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医师王宇澄举报他的导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正敏涉嫌学术抄袭、科研成果剽窃、院士申报材料造假等问题。记者经过一个多月的明察暗访,发现了更多鲜为人知的秘密。(详见今日快报A2版)
在中国,论文抄袭司空见惯,可是有人居然凭借造假骗取国家数千万元科研经费,凭借“山寨发明”一举成为中科院院士——这是多么荒诞!
院士,多么崇高的荣誉。怎能想象,一个人竟能凭借抄袭成为院士,又怎能想象,堂堂院士竟能如此斯文扫地,做出坑蒙骗的勾当。这是对院士评选的辛辣讽刺——在王正敏申报院士过程中,复旦大学学术规范委员会曾认定其申报论文材料有“不实事求是”行为,为何王正敏还是能通过重重关卡成功当选院士?这是对科研成果评定的辛辣讽刺——王正敏研制的人工耳蜗明明是质量低劣的山寨产品,为何能通过层层评审被认定为“拥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
重重关卡,重重失守,这大概就是欺世盗名者层出不穷的原因。也正因如此,纠错、认错、查处显得异常艰难。把丑闻捂住,不是对院士声誉的维护,恰恰是对院士声誉的败坏。
王正敏“造假门”丑闻,远远超出了学术范畴。如果央视的报道属实,王正敏显然没有资格再做院士,而且,骗取国家数千万元科研经费、致使49名临床试验志愿者受到伤害等,已经涉嫌犯罪,应被追究刑事责任。
无论如何,这起院士“造假门”不可成为烂尾新闻,包括中科院、复旦大学在内的有关各方有责任将事实调查清楚,将真相公布于众,给公众一个权威说法。
浙江 晏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