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在雨花台功德园,长眠着很多科学家和艺术家,他们的名字也许您并不熟悉;天文、土壤、古生物、化工、物理、水利、航天……他们的科研也似乎离我们的生活很远。但就是这样一群人,为我们生活的时代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发现》周刊联合雨花台功德园共同推出“学界大家”,为您介绍这些学界风云人物的传奇故事。
时钧(1912-2005):江苏常熟人,中共党员,著名的化学工程学家,教育家。1934年毕业于清华大学化学系,公费留学美国。1936年获缅因大学造纸工程硕士学位,后转麻省理工学院专攻化学工程。抗日战争爆发后,1938年毅然离美辗转返回祖国,历任中央工专、重庆大学及中央大学等校化工系教授、系主任;解放后历任南京大学、南京工学院、南京化工学院(大学)及南京工业大学教授、系主任和名誉系主任等职。1980年当选为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院士)。在化工热力学、膜分离技术以及吸附、干燥等领域取得了突破性的研究成果,获得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荣获“全国化工有重大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
在南京工业大学江浦校区,有一处别样的风景——时钧纪念园。据说,这是我国高校为已故科学大师修建的第一个纪念园。
在时钧园中,有一尊著名雕塑家吴为山雕刻的时钧院士像。他面露微笑,似在凝神遐思,又似在喜悦地等待,他深邃的目光,仿佛在举目远眺,又仿佛在亲切地注视着眼前的学生。
作为化工教育的“一代宗师”,时钧院士把六十多年的生命都奉献给了他挚爱的校园。如时钧园的铭文所写:“时钧先生虽然已如黄鹤仙逝,但他的人格魅力犹如长江之水,滋润着南工大人的心田,激励着南工大人奋发前进。他是全体工大人的楷模,作为每一位工大人,我们要永远铭记时钧院士严谨治学、淡泊明志、甘为人梯的大师精神。” 现代快报记者 王凡
考入清华化学系,公费留美专攻化学工程
时钧,1912年12月13日出生在江苏常熟县辛安乡刘巷村。他天资聪颖,5岁就入学,高小时就喜欢读《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封神演义》等章回小说,而且和同学比赛,能把三国的回目、水浒一百零八将的名字背得滚瓜烂熟。他惊人的记忆力,和从小强记的磨炼不无关系。
18岁时,时钧以上海考区第二名的成绩同时被清华大学和中央大学录取。时钧选择了清华,并且因为化学考分最高而进入化学系。在四年所学的课程中,除了两门外,都是“优”或优以上的成绩,曾荣获最高荣誉“裴克”奖学金。
1934年,时钧本科毕业,考取清华大学第二届公费留学生。化工学科仅有三个名额,其余两名是研究生。按规定在国内实习一年后,1935年8月,时钧和同学由上海乘坐杰克逊号海轮驶往大洋彼岸的美国。同船前往的有钱学森、张俊祥、徐芝纶等一批风华正茂的少年。
时钧被指定进入缅因大学攻读造纸专业,仅一年时间就获得了工学硕士学位。随后,赴麻省理工学院专攻化学工程。
国家有难,毅然回国当“娃娃教授”
七七事变后,身在异邦、心系祖国的时钧怀着“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抱负,婉言谢绝了导师怀德曼教授的盛情挽留,毅然携妻儿回到了灾难深重的祖国,渴望实现科学救国的理想。
当时钧做了这个决定之后,很多美国人都不理解。“为什么要回到打仗的地方去?”“因为我们是中国人。”这样简单、坚定的回答,今天听来是那么的震撼人心。
时钧在重庆落脚,开始了一生的执教生涯。他先后受聘在中央工专、兵工大学、重庆大学、中央大学等学校任教,主讲《物理化学》《化工计算》《化工原理》《工业化学》《化工热力学》《化工经济》等多门功课。抗战胜利后,回到南京,任中央大学教授兼化工系系主任,同时仍兼任重庆大学化工系教授及系主任之职。现在已是著名教授、学者的门生们忆起当年上时钧课的情景,依然是津津乐道。
陈家镛记得,1942年初夏,时钧到中央大学化工系任教,讲的第一课就是化工热力学课程,同学们见这位老师年轻,课又讲得非常好,加之受聘教授时年仅27岁,就给时老师“Baby Professor”(娃娃教授)的美誉,深受同学们的敬重和爱戴。
1948年考入中央大学化学系的闵盘荣回忆道:“时老师年轻,长得很帅,但语气平和。他首先问了我们每一个人的姓名以及简单的情况,后来他都知道每个人的名字了,记忆力超凡。”闵盘荣还记得时钧当时对学生们说的话:“化工事业是一项对国家、对老百姓都十分重要的事业,从事化工事业是一项十分光荣的事,希望大家热爱化工事业。化学工程师是一位魔术师,可以将物质变幻莫测。”
参与制定科学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受毛主席周总理接见
新中国成立后,时钧继续以满腔热情投入化工教育事业中。1952年全国院系调整,时钧担任南京工学院化工系主任,同时受命创建我国第一个硅酸盐专业,培养出了我国第一代水泥专业毕业生,为我国无机非金属材料专业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
上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曾经想调时钧去清华执教,时钧的学生听说之后,非常担心老师离开,为了不让他走,甚至在家门口打地铺,生怕他半夜离开。最终,时钧还是留在了南京。
1956年秋,时钧和汪德熙、汪家鼎等教授联名上书高教部,建议在化学系设置化学工程专业。1957年初,建议得到批准,同时高教部指定时钧负责制订教学计划,筹划创建化学工程专业。当年,天津大学、华东化工学院(现华东理工大学)开始招生。
1956年,在周恩来总理的亲自主持下,我国一流的科学家云集首都,制定《1956-1957年国家科学技术发展远景规划纲要(草案)》,设计中国科学的未来。时钧作为科学家、教育家的代表应邀赴京参与其中。当毛主席亲切接见他们,周总理与代表们一一碰杯的时候,时钧的眼睛里噙满了泪花。44岁的时钧暗下决心,要把自己的知识和才华毫无保留地奉献给伟大的祖国。
然而,因为历史原因,时钧1957年到1979年度过了人生中的坎坷岁月。但即使这样,他依然天天坚守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在极其简陋的条件下从事科学研究。
66岁重登讲台,86岁编撰《大百科全书》化工卷
1979年,66岁的时钧受命重组南京化工学院化学工程系,再次担负起系主任的重任。同年冬天,他赴美国出席国际学术会议,耳闻目睹国际化学工程的迅猛发展,他寝食不安,深深感到,我们落后了!
访美期间,他的一些学生一再表示要在生活上资助他,要他留下来养老,时钧都一一谢绝了,但他毫不客气地要他们资助自己国内的弟子出国学习、进修。这些人学成之后都按时回国,学有所成。
时钧重登讲台,为本科生、研究生上课,为了提高教学质量呕心沥血,有时一连要讲四节课。因为学校工作进展不理想,时钧还曾焦急落泪。时钧的学生陆小华说:“时先生不仅是一位科学家,同时也是哲学家。他带研究生,从不把学生当小孩子看,而是给予我们客观的前瞻性的指导,挖掘我们自身的潜力。”
与此同时,时钧在化学工程学科领域组织和开展了系统的科学研究,在“流体相平衡和基础物性测定”“膜科学与技术”两大领域取得了重大成果。先后获得了“全国化工有重大贡献的优秀专家”称号、“何梁何利科技进步奖”、第二届“刘永龄科技奖”以及其他多项国家和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并成为我国首批享受政府特殊津贴的专家学者。
1998年,86岁高龄的时钧主持完成了《化学工程手册》新版以及《大百科全书》(化工卷)的编撰工作。
桃李满天下,视学生研究成果为最好礼物
执教六十多年,时钧桃李满天下,众多门生在多种学科领域里成为中外闻名的科学家,有十多位荣任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工程院院士。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他又以“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精神培养了七十多名博士、硕士。时钧当之无愧地赢得了“化工教育一代宗师”的尊号。
每年过年时,时钧的历届学生都会前来看望,陪他谈谈学校和校友的近况。每当谈到某位校友工作中有所成就、家庭幸福,他都非常高兴。
在回忆恩师时,上世纪80年代时钧的博士研究生徐南平说起一件小事:“我答辩结束回程时,身无分文,时先生悄悄地将50元钱塞进了我的衣兜里。”80年代时钧的本科学生居沈贵、邢卫红,忆起与老师一起走路时的日常对话。“时老师,我替你拎包吧”“不啦,我的包是锻炼手劲的,不重。”……
正是时钧有声的教诲和无声的行动,让学生们懂得如何做人,如何从教,如何教学,如何忠于事业,潜移默化地影响了他们的一生。时钧去世之后,一位学生曾说过这样一番话,听了让人唏嘘,“每年都要回来向老师汇报成绩,老师走了,不知道我的成绩该向谁汇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