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发现》周刊报道了南京陶谷新村几处隐秘的民国建筑。历经几十年的风云变幻,许多宅子早已易主,但是在寻访中,记者意外得知,陶谷新村19号当代著名珠算学家华印椿旧居目前由其后人居住。华印椿还有一个身份,是著名数学家华罗庚的老师。敲响院门,现在的主人带领我们走进了一段百年沧桑的故事。 现代快报记者 王凡
花园中伫立着一尊华印椿先生雕像
陈嘉懿,陶谷新村19号现在的女主人,当代中国著名珠算学家华印椿的儿媳。“房子是老公公留下的,我1962年来南京,后来嫁给他儿子,在这里一住就是半个世纪……”
陈嘉懿是上世纪50年代清华大学的高才生,她的爱人、华印椿的小儿子华兴邦,则是北大研究生毕业。掰开手指算算,家里有四个读清华,一个上北大,还有第三代是美国哈佛大学的博士后。华印椿的治学态度对后代的影响可见一斑。因为华兴邦目前身居国外,陈嘉懿做起了讲述人。故事先从这幢建筑说起。
陶谷新村19号建于上世纪30年代,是华印椿从陶谷新村17号主人、原金陵大学农学院教授郝钦铭手中购得的。这是一幢假三层小楼,民国风情,青砖黑瓦,带有老虎窗和烟囱,院内还有个大花园,门头上写着“珠苑”。花园中,伫立着一尊华印椿先生的雕像,被鲜花围绕着。
历经岁月洗礼,老宅的地板早已都蛀了。为了完整保护老建筑,陈嘉懿亲自购买建材、设计方案、并监督施工,将房子保持原貌进行了三次整修。
她竭尽全力的保护,只因为这里是华印椿一生中最重要的地方。
17岁任教,29岁出版第一本珠算专著
华印椿是无锡人,出生于1896年。他幼承家学,17岁便从事珠算教学工作,担任无锡西漳天上市第一国民小学算术珠算老师。
当时,珠算教学都以熟读上法、退法为启蒙方法,学生在不能全部理解口诀的状态下死记硬背,教学效果不佳。华印椿从商务印书馆出版的《教育杂志》中得到启发,大胆以五的分解与合成以及减、加补数解决进十加和退十减,以此代替上法、退法。这样做在当时是需要勇气的,因为很多人认为这是离经叛道标新立异的行为,他大胆变革,并运用启发式的教学,终于得到肯定,并受到嘉奖。
1920年到1927年,华印椿在无锡公益工商中学和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教授数学和商科珠算。在那个年代,不少书报上介绍外国人重视研究中国珠算而不断创新的消息,激起了华印椿这位青年教师发奋研究珠算的志向。
从此,华印椿和珠算结下了不解之缘,孜孜不倦地研究宋代以来的有关史料,并留心搜集民间的各种简捷算法,积极探索运算方法。1925年,他29岁那年,出版了第一本专著《珠算速计法》。问世后流传海内外,再版了20多次。
提倡珠算速计,率先在练习题上给学生“限时”
新中国成立后,百废待兴,尤其是经济建设的蓬勃发展促进了珠算技术的普及和提高,华印椿先后编写出版了《财经珠算》《大众速成珠算》《百分比简捷算法》《珠算教程》《大众珠算》《革新珠算》《简捷珠算法》等许多书籍,受到广大珠算工作者的欢迎,为珠算工作者提供了一批得力工具。他提倡算具的革新、算法的改进,认为珠算、笔算、心算“三算结合”,能提高学生的计算能力,因此极力倡导“三算”结算的方法。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三算”结合教学渐渐形成了风气。华印椿回到南京后,协助南京师范学院(现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在江苏各地推动“三算”结合的教学实验,并且推动了“三算”课本的编写,为我国珠算事业的发展,开辟了一条新路子。
在华印椿的著作中所介绍的各种算法,不论是创新的或是整理的,都密切与当时的社会经济发展需要相结合。他在《珠算速计法》中提出:“计算迅速为珠算之特长,如失去其特长则无价值……勤习固属必要,而又赖于方法之简捷。”这是强调珠算速度的最早论点,并首先在练习题上标明要求在“几分几秒”内完成计算。
华印椿对一切有利于运算速度提高的方法都十分推崇,他极力提倡加减算不用口诀,拨珠通过练习以达到条件反射的水平。
驳斥日本人观点,论证算盘是中国的独创
华印椿在学术上一贯治学严谨,实事求是,从不迷信洋人和古人,多年来他撰写了多篇论文,澄清了古今中外珠算方面的谬误与讹传。
1954年日本珠算界权威山崎博士发表了“中国算盘来源于罗马”的观点。华印椿凭着他数十年研究的阅历,深知我国的算盘是经过筹算、珠算板的发展过程改进而成的,完全与罗马无关。
我国劳动人民的伟大创造岂容抹杀?华先生认为这关系到中华民族对世界文明进步的贡献,关系到我国古代科技发明在世界科技史上应有的地位和荣耀。从1970年开始,他废寝忘食,跑了许多图书馆,翻阅了大量的资料,终于在1978年写出了《论中国算盘的独创性》一文,发表在《数学的实践与认识》1979年第1期,针锋相对地彻底否定日本人提出的四个论点,令人信服地证明算盘是中国人独创。
论文发表震动了国内外珠算界。日本全国珠算教育联盟会会长荒木勋和日本珠算史学研究会会长铃木久男等,分别发表文章承认算盘是中国发明的。1979年7月,荒木勋代表日本珠算教育联盟会赠给华印椿表彰状、金算盘、金钟。
艰辛创作15年,90岁高龄写成《中国珠算史稿》
珠算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可是,珠算的史实却零散遗缺。1970年,已经75岁高龄的华印椿痛感作为珠算创始国的中国竟然没有一本珠算史,于是开始搜集、整理史料,并一一进行考证,决心在有生之年完成珠算史的编写。由于古算史实的残缺,考证费时,他先后两次自费到北京查对孤本善本,一待就是一个多月,反复类比校勘。他这么辛劳,目的只有一个——为珠算学科填补一项不应有的空白。
经过15年的艰苦努力,40万字的《中国珠算史稿》终于脱稿付印,他的夙愿得以实现,那时华印椿已经九十岁高龄。将书名定为《中国珠算史稿》,而不是《中国珠算史》,很多人表示不理解,但是华印椿解释道:“这样大著作出自一人之手,难免有谬误之处,书名加上一‘稿’字,以期抛砖引玉,对珠算学术的发展是有利的。”
1979年,华印椿还赴北京参加中国珠算协会筹备会,当选主任委员,还在各方的主持下,成立了江苏省珠算协会,被推选为常务理事、名誉理事长,后来又被推选为中国珠算协会顾问。虽然年事已高,但华印椿还积极为协会出谋划策。
华印椿就这样为祖国的珠算事业一步一个脚印地工作着,直到1990年去世,在珠算事业上辛勤耕耘了77年。他也由此成为近代唯一终身从事珠算研究的学者。
华罗庚曾经三次到陶谷新村19号拜访恩师
在上海中华职业学校教数学时,华印椿的学生中,就有后来大名鼎鼎的数学家华罗庚。
陈嘉懿说,华印椿常常谈起这位学生,说他学习非常用功刻苦。后来尽管因为贫困而退学,但他顽强自学,一心钻研数学,用5年时间学完了高中和大学低年级的全部数学课程。上世纪50年代,华罗庚来南京大学讲学时,曾经三次到陶谷新村19号看望恩师。可见,华印椿对他的数学“启蒙”是非常重要的。事实上,华印椿一生非常注重对中青年学生的培养,除了华罗庚,华印椿教出的学生还有很多颇有成就。
华印椿对子孙的影响更是潜移默化的,除了受他学术的影响,他为人处事的方法也在传承。比如他很节俭,珠算的草稿纸都是正反来写的。他非常注重子女教育,子孙们都在各自的领域学有所成,受他的影响也都非常孝顺,传承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