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十八届三中全会首次提出“发展普惠金融”后,社科院金融所在三亚财经国际论坛发布了《2014中国普惠金融实践报告》。今年12月3日,由中国支付清算协会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发起成员单位召开的大会上,《互联网金融专业委员会章程》、《互联网金融自律公约》也已经相继通过审议。至此,普惠金融市场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而作为惠普金融的主体之一,P2P业务刮起了监管之风。
信用体系建立是难点
中国的普惠金融市场很大,初步估计就能达到上万亿的市场规模。在这块市场里面竞争,做好信用体系是很必要的。宜信CEO唐宁认为,普惠金融应该立足在小微,而信用是基础,突破靠创新。中国信用体系缺失,企业重建信用体系至少需“破费”上千万元。在过高的成本压力和持续经营商业理念之下,普惠金融注定不是“免费午餐”。普惠金融业务也是公司盈利的主要来源。
“宜信在普惠金融业务上的利润还没有准确的数据统计,但是与市场平均8%~9%的水平差距不大。”唐宁还告诉记者,普惠金融必须盈利才能够持续发展。普惠金融最大的耗费在于信用体系建设,而宜信仅在此资金上的投入就超过千万。“这些信用数据的建立都是基于人力投入上,也就是说,数据都是人跑出来的。P2P公司靠什么,就靠这个!”
P2P隐性门槛非常高
实际上,更多的P2P公司情况并不乐观。今年以来,近百家P2P公司倒闭或老板跑路。尤其是今年11月份,在央行分化P2P业务三大禁区之后,市场纷纷抱怨P2P行业门槛低、行业混乱。
从监管的角度来看,业内也期待行业能被规范。不得不承认,行业中存在不少的不规范,甚至是违规现象,由于P2P公司数量多,监管难度大,决定了政府在监管上可以采用多种形式,包括行业协会监管、立法监管、行政监管,等等。表面上,进入P2P行业是不难,但是隐性门槛却非常高。
例如,在信用体系建设上,P2P公司的资金耗费就相当惊人,没有实力的公司一般做不了。唐宁认为,行业隐性门槛高更多的是体现在企业软实力上。比如,如果公司缺少客户积累,其在业务资金的对接方面就会出现问题。只有累积了大量的客户资源的前提下,企业在开展个人对个人的资金服务时,才能避免断层。
未来P2P行业会逐步走向规范,更有效的手段是监管和自律配合。
现代快报记者 谭明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