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住江宁胜太路附近的陈锡兰一头花白的头发,精气神特别好,一点也不像一个已经步入耄耋之年的老人。
这两天,80岁的她一心在为女儿的50岁生日做准备。“儿子过50岁我也没弄这么隆重,但女儿就不一样了。”陈锡兰笑呵呵的,她拿出一个袋子,里面装满了女儿从出生到成人的所有“证明”。
出生证、新生婴儿记录卡、成绩册、毕业证,还有学生证、工作证……陈锡兰说,“我给她准备的这份惊喜大礼,是花钱也买不到的!”
现代快报记者 郝多
有心 当年的出生证保存完好
下个月的31日,女儿宋女士要过50岁生日,好几个月之前,陈锡兰就开始筹划了。
“去年老伴去世,所以一直在整理旧物,这不,就把孩子们的‘老古董’都整理出来了。”陈锡兰说,三个孩子里,儿子的东西不太多,就女儿的东西又多又全,“我这个女儿学习好,三好学生的奖状就一沓,还有优秀干部的奖状。”
“第一张,就是这张出生证。”陈奶奶从一个小塑料袋里拿出一张巴掌大的方纸片,上面写着“婴儿出生证”,是南京市卫生局发的。上面除了婴儿的基本信息外,还有父母姓名、胎次、住址和接生单位。而更有历史感的,则是出生证上方盖的三行蓝色章:出生产妇营养餐及絮棉票已发。布票补助六尺已发,婴儿每月四种计划票已发。
“那时候是计划经济时代,物资也比较紧缺,但国家对产妇还是有特殊照顾的,所以要发布票、絮棉票。另外的四种计划票是指粮票、奶糕票、红糖票,还有半斤的猪油票。”陈锡兰说,印象中,产妇还可以一次性多拿六两肉,“但是要分三次拿,一次只能拿二两。”
除了出生证,陈锡兰还保留着妇幼保健院的新生婴儿记录卡,上面记录着女儿当时出生的体重、身高,以及脐带脱落的时间。
有爱 这份礼物,她一定喜欢
“生出来之后就是上学啦,你看,从幼儿园到小学,女儿所有的成绩报告单都在这里。”陈锡兰悉心地保存着,并用夹子仔细地夹好。
小学毕业后,宋女士进入南京市第二十六中,高一时,学校改成了中专,宋女士继续就读建筑机电专业。1984年,宋女士中专毕业,留校任教,学校的推荐书,陈锡兰至今还收着。
之后,宋女士一边工作,又一边报考了南京航务工程专科学校的函授班,而这次,连准考证妈妈都还保留着。
“我女儿从小学习就好,奖状也多,整理起来真是越看越高兴。”虽然宋女士也已经迈入50岁的门槛,但在陈锡兰的眼里,女儿永远都还是当年的那个小姑娘,“看着这些证书上的照片,就能想起她小时候的样子,回忆起很多事。”
陈锡兰说,作为母亲,女儿过50岁生日,她当然要“表示表示”,“她经济条件好,不会要我的钱,给她买礼物,她也不会要。我就想着,不如把这些见证她长大的‘老古董’整理出来送给她。”陈锡兰的话语里满满都是爱,“我想她看到这个,一定会喜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