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0版:民间档案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12月23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金陵、建业、建康、扬州、丹阳、江宁、蒋州、昇州、归化、上元……
南京历史上曾有过很多城名
  位于明孝陵内的孙权像
  如今的升州路
  现代快报记者 赵杰 摄
  乌龙潭内的放生庵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为资料图片

  说起南京历史上的名称,很多市民能一口气报出好几个:金陵、建业、建邺、建康、江宁、天京、应天府、上元……南京自古以来的名称,确实很多,有些为大家所熟知,有些则听上去显得有些陌生,比如,南京还曾经被叫做扬州、丹阳、蒋州、昇州、归化……今天我们就来探访一下这些名称背后的故事。

  现代快报记者 白雁 整理

  扬州

  丹阳

  曾有400多年被称作“扬州”

  “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其实是指去南京

  关于扬州,有个很有名的典故——“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典故出自南朝人殷芸编纂的志人轶事小说集《小说》。书中记载了一个有趣的故事:“有客相从,各言所志,或愿为扬州刺史,或愿多资财,或愿骑鹤上升。其一人曰:‘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欲兼三者。”意思是说,有几个人聚在一起,谈论着各自的志向,有人想做扬州刺史,有人想要很多钱财,有人希望长生不老。有个人则说,他的志向是“腰缠十万贯,骑鹤上扬州”,意思是别人的三种志向,他都想要。

  这里的扬州,是人们心目中的繁华富贵之乡。至今,人们夸赞起扬州,常常会引用到这个典故。可惜的是,长期以来,很多人都夸错了。因为殷芸笔下的扬州,指的并非今天的扬州,而是南京。

  传说上古时期,天下分为九州,扬州是其中之一。那时的扬州,指的是包括淮河、东海以及江南在内的广大区域。到了汉代,设十三州刺史,扬州是其中之一。不过,扬州自西汉设置以来,治所时常变化。东汉末年,扬州一分为二,南部属孙吴的有十四郡,治所在建业(今南京);合肥以北的扬州属曹魏,治所在寿春(今安徽寿县)。到了西晋,晋武帝司马炎平定江南后,将扬州刺史治所并入建邺(后为避西晋皇帝司马邺名讳,改为建康)。此后,历经两晋及南朝,扬州刺史的治所一直在建业(即后来的建邺、建康)。扬州是全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所在,东晋时,扬州刺史往往由宰相兼任,比如,东晋权臣、宰相王导就曾担任了20多年的扬州刺史。

  殷芸生活在南朝齐梁年间,他编纂的《小说》,其中提到的扬州,自然指的是当时扬州刺史治所所在地建康,也就是今天的南京。

  算起来,从东汉末年扬州刺史治所迁到建业,到唐高祖武德年间,将扬州刺史治所移到江都(今扬州),扬州作为南京名称的时间,长达400多年。

  丹阳

  曾有500多年被称作“丹阳”

  南京现在还有个地名叫“丹阳”,此丹阳非彼丹阳

  今天的丹阳,指的是镇江所辖的丹阳市。不过,在从东汉建安年间到唐天宝年间,长达500多年的时间里,丹阳一度指今天南京所在的地区。

  汉武帝时,设置有丹阳郡(又名丹杨),治所在宣城宛陵县(今安徽宣州),领有江乘、秣陵、丹阳、句容等17个县,隶属扬州管辖。公元221年,孙权将丹阳郡治所迁到建业,此后,一直到南朝的宋齐梁陈,丹阳郡的领地有变化,但治所一直在建业(后改名为建邺、建康),据《宋书》记载:“在长乐桥东,南临大路,城周一顷,开东南北三门。”从明代人绘制的地图看。丹阳郡治所的具体位置,在秦淮河以南、聚宝山以东、天印山以西略微偏北处。

  唐代的魏征等人撰写的《隋书》,曾如此描绘丹阳:“丹阳,旧京所在,人物本盛,小人率多商贩,君子资于官禄,市廛列肆,埒于二京。”意思是说,南朝古都丹阳的繁华,堪比唐朝的都城长安和东都洛阳。

  今天的南京市江宁区内,有一个丹阳镇,当地人俗称小丹阳。这个丹阳的历史,可以追溯到秦朝,当时是一个县。汉代,丹阳县隶属于丹阳郡,县的治所在小丹阳,也就是今天的江宁丹阳镇。同是丹阳,两个级别大不相同。

  蒋州

  隋唐时期曾两次改名为“蒋州”

  “蒋”指蒋子文,南京现在还有“蒋王庙街”

  南京历史上,还曾有过一个很不响亮的名字——蒋州。这个名字曾用过两次。

  公元589年,隋文帝杨坚派大兵南下,攻破陈朝都城建康,俘虏陈后主,结束了南北分裂的局面。隋朝军队占领南京后,为破除建康“王气”,将繁华的建康夷为平地。随后,隋朝在石头城设置蒋州。蒋州的得名,和城中的蒋山有关。蒋山就是今天的紫金山,汉代,这里叫钟山。三国时,孙权改钟山为蒋山,据说一方面是为了避祖父孙钟的名讳,另一方面是为了纪念在钟山脚下追贼而死的汉代秣陵卫蒋子文。

  蒋州存在的时间很短,公元607年,隋炀帝将蒋州改为丹阳郡。到了唐高祖李渊时期,又一次使用了蒋州的名称,不过,这次只用了一年。

  如今,蒋州的名字早已被淡忘,不过,在紫金山北麓,还有一条蒋王庙街,这个蒋和蒋州的蒋,都源于蒋子文。以前,蒋王庙街一带还有蒋王庙,如今也没有了。

  昇州

  唐肃宗把江宁县升级为“昇州”

  “升州路”和乌龙潭放生池都是“昇州遗迹”

  在南京城南有一条东西向的交通要道——升州路。这条路的名字大家耳熟能详,但路名的来历,知道的人却并不多。这个“升州”是指哪里呢?原来就是南京。

  唐玄宗天宝十四年(755年),爆发安史之乱,这场持续数年的叛乱,大伤中央政府的元气。756年,唐肃宗取代玄宗即位。两年后,将江宁县改为昇州,改名的原因,根据史书记载,“以金陵自古雄踞之地,时遭艰难,不可以县统之,因置昇州”。意思是说,金陵自古以来地位就非常重要,作为县显然不合适,所以提升江宁县为昇州。这里的昇州,显然有昇平之地的含义,寄托了战乱时期人们对和平安宁生活的向往。

  公元759年,大书法家颜真卿被升为昇州刺史,充任浙江西道节度使兼江宁军使,治所就在昇州城(南京)。他迎合信奉道教的唐肃宗,建议在天下各州县设放生池。他的提议得到恩准,昇州城内的乌龙潭于是设置了放生池。

  公元761年,安史之乱平定后,昇州的建置被废。到了唐僖宗年间的887年,又恢复了昇州的建置。杨吴时期,改昇州为金陵府。北宋开宝年间,赵匡胤又设昇州府。宋真宗赵恒在位时,封皇子赵祯为昇王,升昇州为江宁府。赵祯即是后来的宋仁宗,江宁府作为仁宗的发迹之地,又称昇国。

  如今城南“升州”的升,其实是“昇”的简化字。

  归化

  因农民起义军领袖杜伏威归化而得名

  杜伏威后在长安被李渊毒死

  归化这个名称和隋末的农民起义军领袖杜伏威有关。

  杜伏威是山东人,隋朝末年,各地起义不断,杜伏威带领的起义军占据了江淮大片区域,617年,杜伏威在历阳(今安徽和县)自称吴王。618年,杜伏威归顺了隋朝。同一年,唐高祖李渊在长安建立唐王朝。慑于唐王朝强大的军事和政治压力,619年,杜伏威转而归顺唐朝。唐朝政府对杜伏威封王赐姓。

  620年,杜伏威派兵击败李子通领导的另一支农民起义军,并从历阳迁至丹阳(治所在今南京)。同年,唐高祖改丹阳郡为扬州,为笼络杜伏威,改江宁县(今南京)为归化县。621年,唐朝军队围攻洛阳的隋朝残军,杜伏威派兵助战。622年,杜伏威入朝,拜太子太保,兼行台尚书令。唐王朝表面上重用杜伏威,实际上削夺了他的实权,将他软禁在了长安。

  623年,杜伏威的老部下辅公袥假称杜伏威的命令,起兵反叛。624年,唐高祖李渊在长安鸩杀杜伏威。杜伏威死后,625年,李渊改归化县为金陵县。算起来,归化这个名称,前后用了大约6年。

  相关

  南京还曾叫过这些名字

  据《南京城名的故事》一书介绍,在今天的南京市域范围内,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60多个各具特色的名称。按照其来源划分,可以分为官方称呼和民间称呼两大类。

  官方称呼,就是以政府的名义明文确定的正式名称,如金陵、秣陵、扬州、丹阳、丹杨、建业、建邺、建康、江宁、白下、蒋州、昇州、上元、归化、西都等。民间称呼,来自历代文人的笔下和百姓日常口头的习惯称呼,属于非正式名称,但往往充满了诗情画意,比如,冶城、越城、石城、白门、帝里、江城、南国、江南佳丽地等。

  参考书《南京城名的故事》 叶皓 主编;《国号》 胡阿祥 著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