危急时刻出手

  飞行6架次转移52名乘客

  俄罗斯运输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是一艘“冰间航行级”旅游船,载有一支澳大利亚科考队和来自数国的游客。船长介绍说,该船运载的澳大利亚科考队于去年11月末启程,该船原本计划驶往澳大利亚的麦夸里岛,但是最终受困在南极海冰中无法动弹:距离南极海岸约有180公里,距离北部浮冰区边缘还有不到20公里。

  这艘船于1982年在芬兰建成,原被用于科学考察。但在其科考生涯中,该船从未到达过南极或北极。

  俄罗斯船被困南极近10天

  2日早些时候,被困俄罗斯船只“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的俄罗斯科考队领队克里斯·特尼教授在个人微博客上宣布:“中国直升机已经抵达。我们百分之百确定要走了!非常感谢所有人!”特尼稍后在微博发布一段视频。视频中,当天下午5时30分左右,中方直升机抵达他背后的冰面。特尼兴奋地说:“如果一切顺利,我们大约一个小时后就会起飞。”

  当首批12名乘客搭乘“雪鹰12”直升机,抵达“南极光”号补给船附近,由一艘小船送往“南极光”号后,“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船长基谢廖夫激动地告诉记者:“中国直升机已经把(首批)乘客接走了!”

  俄船长激动宣称:中国直升机来救我们了

  喜大普奔

  特尼教授发布的视频显示,“雪鹰12”降落在划定区域。轮胎接触冰面前,直升机在空中悬停片刻,调整位置,然后平稳降落。数名身穿橘红色科考服的中国应急救援海冰工作组人员走上冰面,直升机随后飞回。工作组人员随后完成对着陆冰面的勘察,直升机开始第二架次飞行,把第一批受困人员送走。

  按照预案,“雪鹰12”第一个飞行架次是把海冰工作组运到“绍卡利斯基院士”号附近冰面,勘察冰层厚度,铺设直升机降落的木板,以防直升机下陷或侧翻。与俄方人员沟通协调后,“雪鹰12”第二个飞行架次才开始转移受困人员。

  海冰工作组由12名队员组成,由中国科考队副领队徐挺担任组长,包括4名机组人员、5名海冰专家、1名船员和1名新华社记者。除勘察冰面,其他工作包括准备救援设备和物资、与俄方联络、设置等待区和登机区、指挥登机、清点外方人员。

  最终,花费四小时,直升机飞行6架次,成功将被困南极海冰中近10天的俄“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上所有52名乘客转移到澳大利亚“南极光”号破冰船上。

  胆大心细

  第一次飞行运送队员勘察着陆点冰情

  后续飞行才运送受困人员分批次撤离

  救援前的准备工作,丝毫不能马虎

  直升机救援面临三大挑战

  “雪鹰12”直升机正驾驶贾树良机长认为,用“雪鹰12”直升机援救俄罗斯船被困人员面临三大挑战。

  挑战一:南极天气瞬息万变,导航和气象保障条件有限。

  挑战二:冰有多厚,能不能承载直升机的重量?雪有多深,会不会在降落时被旋翼吹起来,令人看不清降落地点?这些都是最大的安全风险。”

  挑战三:“雪鹰12”此次跟随“雪龙”号航行,主要是承担物资运输任务,没有安装吊臂、吊篮、绞车等专业救援设备,因此不能悬停在空中实施救援,必须降落在冰面。

  一些地方的海冰厚达3米

  “雪龙”号多种救援方案因此受挫

  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救援一波三折,中国“雪龙”号、澳大利亚“南极光”号等救援船几次试图靠近,但遭到恶劣天气阻拦,暴风雪、大风、降雨、浓雾和海冰让救援人员一次次无功而返。“雪龙”号上月28日一度行驶至可以看得见“绍卡利斯基院士”号的位置,但一些海冰厚达3米,厚度和密度都远远超过“雪龙”号的破冰能力。

  “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去年11月28日从新西兰出发,圣诞节前一天、即12月24日被暴风雪困在距离澳大利亚最南端塔斯马尼亚岛以南大约2700公里的冰海中。“雪龙”号上月25日接到澳大利亚方面的电话,得知“绍卡利斯基院士”号被浮冰困住,急需救援。

  52名获救乘客包括科考人员、游客和随行记者,参加澳大利亚首支科考队考察南极100周年活动。该船无沉没危险,物资可支持数周,22名船员将留守,等待浮冰消解,人船脱身。

  救援 困难

  新华社记者目击:俄船周围的海冰凶猛

  凶险海冰

  大小浮冰铺满了海面,几乎见不到蓝色的海水。天际线尽头,一座淡蓝色的冰山脚下,停着被困的俄罗斯船“绍卡利斯基院士”号。不到7海里的距离不算遥远,但中国的“雪龙”号却可望而不可即。

  南极浮冰是海冰形成后,在风、海水、潮流及潮汐的作用下,发生破碎而形成的大小不一碎块。“雪龙”号周边的浮冰,面积最大的超过了好几个足球场,面积最小的也像一张桌子。

  大多数浮冰至少有3米至4米厚,而“雪龙”号属B1级破冰船,只能以1.5节的航速(约每小时2.8公里)连续破1.1米厚的冰。放眼望去,浮冰区“沟壑纵横”,块块浮冰在挤压作用下,破碎的冰不断上隆,形成了一条条冰线、一堵堵冰墙、一座座冰丘,如同海面“白色游击队”,威胁着接近南极大陆的航船。综合新华社消息

  2日,两只企鹅在俄罗斯“绍卡利斯基院士”号前“亲吻” 新华社记者 张建松 摄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