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一部名叫《血战台儿庄》的电影上映,这是中国大陆拍摄的第一部反映抗战时期国民党正面战场的影片。影片公映后,在海内外引起巨大反响,起到了促进海峡两岸间交流的作用。这部电影为何能产生这么大影响?影片对60军又提到多少?记者联系到当年的拍摄者和见证者,为大家揭开了这段往事。
现代快报记者 戎丹妍
拍摄背景
导演杨光远促成电影拍摄
1982年,由两位年轻作者田军利和费林军创作的电影剧本《血战台儿庄》发表于《八一电影》杂志上,作品问世3年,始终没有搬上银幕。但这个剧本引起了一个人的注意,那就是曾任电影《地道战》摄影的八一电影制片厂老导演杨光远,他觉得这个剧本很好,也想促成电影的拍摄,但一直没找到合适的机会。
1985年,在纪念抗战胜利40周年之际,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抗日纪念馆第一次展出了抗日正面战场部分,同时《人民日报》也刊载了《台儿庄光照人间》的文章,这对杨光远来说是一个巨大的鼓舞。
而此时,广西电影制片厂文学部主任陈敦德也找到了杨光远,请他去拍摄一部反映台儿庄战役的电影。当时的广西电影制片厂思想相对更加开放,但因为没有拍摄战争大片的经验,所以找到了杨光远。
杨光远自然是喜出望外,他当即推荐了由田军利和费林军创作的《血战台儿庄》。不久,广影厂花3000元买下了剧本的拍摄版权,开始筹拍这部电影。
正式开拍
以真实再现为原则
所有重要人物都是真实的
《血战台儿庄》有两位导演,另一位是翟俊杰。他告诉记者,这部电影场面很大,因此需要两位导演。
翟俊杰说,《血战台儿庄》的剧本最初并不是后来看到的电影那样,而是以张自忠为线索展开,创作者用这条线为主线也是为规避风险。但张自忠将军参加的战斗只是台儿庄战役的一部分,台儿庄战役是由李宗仁指挥的,所以也应该以他为主线。因此他们又叫来两位剧本创作者重新改稿,仅仅稿子前前后后就修改了17次。最后把台儿庄战役浓缩成三个场面:一个是临沂增援战,表现的突出人物就是张自忠将军;一个是滕县保卫战,突出人物就是122师师长王铭章;最后就是台儿庄保卫战,突出人物是30军31师师长池峰城。
翟俊杰为《血战台儿庄》定下了“真实再现”的原则。“从总指挥李宗仁到下面的营长,所有重要人物都是真实的,只有部分小人物虚构。”翟俊杰说。为了还原最真实的历史,翟俊杰翻阅了无数史料,咨询了很多研究者和亲历者。
在影片开头,李宗仁回答记者提问的环节中,有一位女记者向李宗仁提问关于夫人送茶叶的事情,翟俊杰说,“这个细节也是真实的,是从史料中翻到的。而放入这样一个情节,是想从工作和生活两个方面全面体现一位大将的风采。”
导演翟俊杰饰演王铭章师长
角色得到王铭章夫人认可
除了在情节上做到客观还原,在演员、化妆、道具等方面,影片也尽量做到还原最真实的画面。
翟俊杰说,这部电影的演员都不是大牌明星,而是我们根据历史人物照片一个个去比对找来的演员,我们对演员的标准就只有一个,那就是“形神俱备”。如果选明星,观众总会觉得那是在表演,而我们要的感觉是“他就是”。所以后来李宗仁的儿子在观摩影片时,看了十几分钟就流泪了,因为演得和他的父亲太像了。
翟俊杰也在影片中饰演了一个角色,那就是王铭章师长。在影片中,王铭章带领川军浴血奋战的场面令人感动,特别是最后整个团全部壮烈牺牲只剩王铭章一人时,他蔑视地在日寇面前抽了一根烟,最后饮弹自尽,这个悲壮场面令人无不动容。
对于这个角色,翟俊杰也是用心揣摩过的,因为他的父亲就参加过抗日战争,而二舅父还被日本人打死,因此演出时有切身感受。后来翟俊杰到香港和国民党将领家属见面时,王铭章的太太见到他后与他抱头痛哭,说他演得太像了。
影片反响
感动了国民党将领后人,促进了两岸交流
除了王铭章的亲人,在香港,翟俊杰还见到了孙连仲的后人、李宗仁的后人等,大家都纷纷感慨这部电影把他们的亲人都真实再现了。
这部影片在台湾也引起了很大反响,翟俊杰说,“我也是听别人说,连蒋经国、宋美龄都看过这部电影,还组织了国民党中常委全体人员观看,并且对后来开放老兵回大陆探亲的政策都有推动。”
而关于这件事,很多媒体也曾报道过,据《百年潮》杂志2008年第五期的《蒋经国看“血战台儿庄” 拉开两岸公开互动序幕》一文所写,台湾“中央社”在香港的负责人谢忠侯看完影片后,当晚就给蒋经国打电话,说《血战台儿庄》这部电影对蒋介石的描述是正面的,与大陆此前反映蒋介石的影片有着显著的不同。蒋经国听说后,很是震惊,马上对谢忠侯说:“找一个拷贝来看看。”
于是,谢忠侯找到新华社香港分社。随后,几经辗转,一部拷贝送到了蒋经国手中。蒋经国认真观看了影片。不久后,蒋经国决定同意开放国民党部队老兵回大陆探亲,从而揭开了大陆与台湾公开互动往来的序幕。
一个疑问
影片中为何难觅60军踪影
在《血战台儿庄》这部电影中,对于60军参战的内容并没有表现,只是在电影中间段时出现的一句话中提到,李宗仁在部署最后的台儿庄保卫战时,一位副官插了一句:“60军作为预备队正在途中。”
为何没有详细表现60军的英勇?翟俊杰说,台儿庄战役战线很长,想要面面俱到不太可能,所以最后也只是选择了三个战役表现。而最初修改剧本时,本来还想把整个徐州会战都表现出来,那就更难有细节表现了。所以后来决定就把篇幅着重放到台儿庄这一役上,因为要表现台儿庄的胜利,所以就到打败日军为止。而60军此时还没有到,因此就没有花篇幅去表现,但最初在整理资料时,他们也是知道有60军的,并且还特地去云南了解过。但因为实在篇幅有限,最后不得已放弃了这部分内容。
电影拍摄亲历者
开拍第一天出现了小小的意外
“《血战台儿庄》是1986年3月25日正式开拍的,我清楚地记得这一天,因为那些天我一直在跟踪采访这件事情。”当年还是台儿庄广播电台一名小记者的袁袤翔告诉记者。
据袁袤翔回忆,在这部电影开拍前,电影厂就拨付了12万的资金到台儿庄,让台儿庄修建当年作战的中正门遗址,也就是影片最后出现的那座城门,后来这座城门照原样复建成功。1986年3月23日,就是当年大战爆发的这一天,《血战台儿庄》剧组开进台儿庄。
电影拍摄过程中,整个古镇笼罩在一片战火硝烟下,枪炮声、军号声、冲杀声,此起彼伏。袁袤翔去采访的时候,翟俊杰导演介绍他去采访杨光远导演,于是他就找到了杨光远导演。杨光远一听袁袤翔是台儿庄的小记者,开口就说:“咱们台儿庄的人民真是太好了,太热情了。”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现场的数百名群众演员都是当地人临时扮演的,而且都是免费义演,但大家都非常配合,一致表示只要能还原历史就行。袁袤翔说,在拍摄第一天,还出现了一个小小的意外。在拍摄守城部队“破釜沉舟”炸断运河浮桥的场面时,一个小失误导致浮桥提前爆炸,“轰”的一声巨响,冲天的水柱和满天乱飞的碎木板惊得现场一阵大乱。群众演员毫无防备,一个个在惊慌失措中弄成了落汤鸡,不过幸好没有人受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