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1版:新都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12月30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现代快报网
南京民俗“活辞典”离去
今后,市民再也听不到王涌坚老人韶南京的风俗习惯了

  “小寒时节,老南京讲究吃菜饭……”再过一个星期,就是二十四节气中的小寒了。每年这个时候,南京著名民俗专家、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顾问王涌坚老人,总要给我们讲讲老南京人在“小寒”时节的一些习俗。遗憾的是,今后再也听不到王老如数家珍地韶那些老南京的风俗习惯、历史掌故了。12月28日下午,王老因为心脏衰竭,在医院辞世。今天早上将在西天寺殡仪馆举行追悼会。现代快报见习记者 吴頔

  老吴经常向他请教

  以往每到一些年节,现代快报记者和同行们都会采访民俗专家,讲讲老南京年节和相应的民俗,大家都会不约而同地第一个想到王涌坚。

  出生于1940年的王涌坚,是苏州人,20岁来到了南京市话剧团工作,年轻时就非常热爱研究民俗文化。

  南京名嘴、“听我韶韶”节目主持人吴晓平接受现代快报记者采访时,提到王老,动情地说:“他是一位非常好的老人,很有激情、很有热情。”

  吴晓平和王涌坚认识有十几年了。老吴做记者时,和王老就有过不少接触机会,向他请教老南京的民俗。6年前,老吴担任“听我韶韶”节目主持人后,由于工作的缘故,和王老有了不浅的缘分。在老吴印象中,王老常常随身携带一个老样式的小笔记本。“上面写满了密密麻麻的字,都是王老平时做的各种民俗记录,包括南京街巷里的民俗俚语、民间俗语,等等。”老吴说,王老和一般的民俗文化专家很不一样的是,王老的民俗文化知识都是脚底板走出来的,很多知识书本上找不到,是王老走街串巷得来的。所以,王老的很多民俗记录也和一般民俗专家的不一样,更多的是朗朗上口的段子,而不是枯燥干瘪、学术性强的记录性文字。“他是一位非常认真的民俗专家,几乎是走到哪儿记到哪儿,本不离手。”

  他是南京民俗“活辞典”

  除了这些,像极了南京的一本民俗活辞典的王老,对老南京的各种民生风俗,特别是对老城南一带的风土人情、历史掌故等都非常熟悉。

  十多年前,秦淮文史专家高安宁与王涌坚相识,对南京民俗文化、秦淮文化等都很热爱的两人一见如故。2007年,高安宁和王涌坚先后来到广西桂林和杭州等地学习观摩《印象刘三姐》《宋城千古情》等大型实景演出。随后,王老又认真系统地研究了秦淮两千年历史文化。在这些基础上,大型水上实景演出《夜泊秦淮》华丽地诞生了。由“六朝风雅”“唐宋风韵”“明清风俗”等5个场景组合而成的大型演出,精彩地展示了自东晋以来瑰丽溢彩的秦淮历史文化,反响强烈、好评随之而来。自2007年首演至今,平均每年演出200场,共演出达一千多个场次了。

  “王导非常有才华,记忆力很强,很勤奋,让我佩服,”高安宁说,《夜泊秦淮》的演出台本是王老亲自策划撰写的,王老还常常学以致用,将从历史文献资料中研究、习来的民俗应用到演出中,丰富演出内容、内涵和文化底蕴。

  “王老对南京民俗、秦淮民俗文化都非常了解,他就是南京的一本民俗活辞典。”高安宁这样评价说。

  家人也成了“民俗通”

  王涌坚很爱好学习,从年轻到老,都没有放松过对南京民俗的学习和研究。

  “他喜欢动脑筋,家里的书很多,书架子上一排排的书都不是做样子的,基本都被他翻看过。”王涌坚老伴告诉现代快报记者,年轻时的王老记忆力非常好,大脑好似电脑一般,能精确地记住某一个民俗故事的出处、具体的页码等。“2010年之前,身体还非常好,就这两三年,体质变差了,大脑变得迟钝了。”老伴说,王老身体好的时候,常常是在家先查阅相关书籍资料,然后再外出去找相应的地址、进行实地的了解。

  隆冬季节有“大雪腌肉”的习俗,小寒节气讲究吃菜饭,老南京还有逢“九”吃一只鸡、每天一个鸡蛋的进补习惯,春节前的掸尘风俗…… 受王涌坚影响,现在老伴聊起南京老民俗来,也是如数家珍。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