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B4版:新都市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11月27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返回首页
非遗传承人至今没徒弟
甘家大院想给大师招学员
  赵树宪制作的绒花凤冠 现代快报记者 顾炜 摄

  微雕、竹刻、抖空竹、剪纸、绒花、布艺……南京市民俗博物馆(甘家大院)里一共有10多位非遗传承人,但这些“高人”中,只有几位有传承人。

  为寻找合适的传承人,昨天,民俗博物馆副馆长严文英透露,他们决定免费开设学员培训班,首期招收10名学员,由“高人”手把手教。有意者可以拨打电话52237361—626。

  现代快报记者 胡玉梅

  南京绒花曾畅销西欧

  《红楼梦》里,李纨将“宫里作的新鲜样法堆纱花儿”一一送给园子里的姑娘们。“堆纱花儿”,就是南京绒花。

  “绒花是南京地产的,明清的时候,很红火。”说起绒花,江苏省级非遗传承人赵树宪说,上世纪三四十年代,南京有柯恒泰、张义泰、德胜祥、马荣兴等40多家绒花作坊,分布在城南门、东门等区域。

  在一些老南京的记忆中,以前每年的一事三节(婚嫁喜事、春节、端午节、中秋节)总少不了绒花的点缀。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了工厂化制作,当时的南京工艺制花厂,都是流水线制作绒花工艺品,然后出口到西欧,生意一度兴旺。

  做绒花基本功很重要

  蚕丝、细铁丝、镊子、剪刀、热水瓶……赵树宪制作绒花的工具非常多,光剪刀,就有好几把。

  赵树宪今年59岁,1973年进南京工艺制花厂学做绒花,到今年正好40年。说起收徒,赵树宪有自己的想法,2008年,他被命名为南京绒花制作技艺的省级传承人,这之后,有人来学习制作绒花,但赵树宪形容,都是“三天打鱼,五天晒网。”

  “我希望收的徒弟,是真正热爱绒花,能够吃得了苦,经得住冷板凳的人。”赵树宪说,绒花制作很讲究基本功,而基本功没有两三年,是学不出来的。

  甘家大院想给大师招学员

  南京市民俗博物馆副馆长严文英告诉记者,甘家大院里一共10多位非遗传承人,这些年,他们一直想让非遗传承人的绝活传承下去。

  严文英说,目前,他们打算开设一个学员培训班,第一期先收10人,学习绒花、抖空竹、秦淮灯彩。对于学员,他们承诺是让大师免费教,但没有工资薪水。“绒花,我们希望是有一定美术、设计功底的人来学,要真正喜欢,有一定悟性,还能静得下心来。”严文英说,两三年后,学员如果得到认可,可以成为赵树宪的徒弟,成为绒花的又一个传承人。”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