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F2版:社评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12月19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现代快报网
这样的“点名批评”,地方也该学一学

  言论提要:实行点名批评,高层已示范,地方当跟进。让点名批评成为一种新风气,关键在于制度化、公开化。对相关积习最甚的基层来说,这是一大考验。

  现代快报首席评论员 伍里川

  中纪委最近的一起通报,让“不点名式批评”吃了一记耳光。

  通报指向违反中央八项规定精神的10起典型问题,包括黑龙江副省级干部付晓光、交通运输部综合规划司司长孙国庆等在内的多名领导干部受到党纪和政纪处分。与中央纪委之前三次通报更进一步的是,此次通报不仅人数更多,而且对违规违纪干部直接“点名”。

  中纪委首次点名批领导干部,而且也是八项规定实施一周年来,首次对副省部级以上干部“打板子”。

  值得介绍的是,上个月,黑龙江省公布一份作风整改的成绩单——严肃查处547起顶风违纪案例,通报424人、调离岗位7人,对一名喝酒致陪酒人死亡的副省级干部,给予留党察看一年、行政降级的处分。

  “副省级干部喝酒致陪酒人死亡”,舆论大哗。陪酒喝死,可见这酒胡喝海喝到何种程度!知晓“陪酒文化”的都知道,领导在桌,就算一言不发,陪酒的岂敢不喝,不然就很容易让领导不悦。领导不悦,那会是什么样的后果?

  公众特别想知道,是哪个领导的“酒威风”害死了陪酒人。但遗憾的是,在黑龙江的这份“成绩单”里,这位副省级干部“无名无姓”。

  毫无疑问,这样的“成绩单”,本身也具有通报的分量。向公众公开信息,是尊重公众知情权,也是接受社会监督。但“无名无姓”的结果,只能让知情权大打折扣,监督也无从谈起。所以,黑龙江省“成绩单”公布后,质疑声不绝于耳。

  中纪委在通报里,让这名副省级干部“见光”,可谓对地方做法的纠正。同时,这也发出彻底破除“不点名式批评”的官场哲学的信号。

  “不点名式批评”是一种故意,因为不可能存在“不知名”的情况。说到底是“面子哲学”,用上海政法学院教授汤啸天的话说:地方上常有不点名批评、隐约点名批评的习惯,为了照顾同僚的情面,这实际上都是将被批评对象虚化。

  这种情面的考虑,说到底,是谁也不得罪的老好人主义,有时也有“保护干部”的初衷。但这种“保护”,违背了信息公开要求,背离了群众意愿。有时非常可笑的是,由于网络传播,人们早就知道问题干部姓甚名谁,可有关方面还在言必称“某某”。

  还有另一种情况:自作聪明地“选择性点名”,结果破坏信息完整性,遭到追问。明显的例子是,合肥“房叔”方广云与另两人形成了拆迁人口审核小组“铁三角”,但其中一名计生主任被曝光时,就成了“张某某”。难道该主任可“忽略”?错,通过伪造结婚证,违规落户,该主任的家庭人口膨胀至21人,共获取拆迁补偿房屋12套,各项补偿款196万余元。如此窝案,又涉嫌巨额贪污,要“隐”掉该主任的名字,就怕“房叔”也不会同意。

  “不点名式批评”,在各行各业都存在,但尤以行政体系内最为盛行,也令百姓深恶痛绝。

  实行点名批评,高层已示范,地方当跟进。让点名批评成为一种新风气,关键在于制度化、公开化。对相关积习最甚的基层来说,这是一大考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