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
老姚 51岁 安徽亳州人
老姚来南京26个年头了,靠小小的蜂窝煤,他把3个子女拉扯大,还买了套90多平米的房子,在南京扎下了根。随着天然气、液化气的普及,以及老城旧房拆迁步伐的加快,用蜂窝煤取暖烧饭的人越来越少,老姚的煤厂也面临拆迁。看到干了大半辈子的行业日趋没落,老姚失落又无奈。
现代快报记者 赵守诚
[变迁]
从拉板车送煤到自己开厂
老姚叫姚彦华,1963年出生,25岁前一直在老家安徽亳州务农。1988年,他一个人跑到南京闯荡,经老乡介绍,在中华门内秦淮煤基厂做送煤工。
老姚能吃苦,一天要送4000个蜂窝煤,工资是10元。那时物价低,一碗油渣鸡蛋面只要七八毛钱,每月房租只要3元。他省吃俭用,手头渐渐有了积蓄。1989年底,迈皋桥出现个体煤基厂,老姚深受触动,“我也想试试。”
说干就干。老姚回到安徽老家,凑了1万多元,在南京办起了煤厂。他招来十多名老乡,他负责生产,老乡负责拖板车送煤。
从凭票供应到随叫随到
当时蜂窝煤实施按计划凭票供应,送煤工拖着板车送到居民家门口,用户凭发的煤票拿煤。
老姚算得上较早吃螃蟹的人,当时南京每个区县只有2至4家煤基厂,都是国营集体性质。老姚较早开办个体厂,生意红火,第一年本钱就挣回来了。在所街开厂干了一年后,由于送货成本较大,老姚又转移到下关郭家山,继续办厂,规模扩大了一倍,日产蜂窝煤2万个。两年后,由于厂区拆迁,他又搬到白云亭。2000年前后,他又搬到煤炭港6号,一直干到现在。
随着个体户增多,市场竞争愈加激烈。买蜂窝煤不再需要煤票,一个电话就送货上门。
从国企垄断到市场开放
在从计划到市场的经济转型中,煤基市场也经历潮涨潮落。老姚说,1990年到1993年,是最挣钱的一段时间。那时市场刚放开,他属于较早从事个体生产的,没压力,挣钱容易。
从1995到1997年,蜂窝煤市场逐步放开,因为不需要什么技术,投入低,不少送货工也自己开厂。老姚说,他统计过,从1997年到2000年,南京仅江南地区一下子冒出90家个体煤基厂,国营煤基厂基本被冲垮。2003年到2007年,煤基厂几乎遍地开花,仅三汊河大桥到五塘村一带就有18家。
煤基市场严重饱和。此外,随着煤气罐、管道天然气进入百姓家庭,煤基厂生存艰难。如今,南京主城的煤基厂寥寥无几,老姚说,他的厂算是最大的一家了。
[现状]
买煤的大多是饭店和麻将档
姬传富是老姚厂里的一名送货工,近日,现代快报记者随他送了一趟煤。姬师傅骑着三轮车,车上堆着高高的煤,送到两公里外挹江门一家牛肉面馆。货送到后,姬师傅用木板将煤送到厨房。面馆老板说,开店好多年了,习惯用蜂窝煤,煨骨头汤炖牛肉,比煤气灶烧出来的香。
姬师傅说,他送煤已经18年了,现在的客户基本上是饭店和麻将档。居民家只有几户老年人还用。
市场不景气,老姚准备改行
靠小小的蜂窝煤,老姚把3个子女拉扯大,还买了套90多平米的房子,在南京扎下了根。如今,两个女儿都已大学毕业走上工作岗位,儿子今年也将大学毕业。
老姚说,现在老下关一带拆迁量大,一方面用户减少,另一方面,他的煤基厂也要拆迁。现在雇一个工人一天要100多元,成本大增,用户又少,实在不行,他已做好改行准备。“或是到工地,或是打零工,小车不倒只管推,得改行另起炉灶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