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14版:小日子·悦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12月28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为大地画像的人们
——大地测量随队散记

  【作者简介】

  金小明,高级记者、新华社四川分社副社长、总编辑。重庆市人,1955年6月出生,做铁道兵修过铁路,当知青修过地球,进工厂做过钳工。1982年毕业于四川大学中文系,同年进入新华社,当过记者、编辑,办过报纸,长期从事新闻业务管理工作。曾著有《风雨三峡梦》等著作,其多篇新闻作品获全国及新华社各种奖项。

  

  

  【内容简介】

  作者作为新华社记者,长期从事新闻采编工作,采写并发表了大量的新闻作品,其中多篇作品获全国及新华社各种奖项,本书是其优秀作品的整理结集。全书共分为四个部分:中国经济改革之初的雪泥鸿爪、中国曾经如歌的企业报道、中国大时代的草根弄潮和中国社会的闲言碎语,见证了改革开放的历程和成就。尤其值得一提的是,作者在书中占用很大篇幅,结合作品回味了当时的采访写作背景,阐述了新闻实战的独家宝贵经验,本书可谓一本不可多得的新闻实战宝书。

  地图是大地的画像。

  地图是生活的路标。

  目前我国发现最早的地图是从长沙马王堆汉墓出土的汉初《长沙国地图》《驻军图》及《城邑图》。

  我国进行的首次大规模大地测量是在清朝康熙年间,其时间之早、规模之大为世界上任何国家所不及。

  而今任何建设都离不开地图,而地图又离不开测绘。但是直到最近,我们随国家测绘局第三大地测量队和第五地形测量队进入新疆准噶尔盆地的浩瀚大漠和昆仑山西部的皑皑冰峰后,才深深体会到,那一幅幅大地的“画像”,是测绘队员用青春和热血、痛苦和泪水,以及对人民无私的奉献和对祖国深深的热爱凝聚而成的。

  这些为大地画像的人们是山之魂、漠之灵。

  

  手记一:水与生命

  准噶尔盆地古尔班通古特沙漠东缘。

  一马平川的戈壁滩满布红褐色的砾石,零零落落的骆驼刺和红柳焦渴地在灼风中摇曳。黑压压的“小咬”密密匝匝地围绕着我们这几顶孤零零的帐篷,叮在皮肤上如同针扎,而草虱子的叮咬,则让你痛得撕心裂肺……

  我们随国测大地三队一中队住的地方叫三个泉,它是方圆百里唯一见水的地方。实际上这里只有一股极细的泉水,且又咸又涩,流出100米左右就钻入沙中不见了。用它洗脸就像将头伸进了腌菜缸。因此,我们吃用的水都是从170多公里外的182团场运来的,自然大家对水就很“吝啬”。在这里,水就是生命,就是欢乐。

  这天,中队长卢玖林等5人分三路出发寻找埠北4号三角点。从图上看并不远,应该很快找到,可踏进沙漠就像一头栽进大海,茫茫一片黄沙,没有任何特征和参照物。从早上6点开始直到下午3点还是不见踪影。此时气温高达五六十摄氏度,沙海中连草都没有一根,根本谈不上遮阴。毒日下没多久就烤得人晕头转向,脚下沙流一踩一个窝,爬沙梁子进两步向后溜一步,走不多远就累得喘不过气来。与卢玖林同行的高元明实在走不动了,水也差不多用完了。

  “小高。这点水已经无法支撑我们两人找点了,你把望远镜和水拿着,插上测旗等我,不要动,保存体力,即使我不行了也避免同归于尽。”卢玖林把仅剩的小半壶水递给小高,蹒跚地向前走去……

  谁也不知道卢玖林是靠什么支撑着自己,总之,他没有倒下去,而且终于找到了埠北4号点。晚上9点,接应人员带着水找到了他们。令人感叹的是,在酷旱下等了6个小时的高元明抱着小半壶水竟滴水未沾,他说:“我要等中队长回来喝。”

  捧着这充满情谊的小半壶水,卢玖林和高元明这两个刚强的男子汉拥抱着痛痛快快地哭了一场。

  【内容简介】

  这是一名新华社高级记者的摄影随笔集。分为走进高原、走进非洲、走进北美和走进生活、走进俄罗斯五部分。内容丰富,图片精美,文字清秀,读来给人以美的享受,唤起人们走进大自然的冲动。另外,作者长期从事新闻报道,对社会演变,人物表情,自然山水等具有新闻敏感以及独到的审美意识,拍摄的藏区生活、非洲草原景色等图片,反映社会、人、自然之间的关系,有拍摄者的思想和立场,也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