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A15版:最新闻/江苏 上一版3  4下一版
 
标题导航
  内容检索:
 
  2013年11月24日 星期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网
这城不大,但尘世幸福极多
诺奖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赴泰州谈文学谈人生
坦言喜欢马可·波罗笔下的泰州城,还迷上了《墨子》
  勒·克莱齐奥(左二)一行泰州“采风”
  勒·克莱齐奥

  自从与南京大学结缘,2008年诺奖文学奖得主勒·克莱齐奥便开始了中国文化的寻根之旅。与现代快报记者的交谈中,他透露,自10月以来在南大给学生们上课,他发现了墨子与小孔成像的渊源。在浦口火车站、下关码头、栖霞山、明孝陵石象路,他与长江、帝王、宗教以及人类的普世情愫隔空对话。11月22日,克莱齐奥先生又在他的好友、南京大学研究生院副院长许钧的陪同下,受泰州市文联的邀约,带着《墨子》来到泰州,寻访《水浒传》作者施耐庵先生的故居,与泰州当地作家对话。在这座“城虽小,但尘世的幸福极大”的古城,他与大家分享了自己的文学人生。

  现代快报记者 金凤 文/摄

  他

  人生第一首诗写在了购物券上

  “我知道饥饿的滋味,那时不仅没有书读,连写字的纸张都没有。”

  “我不太善于讲个人的经历,这对于我很困难,但今天面对这么多友好的朋友,我要克服困难,讲一下我个人的文学经历。”昨天,外表俊朗沉着的克莱齐奥,裹着围巾,在泰州秋雪湖畔,以这番平白的开场白,开始了他《文学与人生》的演讲。坐在他对面的,有泰州市主要领导,江苏省著名作家费振钟,也有泰州市文联的众多作家和大学生朋友。

  童年时的克莱齐奥经历过物质和精神世界的双重饥饿。1940年出生于法国尼斯的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炮火中,跟母亲和祖母相依为命。那时的面包混杂着木屑,但对于克莱齐奥来说,精神世界的饥渴远比肚子饿更煎熬。“我知道饥饿的滋味,那时不仅没有书读,连写字的纸张都没有。”直到战争结束时,5岁的他开始尝试写诗。

  克莱齐奥第一首诗的创作,蘸满了萧条时代的记忆。在战后法国的一张购物券上,他拿着从一位不知名的木匠师傅的抽屉中找到的红笔,完成人生的第一次创作。孩提时留下的记忆,令克莱齐奥对铅笔和粗糙的纸张都有天然的亲近感。

  战争结束后,克莱齐奥和母亲、祖母搬到一套小房子里,那里有个书柜,但刚刚经历过炮火的席卷,书柜里只有几本词典,“看到什么就读什么。当时有两种词典,一种是百科全书,另一种是女性对话艺术的词典,主要是教给有钱人家的太太对话技巧,主要供她们查阅,但当时我并不知道,就拿来读了。”

  克莱齐奥说,从阅读的角度讲,读这些词典是一种历险,特别是对一个孩子来说,从一种主题跳跃到另一种主题,没有逻辑。而且使用的素材来自19世纪,跟20世纪四五十年代已经相去甚远。“但是作为一个孩子,乱看,也能看出一些名堂。”

  他

  对词典有特别情怀,也是老舍的粉丝

  “老舍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国界的。”

  小时候的阅读体验,让克莱齐奥对词典产生了特别的情怀。非洲国家毛里求斯是克莱齐奥童年生活过的地方,那里直到现在,还有很多文盲,于是,克莱齐奥每次去毛里求斯探访,总会给当地孩子送上词典,这在他看来是最好的礼物。“每次给孩子们送书,他们都抱着书高高兴兴地离开。现在的年轻人越来越不喜欢读书,但在一些特殊的国度,书对孩子们的意义非凡。”克莱齐奥告诉现代快报记者。

  在中国现代作家群中,克莱齐奥最为推崇老舍,他认为,老舍的深度、激情和幽默都是世界性的,超越国界的。 “我非常尊敬老舍的作品,虽然他描写的世界现在已经不复存在,但透过他的文字,我们仍然能感受到真实的存在。我仿佛能感觉到生命中有一部分属于中国,还有一部分跟北京的胡同发生了关联。”作为老舍的粉丝,克莱齐奥在毛里求斯还将老舍的《北京人》送给当地的孩子,“这部小说很好,孩子们可以看到北京和人们过去的生活。”

  他

  喜欢马可·波罗笔下的泰州城

  “我越来越感到,不同国度的人其实同属于一个家。”

  “这城不大,但尘世幸福极多。”马可·波罗笔下古老而宁静的古城,就是泰州。

  22日晚,克莱齐奥受邀夜游凤城河。初冬的凤城河两岸,幽静而淡雅,柳暗花明处的一处古戏台上,昆曲演员甩着水袖将唱腔演绎得美妙绝伦。

  水波流转中,克莱齐奥也在内心与马可波罗对话:“我在猜想,马可波罗是不是也乘着船而来,那条船上也笼罩着轻轻的雾气,他是否能感觉到,他即将进入的这座城市是文化、思想、艺术的诞生之地?”昨天的演讲中,克莱齐奥说,上岸时岸边浮动的光影和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让他顿感恍如隔世。

  17世纪时,《桃花扇》的作者孔尚任辅助工部侍郎治水,其间,任职泰州。克莱齐奥询问陪同的江苏作家,“孔尚任在这里做治水官员,做得好么?”熟稔这段历史的江苏省作协专业作家费振钟被他的认真劲儿逗乐了:“当时当地的官员对他不好,他受到了冷遇。”

  克莱齐奥说:“我最重要的工作是读、感受、历险,不仅要写自己熟悉的东西,而且要观察每天发生的东西。我越来越感到,不同国度的人其实同属于一个家。”

  他

  在旅行

  一本《墨子》随身携带

  “我到这里不是做老师,而是做学生,到中国,首先是学。”现在的克莱齐奥,正陶醉在与中国传统文学的相遇中。此次旅行中,他还随身携带一本南大出版社出版的《墨子》。

  他说,自己小时候,对中国并不了解,读了中国的游记和传奇后,逐渐知道嫦娥奔月,“但知道得不多,当时可能只知道有兔子,所以我给孩子们老舍的书,就是希望让他们了解真实的生活、人的生活。”

  最近,克莱齐奥在南京大学开了一门通选课—《艺术与文化的多元阐释》,课堂上,他发现了艺术跟科学的紧密相连,“例如小孔成像,最早是墨子通过湖水中倒映的亭台发现了小孔成像的暗室原理,这让我很惊讶,因为这在西方的文献中没被提及,但小孔成像原理却是文艺复兴时期画家们广泛运用的作画方式。”他说,课堂上,还有中国学生向他讲解泼墨的技法,这使他对法国的印象派也有新的认识。此外,他表示,科学对艺术、文化、历史的推动,将启发他在未来的创作中继续探索。

  他

  在学习

  好奇中国文化

  品味“老南京”

  “弥凡(米饭)?”“弥究(米酒)?”在文学与文字形影不离的生活中,克莱齐奥一直对汉语和中国文化充满好奇。即使在用餐时,他也时常拿着筷子,抓着老朋友许钧教他学中文,并频频举杯,向他身边的中国朋友示意。

  克莱齐奥说,10多年前自己在泰国时,就想学写汉字,还专门买了学习写汉字的书,但后来不了了之。这次到南京来,他又捡起这个兴趣,走在路上,他会默默地记诵汉字的字形和读音。“现在我想去什么地方,就写个纸条递给出租车司机,他们就能准确地把我送到,证明现在我的中文学习还是很有进步的。”

  在南京的2个多月,这个73岁的诺奖大师也过出了“老南京”的生活节奏。夫人回国的这段时间,他会自己去买水果、面包,把自己喂饱。除了准备每周二、周四晚的课,闲暇时,便穿着陪了他十多年的羽绒服和鞋子,追逐着南京古城的光影仔细品咂。在浦口火车站,他寻找朱自清父亲的背影;在栖霞山,探访中国佛教文化的痕迹;在下关码头倾听长江的浅吟低唱;在明孝陵的石象路,与陵前千年的神兽隔空对话……

  人物名片

  勒·克莱齐奥,法国著名文学家,出生于1940年,是20世纪后半期法国新寓言派代表作家之一,也是现今法国文坛的领军人物之一,与莫迪亚诺、佩雷克并称为“法兰西三星”。代表作有《诉讼笔录》《寻金者》《罗德里格岛游记》。2008年,他因为“将多元文化、人性和冒险精神融入创作,是一位善于创新、喜爱诗一般冒险和情感忘我的作家,在其作品里对游离于西方主流文明外和处于社会底层的人性进行了探索”而荣获诺贝尔文学奖。

放大 缩小 默认
 
现代快报版权所有 版权声明  | 联系方式 | 网管信箱 | 广告服务

苏ICP备10080896号-6 广告热线:96060 版权申明 本网法律顾问:江苏曹骏律师事务所曹骏律师

版权所有 江苏现代快报传媒有限公司 @copyright 2007~2016 xdkb.net corperation.All rights reserved.