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报讯 12月4日下午,全省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工作电视电话会议在南京召开,江苏省将于2014年1月1日正式开展体育场地设施普查登记和数据采集工作。
近年来,江苏省以承办第十届全运会、迎接北京奥运会为契机,大力推进体育场地设施建设,初步形成了省、市、县、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五级公共体育设施网络,13个省辖市基本建成功能齐全的体育中心和全民健身中心,90%的县(市、区)建成“新四个一”工程,基层全民健身设施遍布城乡。江苏省体育场地呈现出以下特点:一是数量多。根据2003年第五次场地普查数据,江苏省共有体育场地40743个。据初步估算,现有体育场地数量将会翻倍甚至更多。二是类型杂。本次普查涉及的体育场地类型繁多;既有体育馆、场,也包含健身路径和步道,涉及各类体育项目,类型非常庞杂。三是分布散。除了体育系统兴建的大量体育场馆外,学校、企事业单位和社会建设的场地数量也不在少数,且分散于省、市、县(市、区)、镇村甚至是居民社区。
据了解,新中国成立以来,分别于1974、1983、1988、1996和2003年开展了5次体育场地普查。本次体育场地普查的主要目的是,全面了解全省体育场地情况,特别是“十一五”以来,体育场地类型、结构、分布和使用管理等基本情况,掌握全省体育场地发展变化特点,为制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体育场地标准、完善公共体育服务体系,制定体育事业发展战略、规划、政策和决策,各级体育行政部门对体育场地建设和使用实施宏观管理,调整体育场地以及建设投资方向和结构、制定发展规划提供依据,并为破解大型体育场馆运营管理难题提供决策参考。本次普查的主要内容是体育场地所属的单位基本情况,场地基本情况和大型场馆运营情况,普查范围包括全省各系统、各行业、各种所有制形式的各类体育场地共计84类。
记者从会上了解到,本次普查标准时点为2013年12月31日,普查登记和数据采集工作时间为2014年1月1日至7月31日,由省辖市级到省级,自下而上逐级审核、录入、上报,最后将有效的普查登记表及数据包上报至省普查办,由省级组织进行最终的数据审核,并上报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办公室。普查工作分五个阶段进行:一是筹备阶段(2013.9—2013.11),组建省级普查机构,制定普查工作方案和工作计划,明确部门职责分工,落实普查经费,准备普查物资,开展宣传动员等。二是布置阶段(2013.12—2014.2),组织业务培训,各地组建普查机构并制定工作实施方案,制定抽查、评比、质量控制、验收等相关制度。三是实施阶段(2014.3—2014.7),全面开展摸底踩点、实地丈量登记,数据录入、汇总和审核以及抽查和验收等。四是总结阶段(2014.8—2014.10),完成全部普查数据的审核汇总上报、普查质量抽查和数据汇总与评估等,公布各地普查数据,普查工作总结和单位人员表彰等。五是课题研究及数据开发阶段(2014.11—2015.12),开展课题研究及数据开发,建立普查数据库系统,研制体育场地建设相关政策等。
全省第六次全国体育场地普查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省体育局局长殷宝林指出,人均体育场地设施面积已纳入江苏基本实现现代化指标体系,开展体育场地普查,将有利于客观反映近十年来江苏省体育场地建设全貌,有利于完善国民经济统计调查体系,为制定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加快推进“两个率先”,提供全面系统、真实可靠的统计信息支持和参考依据。普查工作要以数据质量为中心,坚持依法普查、科学普查、准确普查,严格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全面了解单位和场地基本情况,力求做到“一个不重、一个不漏”,采用电子化设备进行实地丈量和数据采集,保持普查数据和资料的真实性、原始性,并建立长期连续、动态更新的体育场地数据库,确保场地普查结果真实准确、科学权威。对在普查中所知悉的国家秘密和普查对象的商业秘密,要履行保密义务。
苏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