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松落
娱评人,影评人
冯小刚导演的《私人订制》正式上映前,华谊邀请基金经理和股票分析师看片,影片质量不如人意的消息随即出现,华谊股票应声下跌。《私人订制》的关注点,立刻就落在了“好”和“坏”上,并且形成了话题。其实,与影片口碑有关的消息,并不是那么天然的,或许,那只是另一种操作手法。
对普通人来说,炒股,就得去关注那些并不太感兴趣的东西,利率、货币政策、有色金属价格、上市公司的人事变动、季报年报,都要压下性子去慢慢弄懂。尽管我们也深知,那些都是浮面的解释。2009年,华谊在创业板的上市,以及后来光线传媒、华策影视的上市却意味着,一个普通人尤其是娱乐群众熟悉的人和事,也可以作为炒股的依据了,艺术总监大牌导演的动向、艺人的来去、贺岁片的票房、电视剧的口碑,对门的公司是否拿出了更强的作品,都可以用来判断他们股票的走势,何况,这些人和事,五光十色,看起来绝不枯燥。
尤其是电影质量,这个是看得见的。比如《泰囧》,在电影院里看上半个小时,基本可以知道,票房不会差,股票必然会有表现,还有《西游降魔篇》,也大致如此。还有《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在上映前,它就已经引发了热烈的话题,畅销小说,加上明星导演、口碑编剧,、天后演唱主题曲,让“青春”成了一段时间里的媒体话题,海魂衫、牛仔服、收录机、老照片引发的怀旧情绪,在社交平台上蔓延。如果我们把电影无情地看作一只股票的兴奋点,而不是仅仅落脚于它的电影属性,看到这些讯息,这种气场——现代人在判断强弱时的唯一信仰,已经可以有所判断了。
也正是因为这些电影所肩负的任务,它们的“好”和“坏”就不那么单纯了,它们的电影属性也得让步于金融产品属性。所以,华谊邀请基金经理和股票分析师看片,他们的看法引起了股价变动,形成话题,引起了对电影的关注。尤其是恶评被提前过度透支后,口碑反而反弹,观众在被那些意见震惊后,依然贡献出票房的消息,也是对精英意见的颠覆,《私人订制》这两天的票房和股价表现,已经说明了这点。即便反弹没有出现,也并不重要,对于一只在一年时间里涨了四倍的股票来说,适当回调,也是正常的。
不过,不论影评人还是基金经理的意见,其实都不可信,我依旧相信,自己的观感大过天,不论是为了炒股而看电影,还是为了消遣而看电影,自己的观感,依然是最重要的。许多次了,走进电影院才发现,那些遭遇恶评的电影,依旧要排长队才能买到票,影院里观众情绪激烈,该笑就笑,该哭就哭,那时的你会知道,这个世界永远有种或明或暗的分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