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今年73岁,自称在外流浪多年,十几年前来的徐州,每天靠拾破烂为生;她记不得自己的名字,别人都喊她“老郑”;她搞不清楚家乡在哪,只知道是因为和儿媳不和才离家出走的……前天下午,记者在徐州铜山区郑集镇街道上的一处垃圾池里见到了这位老奶奶。得知此事后,当地镇民政办负责人表示,会向上级申请,尽快将老人送到救助站。刘清香 文/摄
夜里住进垃圾池,天不亮就走
老奶奶身高不到一米五,身上穿的是别人送的皮上衣、棉裤棉鞋,头上还戴着一顶粉色帽子。12月18日下午四点左右,她推着满满一三轮车的杂物回到郑集镇实验小学大门旁的垃圾池,这里有三四平米,依学校的外墙而建,里面满是碎纸屑和她捡来的废品。
她说自己是山东人,但是家乡的具体位置已经记不清了,“出来一二十年了,脑子记不住”。她有5个子女,其中三个是女儿,“我老伴三十多年前就去世了,我一个人拉扯五个孩子。后来孩子成家了,儿媳妇跟我合不来,没办法我就离家出走了。”
具体什么时候离家、怎么来的徐州,她都记不清了,“离家出走后就一直捡破烂,一开始还在镇上一个村子租房住,后来房子破了,房主就给拆了,我就没再租房。”最近几年,她一直没有固定休息点,最常去的地方就是垃圾池,“我一般夜里11点过来,早上天不亮就起来,推着三轮车四处晃悠,看看哪有废纸捡。”住在垃圾池一般都是冬天,天热的时候她就随便找个地方栖身。
她的全部家当是辆三轮车
在垃圾池里,老奶奶还养了四条流浪狗,其中三条是刚出生半个月的狗崽子。流浪狗是她收养的,生下四个狗崽子,前几天深夜被别人抱走了一条。“有它们在挺好的,也算是有个伴。”
老奶奶只有一床棉被,是附近的好心人送来的,每天她都把棉被放在车里,晚上才拿出来盖。三轮车是她的全部家当,车把下方挂着煎饼等食物,车厢里有棉被和她捡来的废品。
到收购站要走两里路,来回需要两个小时,老奶奶一般两三天会去卖一次废品,“一车废品不值几个钱,能卖一两块钱就不错了”。这些钱基本都用来吃饭,一碗粥、一个馒头,就足够了。偶尔,附近的好心人会给她送点饭菜,她也不拒绝,接过就吃。但她从来不主动要,也不去捡人家的剩饭吃,因为经常呆在学校附近,偶尔也会有学生给她钱,但她不愿多拿,“一般给个五毛一块钱就行了,多了学生也没有,再说回家也没法和家长交代。”
家人接她回家都被拒
老奶奶的子女也不是不管她,这么多年来看过她不少次,“我刚离家的时候,他们找了我好几年,找到我了就想让我回去,我没同意。”后来,她的子女每隔个三四年会来一次,她也曾回过家两次,其中一次还迷了路,费了好长时间才找到家,“在家呆一天就回来了,时间不长,不想和儿媳闹矛盾。”老奶奶说。
周围很多人都知道“老郑”,但都不知道她从哪里来,“天天捡废品,生活得挺不容易的”,不少人向记者提议,希望能有人帮帮她,“一个老人,这么大岁数了,别管是哪里的,为啥出来,都要有人照顾。更何况天气这么冷,一个老人在外面多危险啊。”
不过,老奶奶说自己身体很好,虽然年龄大了,但一些轻活还可以做。她不愿意回家,说自己在这里已经习惯了。
随后,记者来到郑集镇民政办,负责人得知此事后当即表示要去现场看看“老郑”,“之前没听说有这么个人,我看过之后会向局里打报告,尽快送她去救助站。天气这么冷,一个老人在外面可不行。”按照相关流程,如果将“老郑”作为流浪人士处理,民政部门会送她去救助站,然后设法联系其家人,尽量送她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