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30版:发现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11月25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60军巨大牺牲
为数十万大军撤退赢得时间
  台儿庄战场上的60军
  台儿庄战役中受伤的官兵
  1938年5月,“禹王山”三字频繁见诸报端,这是7日《大公报》的报道 现代快报记者 乐媛 翻拍

  滇军第60军从1938年4月21日赶赴台儿庄布防,至5月14日撤出阵地,在该地区与日军作战历时近1个月,参加的主要战斗包括陈瓦房遭遇战,五圣堂、蒲汪一线争夺战和禹王山阻击战,先后历经大小数十次作战,坚守住了阵地,把日军阻击在台儿庄东面近1月之久,粉碎了敌人渡过运河威胁徐州的企图,对鲁南战局起到了一定程度的稳定作用。并且通过自己的作战行动,有力支援和配合了友军,掩护了主力部队的转移,为数十万大军跳出敌人包围圈赢得了时间。

  此役是滇军北上抗日第一役,也是最悲壮的一役。特别是禹王山阻击战,打出了滇军的血性,堪称滇军战史上的一座丰碑。

  张振文 本版图片除署名外均由昭通市博物馆提供

  “以血肉之躯与敌之机械化部队奋斗”

  从地图上来看,禹王山的战略地位非常清晰。禹王山位于运河东岸、台儿庄东南方向,东北是湖山、窝山,北面是邢家楼、五圣堂,俯瞰我军全部阵地,地形极为重要。敌人占据它,便可控制大运河,向东可由纵深切断陇海路,直取徐州,使我军300里防线虚设;向西则可以居高临下沿东侧一路摧毁我台儿庄防线。毫无疑问此乃兵家必争之地。

  在25天的阻击战中,最惨烈的激战有十几天,整个禹王山一线阻击战,滇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阵亡将士13869人,受伤近5000人。第60军官兵浴血奋战,始终未能让日军越过禹王山一步,有效配合了徐州会战的全局。

  滇军的表现为世人称道。领导第60军的集团军总司令孙连仲曾电贺:“贵军此次在台儿庄仓卒遇敌主力于大平原中,以血肉之躯与敌之机械化部队奋斗,前仆后继,奋战八昼夜,初不以伤亡甚众稍形气馁,不仅使台儿庄固若磐石,抑且使战局转危为安,忠勇奋发,足资楷模,惟残寇犹作困兽之斗,尚望激励所部,继续努力,完成聚歼大计是所至盼。”当时的国民政府也传令嘉奖,蒋介石曾特拍电,称“贵部英勇战斗,嘉慰良深。查敌困苦缺食,较我为甚。盼鼓舞所部,继续努力,压倒倭寇,以扬国威。”国民党中央社汉口4月26日电称:“台儿庄北各村战事迄今甚激烈……台儿庄胜利后二次血战已开展五日,敌迂回偷越运河之企图,至此已为我军粉碎,我最高当局以此次战役意义重大,特别向该部(60军)传令嘉奖。”

  滇军为什么能守住禹王山

  第60军此役虽是惨胜,自身付出了极大代价,但达到了预定的战役设想。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五个因素:

  全军防御部署精当合理。虽进入战场时打了几场与日军的遭遇战,但是自4月27日后,第60军阵地基本部署妥当,形成了以禹王山为中心,由东庄、火石埠、李家圩、禹王山、枣庄营及其以东的第一道防线和赵村、赵家渡口、古梁王城、房庄、胜阳山、亘加河西岸之线的第二道防线,两线之间尚有一部分中间阵地,左右两翼又有台儿庄、西黄石山两个有力据点为依托的全军主阵地带。在持续近1个月的防御战斗中,这一阵地带的合理配置、互为依托,发挥了重要作用。

  滇军武器装备精良,训练有素。龙云在抗战前就从国外购买武器装备,配给60军的就有德国克虏伯厂出产的山炮、法国的哈奇克斯气冷式高射机枪等,每个连队有3挺重机枪、6挺轻机枪、3门迫击炮、4个掷弹筒、63支步枪、20支手枪,每人一顶法式钢盔,堪称中国战场上最先进的武器。德国的军事顾问评价“卢汉率领的滇军是中国最精锐、最有力的部队!”因此,在与日军的交锋中,不考虑空军等因素,滇军的炮兵、重武器等火力配置并不输于日军。

  指挥将领作战经验丰富。禹王山是184师的主阵地,师长张冲进入防线后先查地形,见禹王山只是300多米高的一座小石山,防守不易,于是立即向军部先后索来两万条麻袋,装满沙子堆积胸墙。此举对奋战20个昼夜,打退敌军百次的进攻,使阵地固若金汤,起到了重要作用。184师还掌握了敌军的用兵规律,每次待敌兵临近我阵地前沿才让战士出掩蔽部,用迫击炮、轻重机枪齐射杀伤敌兵,临到剩余敌兵冲来需拼刺刀时,才令战士冲出战壕。张冲师长作战经验丰富,战场观察有独到之处。4月29日,从前线传来日军要撤退的消息。张冲从掩蔽部到最前沿查看,果然见敌军的卡车一辆接着一辆从敌阵地开来开去。战士们嚷着敌军后撤了,但张冲师长和随行人员认真观察后,反而是让大家赶快加固工事,准备打大仗。果然,进入5月,敌军仍然持续向禹王山展开猛攻。

  滇军官兵誓死抗日的战斗精神。滇军侧翼于学仲部,深知60军作战艰苦情况,曾说:“云南军在鲁南之战抵抗不久,伤亡之大,实为罕睹。”战斗中,日军成吨的炸弹投放战场,滇军官兵则誓与禹王山共存亡。敌我肉搏的场景极其壮烈,日军丢在阵地前沿的尸体比比皆是。虎将王秉璋用刺刀挑死了10多个日军后,自己也前胸中弹,但是硬撑着走到张冲师长面前请其检验子弹是不是从前面进去的。因为张冲曾在抗日誓师大会上说:“我们彝族老祖宗治军有个规矩,前面有刀剑伤者,奖;背后有刀剑伤者,刀砍其背;我们184师决不贪生怕死,做脊背挨子弹的逃兵,谁给老祖宗丢脸,军法不饶!”

  颇具创新的军内通讯方式。抗日战争期间,日军常窃听中国的军用电话,了解我军的作战部署和方针指令。为了保持军事秘密,畅行指挥,不知是谁的发明,第60军军部下令,把通讯营、连、排的电话员,全部换成白族的。凡是下达命令、上报的报告,统统译成白语通话,日军的窃听人员分明听了电话却不知是哪国语言,听不懂,也找不到翻译。因此第60军上下联络时再也不怕日军窃听了,这也为禹王山战斗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扰乱日军视线

  数十万中国军队安全撤出日军包围圈

  撤退最能体现一支部队的战术素养。南京保卫战前车之鉴未远,许多人对徐州战场上的部队命运异常担忧。然而,这次的撤退(国民党军称之为转进)效果却是出乎意料的好。

  如果说,徐州会战第一阶段打出了台儿庄大捷的佳绩,那么,第二阶段则是创造了一个数十万军队安全撤出日军包围圈的奇迹。

  郭汝瑰在回忆录中对徐州会战有如下评论:我五六十万大军,离心退却,竟没一个师遭敌人歼灭,且向敌后退却的部队,都如入无人之境,事后安全而归。足见敌人虽构成战略包围态势,然而地广兵稀,到处都是空隙。我在国内作战,有人民协助,化整为零,随时可以安全脱险。徐州大突围是抗战史上光辉的一笔。它使敌人的战略企图彻底破灭,为后来长江一带的抗战保存了精锐力量,对后来持久战和最后胜利的取得,都具有不可估量的重大意义。

  日本军史专家伊滕正德则认为:“中国军的退却,实在巧妙,日军即或发现踪迹,在麦田中亦无法追及……中国军不但轻装,而且善走,同时所着服装与一般民众无异,故纵不及退却,亦可冒充一般民众,欲捕捉几不可能……况彼等之退却与一般大部队之退却方式不同,一若蜘蛛之子,由四面八方各自分散,嗣在指定之安全地区集结……而且日军兵力仅五分之一,故对退却迅速之中国军,只能产生一折程度之打击而已。”

  此次安全撤退,除了李宗仁精心策划、周密部署外,包括第60军在内的担任阻击任务的部队首当其功。正是有了他们在外线的坚守和佯动,扰乱了日军的视线,使其战略判断错误,才使得大批精锐之师安全后撤,为以后的武汉会战提供了条件。

  第60军撤退时,也很有自己的一套办法。在接到向南撤退的命令后,考虑到平汉线周家口东北津浦线固镇以南数百里广大地区内,到处都有敌人重兵防守;加上官兵都是云南老乡,人地不熟,语言隔膜,不论行军作战,只利于集结,不利于分散,而且大家也不愿意分散,所以必须有计划有组织地进行撤退,利用原有建制,发挥集体力量,由一个方面突围才有生路,否则就会全军瓦解。60军就是在这个方针的指导下坚决一致行动的。

  首先是整编部队。182师、183师各缩编为1个团,184师编为3个团。各师编余军官,合并为一个军官大队,归军部直接指挥。为了行动敏捷,官兵一律轻装,除携带武器、弹药、干粮及每人两套衣服一条灰毡外,其余公私物品一律销毁,不准携带。其次是合理编组。将全军行进时的队伍编为前进纵队(主力尚存的184师的3个团)、中央纵队、后卫纵队(182师、183师各缩编的1个团),3个纵队依序前进。在整个撤退过程中,上下团结一致,各级干部分工负责,确实掌握部队,沉着应付,沿途一面战斗,一面撤退。白天不能行动,就改在夜间,选择敌人的空隙处突破,终于顺利突出重围,撤退过程中全军损失极小。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